分享

词家千古数南唐:说南唐二主

 闻歌起舞255 2015-06-04
2015-06-03 14:21
    本文摘自知名学者、诗人徐晋如所著《唐宋词与人生》之四《词家千古数南唐——说南唐二主》,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花间集》所选二十五家,能于作品中自抒自世的,除韦庄李珣外,要数薛昭蕴、鹿虔扆的少部分作品,但若与南唐二主相较,终是感觉不够沉郁、不够深婉。这是与南唐二主淳厚浓挚的性情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境遇分不开的。

转播到腾讯微博
词家千古数南唐:说南唐二主

词家千古数南唐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孟子论诗,提出两项基本原则,一是知人论(lún)世,了解诗人的生平出处,讨论他所处的时代风云;二是以意逆志,强调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知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论诗说词,离不开这两大原则。然则南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政权,南唐二主又是何等样的人呢?

首先须知,南唐获得政权,用的是当时最温和、最文明的方法。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拥兵自立,都于广陵,国号吴,史称南吴,亦称杨吴。南吴在疆域最大时,据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南唐烈祖李昪本系孤儿,但却有唐朝皇室血统,他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玄孙。其父李荣早逝,依伯父李球长育。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时,一见尚在孩提的李昪就非常喜爱,认为此子头角峥嵘,必非池中物,便想收为义子。偏偏行密长子杨渥心胸狭隘,不能相容,行密只好让李昪拜在大将军徐温膝下,以为螟蛉,并改从徐姓,名知诰。

李昪在杨行密军中,迭立战功,到杨行密称帝时,他已做到左仆射参政事,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古代官制,是先官衔后职务,左仆射是官衔,参政事是他的职务。李昪为官,工作勤勉,生活节简,不与老百姓争利,待人宽厚,法令简易,很得人心。杨行密死后,大将军徐温已实际掌握吴国的军政大权,皇帝成为傀儡,正常情况下,徐温有可能取代南吴自立为帝,或者徐温死后,由他的儿子再行禅让之事,但有两大机缘使李昪坐收渔人之利,终于南唐取代了南吴,成为江南一带惟一承继了大唐文化的国家。

先是,徐温子知训,骄泰无礼,贪图享乐,对下属甚是刻削,在天佑十五年,即公元920年,就有朱瑾造反,把徐知训杀掉,李昪借平定叛乱之机,顺理成章取代徐知训,成为他义父徐温以下的第二号实权人物。

再是徐温的另一子知询,位在李昪之下,金陵行军司马徐玠,劝徐温防备李昪,把实权交给自己的亲儿子。徐玠这厢刚向徐温建议,那厢即有人偷偷告诉李昪。李昪慌忙给徐温写表陈情,以退为进,自请辞去一切军政要务,只求到江西外任地方官。结果表未上徐温即已病重,他未及宣布把权力移交亲子知询就已去世。徐温殁后,徐知询与李昪争权失败,从此李昪取代徐温成为南吴的实际掌权人,官衔是太尉中书令,同时出镇金陵。

后来,在他的胁迫之下,吴国皇帝先封他为大元帅,接着又封他作齐王,改名徐诰。过了几年,他就要求吴帝禅位,国号为齐,尊奉禅让帝位给他的吴帝为高尚思玄古让皇帝,自称受禅老臣诰,又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三年后,李昪授意群臣分批上书,说陛下是李唐的后人,系李姓而非徐姓,宜改国号为唐。李昪当然要表示推辞,几次乔张致,把里子面子都做足,这才恢复本名为李昪,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

在中国历史上,要获得政权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革命造反,一是谋朝篡位。传统儒家一般对谋朝篡位大加鞭鞑,却称颂成功的造反是“汤武革命”、“周武王诛一独夫纣”,何以如此?原来,儒家认为革命造反,起因是君王无道,不再拥有天子之德,反而成了残虐百姓的独夫,革命者是顺天应人;而谋朝篡位倒往往是因为幸臣先导君主于不道,再取而代之,靠的是阴谋诡诈。但就实际效果而论,谋权篡位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较小,杀人盈野、流血漂杵的情形也较少见。更何况,南吴割据政权的土地人民,本取自唐室,原先就不具有合法性,李昪以唐代吴,倒的确是当时人心所向呢!

李昪对待百姓十分宽厚,继位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都是性情和易的皇帝,这样,南唐在五代十国中经济文化就最为发达。南宋诗人陆游本非史官,却特地去写了一部《南唐书》,借著史来哀挽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看待一个政权是不是具备合法性,有一个词叫做“正朔”,陆游是把文化传统视为真正的“正朔”的。再联想到北方蛮族的金国,在宋钦宗靖康二年驱入宋都汴梁,掳去徽、钦二圣,陆游著史的目的,更是呼之欲出。

元代天历年间,有赵世延为《南唐书》写序,感慨李昪系出唐宪宗,经过四代艰难困苦,才有了江淮之地,结果只延祚三十多年,就被宋朝灭掉。他说虽然南唐土地不广,但文物之盛,冠于同时诸国。南唐辅国之臣,虽不及诸葛亮那样的政治才华,但像张延翰、刘仁赡、潘佑、韩熙载、孙忌、徐锴这些人,文才武略,忠节声华,炳耀一时,是不能被掩盖的。当时北方后晋、北汉的皇帝,个个在契丹人面前俯首称臣,反倒是像南唐这样的江淮小国,与契丹平起平坐,互相之间通使不绝,契丹并厚赠骆驼、羊、马之类以千计。高句丽也每年给南唐进贡。可见,契丹和高句丽都承认,南唐才是中原政权的正朔。

所谓中国,并不是血统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华夏之所以是华夏,便在于它在文化上高于周边民族,故中国的对义词是四夷,华夏的对义词是夷狄。南唐虽偏据一隅,实是当时中华文明的正统所系。当中主之时,国势渐衰,保大十三年(955)后,北方后周三度入侵,南唐无力抵抗,江北之地全献给后周,并向后周称臣,自去年号,迁都南昌。到后主干脆国破家亡,系身衔璧而为囚徒。文明敌不过野蛮,二主对过往韶光的依恋,对文明沦胥的伤痛,如巴峡哀猿、华阳杜宇,有非同时词人所能想见者。

作者小传:

转播到腾讯微博
词中尽是隐秘情事:韦庄《浣溪沙》

徐晋如

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唐宋词与人生》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