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米比亚红泥人摄影创作思考

 寒器 2015-06-05

应“非洲世纪”之邀,组成的中国摄影家考察团历经南非、纳米比亚的十几天摄影创作,致使我对纳米比亚辛巴族人(红泥人)的摄影创作有了几点思考。

纳米比亚位于非洲的西南部,西濒大西洋、与南非相毗邻。国土面积824269平方公里,总人口240万。它以沙漠海岸相伴,纳米布沙漠的壮丽、史前岩刻画的奇观、民族部落的风采等地域、文化、历史特色著称于世。我行程前设想拍“红泥人”专题片,但行程紧凑,到此只有两三个小时逗留时间,只能见机行摄。其实“红泥人”是人们口语流行的俗称,统称为“辛巴红”。辛巴女人喜欢袒露上身,她们用打磨的红泥和油脂混合物搅拌成红泥浆,用于涂抹全身。既防虫、防晒、防寒,又秀美、显其个性。据悉,迄今秀身习俗风韵犹存足有500年的历史。那里的男人不秀身,以黑壮高挑有方刚之血气为特征,天生的猎人状态。女人以肩宽乳丰、体魄强悍为美,生来就是料理家务、滋养后代的主持人。虽然是一夫多妻制,但从男人的眼神中可窥见对女人的依赖与呵护。我是第二次去此地,有了点细微观察,多妻的男人有多个家居,女室主人以及同父异母的孩儿间互相窜动、帮衬,其乐融融,真是和谐的小家族。我最突出的印象是辛巴人勤劳、强悍、虔诚、豪放,效忠长辈、敬畏首领,有一呼百应的团队精神。

我在摄影观察与发掘中的主要感悟有三:

第一是民族感悟。我力求以人为中心聚焦,以多向的思维、宽阔的视野、人本的情怀关注民情、民生、民俗的人文形态、心理活动和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个性品质。那浑身上下的装束,从条条粗壮的假发披肩到布满酷似刀痕的脚面都涂满了油亮的红泥,尤其是她的颈部胸前涂有更闪亮的油脂红泥,为她们的英姿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和魅力,不论远观近瞅都是鲜活动人的人类雕像。那自我、自信、沉稳、庄重的气韵,演绎着别样民族的人生。男人、女人的裙子也与其他民族不同,原始的大都是兽皮质飞边式卷花裙,跳起舞来飘动的裙子夹风卷土充满着野性豪情。从辛巴人那欢快的掌声和浓烈醉人般的舞步中,感受不到他们曾被冷落,更看不到他们的丝毫寂寥。我半躺在沙土地上聚焦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他们那一幅幅血肉之躯的狂欢神采熔铸到我定格的影像中,潜入了我的心底深处。这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灵魂的呈现,是世世代代从远古文明传承而来的精神与生命的赞歌。此时此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第二是文化感悟。纳米比亚尽管具有现代化雏形的城市,但大部分地区是辽远广袤的沙漠荒岭、红岩怪石,还有海拔较高的山川溪谷,那里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内涵。由于国度、地域、民族、价值观念等形态的差异和演进,辛巴人远离尘埃有其独立的文化传统。几百年来他们锲而不舍地追根溯源,依据本土文化的植被来寻梦自我民族的自我。辛巴人仍然保留着饲养牛羊家禽的游牧文化,泥沙混合木桩架构的圆状尖顶式小屋仍然遗存着古老简约的建筑文化风格。他们脖颈胸前挂的金灿灿的项链装饰、手腕串环和脚脖套环的繁多装饰上下呼应,如同赴疆场佩戴盔甲的强悍斗士。尤其是胸间吊挂的垂体海螺,反映了他们对大海的投缘和对水的渴望。辛巴人跳起舞来如醉如痴,时而跌宕起伏,时而仰望天际、腾空旋转。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描述着生活的情节,收获着喜悦的景象,洋溢着土著文化的清香。掌声、踏步声、笑声闯入了我摄影人的心扉,顷刻间,我有被震撼、被征服的感觉。浩荡的人文情怀、酷烈的部落气息,它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心声传递,而是穿越时空从远古走来,升华到现代文化冲突的心灵诗篇。轮番的浓缩聚焦,让我的镜头躲不过一些格格不入的亮点。红色的人群中不时出现本部落穿着现代服装的黑人少年学生;穿着色彩斑斓的时尚童装的孩儿正在铁红色的母亲怀抱中沉睡;头顶西方礼帽、脚穿时尚运动鞋的男人闯入舞圈竞显舞技;古朴的茅屋檐下、原始的篱笆树桩上,到处可见堆放和悬挂的塑料器具,甚至屋里屋外还有钢结构的休闲椅子。这些隐约可见的现代元素、服饰、用品乃至食品,与部落文化、场景形成了耀眼的反差与对比。这遥远部落的原始生态与现代文明碰撞交融,他们在承受现代文明浪潮的洗礼而悄然渐变。可以断言,现代文明终竟要替代久远文化成为主流,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将会日积月累改变和更新人的意识形态、观念以及生活生产方式,许多部落形态会逐渐消损殆尽。只有记录下的实存影像将成为永恒不变的记忆。

第三是思想感悟。我为辛巴人的本真、纯朴、执著与神秘而感动,总觉那里还应留下更多为人类所仰慕的东西。人间有情、岁月无情,辛巴人顽强的生息繁衍、雕塑般的人生和迷人的欢歌笑语是流淌不尽的生活乐章,也是永不回头的岁月绝唱。尽管是短暂之旅,兴奋与伤感、甜美与苦涩、敬畏与博弈、记忆与憧憬总是交织在一起。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人类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到底应留下点什么?古文化、新文化如何去对接、传承、发展?辛巴人那么多的快乐,却没有那么多的富贵;那么多虔诚壮士英女,却没有那么多奢望;那么多的子孙,却没有那么多争执。物质上他们是弱者,精神上他们是强者。创作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思想、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面对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社会,摄影人如何找准好的机位、视角,用影像来诠释文明与落后、富足与贫穷、历史与未来呢?170多年的摄影历史进程,可以印证摄影艺术是灵魂的一个载体。万象寄情神思、影像凝心聚力。摄影是无国界的语言,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本应有其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遗憾的是,尽管我两次去纳米比亚都是游击式创作,未能全面系统完成这一专题采风的夙愿,但还是有许多收获。摄影与艺术如同炼丹,需要深扎坚实的大地,克服浮躁的心态,用心、用情、用精力去凝练作品;需要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历史以及相关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透视领悟;更需要大爱无疆的人文胸怀去善待这多彩的世界。这对于国内的创作会带来新的思考与生机。

作者,刘志超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席、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辽宁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