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园林建筑的山水意境

 苏迷 2015-06-04
苏州园林建筑的山水意境

 
廊桥梦游渡千秋 高榴松摄

留园爬山廊

 网师园砖细景窗
  昨天下午,高级建筑师詹永伟做客由本报、苏州大学文学院、虎丘书院主办的姑苏讲堂,主讲《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简介》。本报摘录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詹永伟师从我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刘敦桢。先后任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和苏州市园林局,主要从事苏州园林的研究、园林规划和建筑的设计工作,主要成果有《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苏州东园涵碧楼设计》、《浙江临海东湖公园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发表多篇论文并参与多本著作编写,主要有《苏州古典园林》、《苏州民居》、《园林经典》、《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苏州园林风景规划与建设》。多年担任苏州科技学院兼职教授,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顾问。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整体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是: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刻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苏州园林属于中国山水园的范畴,但它具有特性,是文人山水园。苏州园林的主人大都是文化艺术修养很高的士大夫文人,他们能诗文,擅作画。而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同出自于自然山水之源,它们相互影响、渗透。因此造园必然营造出能满足自己对山水美追求的居住环境,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情趣。有些园主亲自参与设计,有的请画家参与设计,如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曾参与拙政园的设计,他写了《王氏拙政园记》,描述了园内的景色,并绘制了“拙政园卅—景图”。
  苏州园林许多景区的主题都与中国古典诗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直接源于古典诗文。原拙政园东部的“归田园居”是陶渊明所写《归田园居》诗五首的物化;留园西部“小桃坞”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及记》的理想再现;怡园“碧梧棲凤”榭北小院种植梧桐、凤尾竹,取自白居易诗:“棲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沧浪亭“翠玲珑”前遍植翠竹,取苏舜钦诗句:“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日光、翠竹,虚实相映,点出了环境的清幽,同时衬托出主人孤芳自赏,闲适悠然的心情。
  因此,苏州园林的景色有着诗情画意的境界,苏州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这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
  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具有两面性,“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苏州园林一些主人就是被贬官、仕途不得志从而隐退的人,这可以从园名上反映出他们的心态。
  沧浪亭园主苏舜钦,(公元1008—1048年),少年时即慷慨有大志,诗文名满天下,在北宋朝中任官时,因正直敢言而得罪了权贵,使反对者寻机弹劾,削职为民。他被贬后来苏州,买下孙承佑废园,营建了一代名园沧浪亭。“沧浪”取之《楚辞·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达了苏舜钦被贬后愤懑、隐居江湖的心态。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有四百年历史,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园主为御史王献臣,博学能诗文,有“奇士”之称,但仕途不得志,连遭贬谪,遂弃官回乡。王献臣以西晋潘岳自比,并借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政之为政也”,清楚地表明了园名的寓意。艺圃、网师园、退思园等园林的园名也都表现了园主退隐山林的心态。此外,壶园、蜗庐、勺园、小园、茧园、半园、残粒园等园名,则表现了园主不求大、不求全,淡泊的心志。
  苏州园林表现了士大夫的意识,追求静寂、幽深、淡泊、雅逸的情趣。它和皇家园林不同,很少表现雄壮、辽阔、壮丽的美学境界。

  一、建筑布局:自由灵活

  (一)“构园无格”,就是说造园没有一定的格局,而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在功能上是住宅的延续与扩大。园中常设有宴客聚友用的厅堂,小住起居用的别院,读书作画用的斋馆,以及坐憩游眺用的亭台楼阁;大的园林还有观剧听曲所用的戏台。因此园内的建筑物较多,园址和住宅紧密地组合成整体。园林和住宅的位置关系大致有两种,一是住宅在前,园林在后,前宅后园,这些宅园都是占地较广,前后进深较大,如拙政园、留园、怡园等。
  另一是宅园占地前后进深不大,住宅和园林平行布置,东宅西园、如网师园、艺圃,退思园则为西宅东园。较为特殊的是耦园,住宅居中,东和西分别是园林,故称耦园。
  住宅的布局和中国古代建筑——宫殿、衙署、寺庙的布局一样,有着明确的中轴线,建筑前后以“进”展开,建筑均匀对称布置,给人以平稳、齐整的感觉,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趣。
  园林是园主为了在闹市中寻求“山水林泉之乐”,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区,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享有山林之趣的目的。因此,上述的布局形式就不适用于苏州园林,而是要不受常规的约束,采取一种表现自然美的布局形式——自由、不对称。《庄子·骈拇》云:“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这充分表现了老庄哲学崇尚自然美的美学观。计成突出造园要“构园无格”,就是说造园没有一定的格局,而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不拘于某种固定的程式和布局。
  规模较大的园林都把全园划分为若干区,各区都有风景主题和特色,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创造丰富园景和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之一。苏州园林景区的划分注重主次分明,曲折开朗配合,形成富有变化和对比的景色。由于山池所占面积较大,大多将山池所在的一区位于园的中心位置,作为主要景区。一般前宅后园布局的,在水池北面堆山,水池南面为园林主要厅堂,是全园主要的观景点。宅园平行布局的,在水池南面堆山,厅堂位于池北。山上林木葱郁,有亭翼然,亭、榭、楼、阁和庭院则围绕水池布置,建筑面向主景,当人环行于园内时,感到景色不断变化,有“步移景异”之趣。虽然都以山水为中心,但却因园林的大小不同、环境各异,布局各有特色。其中以拙政园最具水乡特色。拙政园中部面积较大,水池环绕两座山,多座桥分隔水面,形成流通环回、空间层次重重、景物深远的景观。网师园因面积较小,水池采取集中处理手法,使人感觉水面开阔,但在东南角和西北角各用栱桥和曲桥分隔成水湾,显得水有源而流长。
  沧浪亭的布局在苏州园林中别具特色,利用原有水面环回园外,未入园即见水波粼粼,亭榭绿树相映成趣。而园内以山为主体,高树参天,洋溢着山林野趣。
  以水池为中心,建筑散点式围绕水池布置,形成了似隔非隔、相对均衡、互为对应,而又主次分明,具有“向心关系”的空间形态。
  一条类似住宅布局中的纵轴线贯穿水池南北的建筑,另一条横轴线贯穿水池东、西的建筑,这两条线称之为“对应线”。“对应线”不是那样的垂直或水平,建筑的位置也较“随意”,表现出园林布局在自由、灵活的特色中寓有“严谨”和“规整”。
  这些建筑之间存在位置、体量、形式等的不同,具有“对偶互补”的关系。“对偶互补”是指事物相关差异而又互相补偿,共同谱写出美的和谐乐章。
  “对偶互补”,对于建筑美的描述,历来有两类词汇。
  一类是:变化、对比、多样、丰富等。一类是:秩序、协调、统一、简洁等。这两两相对的美学语言,相互补偿,构成了建筑美的原则,普遍存在于建筑之中。
  苏州园林中的楼阁多位于园林的四周部位,便于欣赏园外景色。如拙政园中部见山楼位于西北隅,此楼体型扁平,贴近水面。
  留园中部远翠阁两侧均有长廊,高起的阁打破了水平状长廊的单调。阁内背面安排了楼梯位置,东、南、西三面上层收进,外形仍是轻盈的重檐歇山顶建筑。
  有的楼阁位于园中主景区。留园明瑟楼位于中部水池南,和涵碧山房组合成主体建筑。此楼室内没有楼梯,而是在北面小院内堆叠湖石踏步登楼,湖石似云彩状,取名一梯云,寓有平步青云之意。楼底层不设窗,空间敞开,自远处看,建筑、假山融合在一起,显得空间层次深远,宛如一幅画面。楼的屋顶东为歇山式,西为硬山式,为不对称形式,楼和一层的硬山顶涵碧山房组成不对称而又均衡的构图,处理大胆,独具匠心。
  沧浪亭看山楼位于园东南隅,原可眺望市郊西南诸峰。此楼建在黄石堆叠的假山洞——印心石屋上,宛如破土而立。楼前为一层,后为二层,高低屋顶交错,飞檐翘角,外形别致、富有动态。
  拙政园浮翠阁位于西部水池北小丘上,和卅六鸳鸯馆隔池相望,互成对景。此阁平面为八角形,重檐攒尖顶体型高耸,仿佛浮于葱翠的树丛之上。
  留园曲溪楼、耦园城曲草堂都是楼组合的佳例。曲溪楼位于中部东侧,西向水池,其北侧西楼退在曲溪楼后,并用楼梯间连接为一体。两楼一前一后、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组成主次分明而又统一的整体。曲溪楼和西楼因进深较浅,如按常规屋顶为两坡顶,必然显得屋顶低,和墙体不相协调。现屋顶为一面坡,提高了屋顶的高度,使建筑整体比例十分得体,手法灵活巧妙。
  耦园城曲草堂为该园东花园主建筑,五开间的主楼坐北朝南,面向假山。楼东侧双照楼突出,打破一字型单调的形体。城曲草堂西有楼道和中部住宅相连。楼之间有三个小院,点缀花木,生气盎然,又利于采光通风。

  (三)榭、舫

  《园冶》说:“榭者,藉也,藉景而成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也随态。”苏州园林中的榭也确实如此,它根据不同的景色环境,布置在相宜之处,形式灵活多变。榭和舫大都是临水建筑,既有游赏的功能,更起着观景和点缀风景的作用。榭和舫的体量都不大,形式轻巧,其平面和形式注意和水池、池岸的协调。
  苏州园林中的榭大多是前部建在水中,用石柱承重。后部建在岸上,水面延伸至建筑下面,水面有不尽之意,建筑也显得轻盈。建筑大多前后开敞,只有两侧有墙,墙上辟窗,便于赏景。
  网师园竹外一枝轩和留园清风池馆是临水建筑的又一种处理方式,同在石驳岸上建榭,竹外一枝轩在规则的石驳岸前堆叠自然形状低矮的黄石驳岸,上培土种植花木,既陪衬了建筑,又打破了规则形石驳岸的单调。清风池馆宽约4米。仅一间,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榭,竹外一枝轩进深2.6米,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轩。
  拙政园小沧浪跨水而建,前后临水,小沧浪前檐较低,伸手可触屋檐,小巧玲珑的建筑不仅使人感到亲切,也和空间不大的水院相协调。自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可见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及土山,层次深远。
  舫又称旱船,是建造在水边的一种仿造船的形体的建筑,人登临其上能产生荡舟于水上的联想,船头一侧有仿跳板形状的石板和岸相连,船头为平台,船舱分前、中、后三段,前舱较高,中舱较低,尾舱多为二层,便于登高眺望,与苏州画舫相似。
  拙政园香洲和怡园画舫斋都是造型较好、装修精致的舫,其中尤以香洲为最。香洲位于中部水池西部临南岸处,北面水池较开阔,南面有黄石假山和树丛,环境幽闭,形成对比。香洲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后舱的白粉墙和栗壳色装修形成明快的虚实对比。整座建筑轻盈活泼,仿佛是艘即将起航的船,故墙上砖额题“野航”。香洲可以称得上是园林建筑中最具特色、最富想象力的建筑。

  (四)亭

  《园冶》中说:“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那自然是休憩的地方。我国古代的亭子种类很多,有路亭、街亭、井亭、碑亭、钟亭、鼓亭等。比较起来,还是园林中的亭子式样最为丰富。亭既是休憩凭眺之处,也是园林风景中重要的点缀,亭的位置大多见于山巅、水
  际、路旁、林中。其式样和大小都要考虑到和环境的协调。
  位于园林中主要空间的山上的亭,其位置最醒目,多隔水和主要厅堂互为对景,形成苏州园林布局的一个主要特征。拙政园中部土山上的雪香云蔚亭隔池和远香堂相对;留园中部假山上的可亭隔池和涵碧山房、明瑟楼互成对景;怡园小沧浪和艺圃六角亭也是如此。如怡园螺亭为六角形平面,每边长仅1米。檐高不到2.3米。小巧玲珑,和山体非常协调。
  “水际安亭”,注意和水面的融合。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位于水池西临水处,基座用黄石堆叠成自然形状,并留有洞穴使水流通,亭宛如从水中升出。拙政园西部扇亭位于池岸弯曲处,扇形的平面和池岸相吻合。亭内后墙上有扇形空窗。室内有扇形石桌石凳,天花板上有扇形藻井,从整体到细部都以扇形为中心。拙政园中部梧竹幽居亭的形式别致,亭平面正方形,攒尖顶,四周有空廊。内墙四面辟圆洞门,自亭内往外看,四个圆洞门就是四个圆形镜框,各有景色不同的画面。亭北植竹、梧桐、枫树,环境清幽。
  位于水中的亭有狮子林湖心亭,亭位于水池偏西北处,六角形平面,攒尖顶,亭东、西各有曲桥连接池岸。湖心亭丰富了池面景观,又分隔了水池。西园湖心亭因水池较开阔,亭体量较大,为重檐攒尖顶。
  建于路旁、林中的亭根据周围环境特色而命名。如三面是水的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留园中部西土山上有桂花树丛,秋季飘香,其旁方形歇山顶亭名闻木樨香(桂花又称木樨)。
  亭有半亭和独立亭之分,半亭常和走廊连接,依墙而建,有的为门洞所在处,如拙政园的东半亭(倚虹亭)和西半亭(另有洞天)。有的亭中立碑、立石,供人欣赏,如狮子林和沧浪亭的御碑亭、网师园的冷泉亭。北半园中有一座半亭,园主可能是为了和园名一致,园中尚有半廊、半厅。
  最有名的亭子要数沧浪亭土山上的平面为四方形的歇山顶沧浪亭。亭中石柱上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记述了四万钱买下沧浪亭的这段历史。亭出檐深远,既古朴有造型轻盈,周围箬竹丛生,老树数株,野趣横生,使人感发怀古情思。

  (五)廊

  《园冶》上说:“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这段话非常精辟地说明了廊在园林中的作用。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也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它的布置往往随形而弯,依势而曲,蜿蜒逶迤,富有变化,而且可以起着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的作用。还将分散的建筑连成整体。
  按照廊建造的位置有沿墙走廊、空廊、回廊、楼廊、爬山廊、水廊等。
  沿墙走廊在园林中较多见,廊不但起着导游路线的作用,夏日可遮阳,雨日能避雨。廊多为空廊,常自然曲折,并可院形成一些“小院”,院内点缀石峰、花木,人行走中可见一幅幅动人的“对景”。同时,走廊还打破围墙或院墙的单调封闭感,增加了风景的深度,留园中部北走廊、狮子林南走廊都是处理成功的实例。
  楼廊又称边楼,有上下两层走廊,多建在楼厅附近,如拙政园见山楼西侧楼廊、耦园西花园藏书楼东部边楼。环秀山庄楼廊和边楼相结合,别具特色。也有从假山通过边楼与楼厅相连接的做法。
  爬山廊建于地势起伏的山坡上,不仅可以把山坡上下的建筑物联系起来,而且廊的形式高低起伏,丰富了园林景色。如留园闻木樨香亭南、北两段走廊,其旁院墙顶也随走廊起伏做成波浪形云墙,更增添了走廊起伏的动态。
  水廊跨凌于水面之上,能使水面上的空间半通半隔,增加水源深度,给人水有源而流长的感觉。拙政园西部水廊平面曲折、高低起势,转折处留出小水院,贴墙堆叠湖石点缀花木,引人注目,是走廊中的嘉例。
  复廊既两廊并为一体,中间隔着一道墙,墙上设有漏窗,景色互相渗透,似隔非隔,人在郎中行走时还能产生步移景换的效果。沧浪亭、狮子林、怡园中都有复廊,其中以沧浪亭复廊处理颇具特色。复廊位于沧浪亭北面临水处,如按通常形式,建封闭围墙,则园内无法欣赏园外水景,如建空廊,又显得园内过于开敞,而复廊既起着分隔园林内外的作用,又作为园内外景色的过渡,处理手法自然、巧妙。
  苏州园林中的廊大都轻巧玲珑,一般宽度都在1.4米左右,檐口高度在2.5米上下。柱间多设砖细面座槛,可供休憩。廊的梁架较简单,屋顶多为柔和的黄瓜脊形式,沿墙走廊的屋顶为单面坡形式,梁架仍多做成二面坡式,显得规整。

  三、内外装修:细致精巧

  建筑装修,就是选用各种材料对建筑物进行不同手法的装饰和点缀,使之更加精致、完美,更富有艺术魅力。建筑装修受到信仰、审美观念、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装修是全方位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屋顶到地面,以及墙壁、门窗、无一处不是精心安排的,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的装饰,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无与伦比,日本建筑师伊东忠太在《中国建筑史》中说:“世界无论何国,装修之多,未有如中国建筑者。”
  有一种安装在木结构柱架之间的木构件,这些装修按位置不同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大类,都具有实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外檐装修有长窗、半窗、地坪窗、横风窗、和合窗(支摘窗)、砖框景窗等,具有防风避雨、采光通风的作用。另有栏杆、鹅颈椅、挂落、雀替(花牙子)等。内檐装修有纱槅、屏门、罩、博古架等,起着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也是建筑装饰的重点。
  苏州园林建筑外檐装修、内檐装修的形式、图案、花纹,既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更可以看到吴中文人审美的艺术心态。士大夫文人虽然竭力标举高雅脱俗,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人间,有七情六欲,有生活企求和理想,士大夫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渗透。所以,图案花纹中有可如人意的“如意”,万德吉祥的“卍”字,象征多子的“石榴”,多福的“佛手”,多寿的“松鹤”,多禄的“柏鹿”等,表达了祈求吉利的心理。不论是动物、植物,或是几何纹、文字、器具等,都是借形寓意等手段,表达了对福、禄、寿、喜、财的祈求。
  “陶融自然,醉心风月”,这是我们从建筑装修中看到的吴中文人又一生活情趣。这些自然式的植物形图案、动物形图案,与自然式的园林景观水乳交融,是园林建筑自然化的艺术手法,它有助于创造引人遐想的自然氛围。
  “竭力将生活诗意化、艺术化”,这是吴中文化清雅文化风范的又一侧面。长窗裙板上常用琴、棋、书、画图案,松、竹、梅等形象,或雕刻宣扬传统礼教的戏文,小小的夹堂上也写上名言警句;纱槅上裱有字画,屏门上雕刻有名家诗文或画,这些都营造了书卷气和浓浓的文化氛围,具有传统思想教育熏陶的作用。
  拙政园玲珑馆槅扇长窗裙板上的图案,每幅木雕图案花瓶中所插器物均为古代传说中神话人物八仙手中的法器,称为“暗八仙”,这些是民间艺术中常选用的题材。

  四、建筑风格:轻盈素雅

  苏州园林建筑具有轻盈、素雅的风格,其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苏州园林自由灵活、而又有“章法”的总体布局,使人工的建筑和自然的山、水、花木构成融为一体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建筑不显得突兀。
  以建筑围合而成的小院,建筑内、外空间的处理大都开敞流通,便于赏景,尤其是空廊、洞门、空窗、漏窗的应用,使园内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隔,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因此,从建筑群到单体建筑都显得轻灵、通透。
  苏州园林建筑体量一般都不大,建筑的造型与组合都力求轻巧、玲珑,富于变化,使人感到亲切,具有生活气息。建筑不拘于形制、开间、层高、或屋顶形式,根据环境随意而定。结构采用斗栱的较少,装修也不过分雕镂,更不贴金,以简练取胜。
  色彩是建筑艺术美的表现之一。“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面,栗壳色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引自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这和北京宫苑建筑以黄色和红色为主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示了不同的风格和内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说:“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看来,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是最敢于使用颜色、最善于使用颜色了。”
  白和黑,这是色彩序列的两极,古老的太极图就由此而构成。美学家认为白色和黑色又可说是无色或本色,是中国古典美学所崇尚的。明、暗两种光度的极致,对比效果鲜明强烈,但中性色灰色的水磨砖作为门框、窗框、墙脚,白黑灰三者有比较,有层次,有变化,有统一,构成了非色彩的色阶序列。白色粉墙在园林中常成为景物的背景,不论是青灰色的湖石,或棕黄色的黄石在白墙映衬下,特别富于形态、色感和质感。而姹紫嫣红、翡绿鹅黄的花树由于借助白墙的映衬,其冷艳多姿的色与形分外夺目。它们被日光或月光映在粉墙上就是一幅幅绝妙的画面。
  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特别赞赏江南古典园林虚灵的无色之美。他在《说园》中说:“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这段文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深刻,它把《老子》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为而不为”的哲学,和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的色彩美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无色中求色”的美学命题,这对于提高园林美的创作和欣赏水平,是颇有裨益的。也使我们认识到色彩是形成建筑风格的因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