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民工不敢老去,即使双鬓已斑白

 唯二之选 2015-06-04

我小时候非常熟悉的一对老夫妻,在三天之内,双双离世。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听村里的老乡们聊起这事时,很多人表示很“羡慕”他们。

文 | 曾炜

前段时间回老家,听到一个很悲伤的消息。我小时候非常熟悉的一对老夫妻,在三天之内,双双离世。先走的是老头,尔后是他的老伴。据说在临终前,老头一直有心事放心不下,他担心在他走后,老伴会没人照顾,孤苦伶仃。没成想,在打理完老头的丧事之后,老伴亦紧随其后。

老妇人是没有工作的,一直在家带孩子、洗衣、做饭。老头则一直在我们圩上的一家石灰厂工作,多年前因为工厂倒闭,便早早退休回家种地了。说是退休,其实因为工厂倒闭,并没有任何退休金,跟外出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一样。这对老人有四个儿子,在我印象中,他们家一直非常热闹,因为四个儿子的子女基本都是他们两人抚养长大的。两位老人像是已经完成了使命似的,短时间内双双离世。

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听村里的老乡们聊起这事时,很多人表示很“羡慕”他们。原因是他们走的时候,并没有遭罪,没有出现因为疾病长期卧床需要子女照顾的情况。再者就是两位老人的年纪已经过了耳顺之年,而且直到人生的终点,身体一直都不错,还能自己种点地。尤其是他们两人有条件在家里把孙辈一代抚养长大,人生至此已经完满。村里人觉得这已经“够了”。

老乡们羡慕老夫妻,当然不是因为老乡残酷冷漠,而是因为在现有的农村养老境况下,两位老人还算是幸运的。相对于大部分第一代的农民工而言,他们的子女较多,每个子女分负的担子还能承受。这使得他们有条件依靠子女的赡养费,在家里含饴弄孙。但对于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尤其是稍微年轻一点的,比如五十至六十岁的农民工,他们赶上了八十年代初开始执行的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子女较少,有的就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正在慢慢衰老的农民工,压力非常大。

他们“不敢老”,即使两鬓斑白,已经干不了重体力活,但依然得扛着。据说现在的高龄农民工“靠吃肉维持体力”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工地上劳动繁重,没有肉吃,体力就跟不上。第一代农民工正在面临的养老困局是:子女少,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同时又缺乏充分的社会养老保障支持。现在农村普遍实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这对农民而言是个大好事。据我的观察,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给农民带去不少的好处。不过养老保险的标准还是太低,每个月只有八十元的养老金实在不够。

前段时间,河南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火灾,造成三十八位老人死亡。据说事故主要的原因,就是该私营的养老院使用了易燃的彩钢房作为宿舍。悲剧发生之后,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这家养老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种种违法违规的行为,服务以及养老院的建设都达不到国家标准,而且当地政府也默认这种违法违规操作。所以很多专家提出建议,继续鼓励市场化的资本进入,同时提高养老院建设和服务标准。

提高养老院建设和服务标准,这当然是没错的。可问题就在于,标准达不到的根源真的就是因为地方政府的纵容,以及私营老板的良心黑了吗?很多人在谈如何提高标准的时候,似乎都不敢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类似这类不达标的养老院的长期存在,正是因为它有无奈的合理性,满足了一部分底层养老人群的需求。说白了就是部分急需养老的农民缺钱。标准一旦提高或者不折不扣,是否还有民营资本愿意进入养老市场是个问题。就算资本进入了,所有的养老收费必然要提高,那这些老人是否能消费得起又成了问题。

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只是一个开头,更进一步的工作,还需要人们有勇气面对现实的真问题。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全国农民工总数是二点七三亿,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工超过四千五百万。可以说,农民工的年龄层正在迅速地变老。这么一个庞大的正待养老的人群,如果被排除在整个社会养老保障的系统之外,是说不过去的。

面对这现实而紧迫的农民工养老问题,别光顾着空谈标准,有时候简单地提高标准,仅仅是把一部分底层的养老人群排除出整个社会养老保障系统之外。如何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将这些为中国多年来贡献了血汗的农民工的养老,纳入到整个社会养老保障的体系统筹考虑,才是正待解决的问题。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长期处于所谓的“非正规经济领域”,缺乏就业、福利和法律的保障。这种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做出的贡献与他们今天所获得的回报是极不平衡的。他们需要的不是多么高的养老标准,而是更为公平的资源分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