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侯掌墓志》

 百了无恨 2015-06-05
历代碑刻|北魏《侯掌墓志》

一九八五年秋,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基建进行考古发掘。该工地位于孟津县印山顶上,西距洛阳市约八公里。此次发掘共清理出古代墓葬四座,在其中一座北魏墓中,出土各类文物共六十余件,计有胡俑、武士俑、孕妇俑、镇墓兽等北魏墓葬的典型器物。《侯掌墓志》平放于墓室西部前端,棺槨之前。从发掘现场观察,墓志未经移动。此志现存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历代碑刻|北魏《侯掌墓志》

志为青石质,正方形,边长五十二厘米、厚十二厘米。盖为盝(lu)顶,四杀及四边素面磨光,盖面中央竖行正书「候府君铭」四字,每字约七厘米见方。志面平滑,竖行阴刻细线方格,每格边长二厘米。志文共二十一行,除末行为十三字外,其余每行为二十三字,全文合计四百七十三字。

历代碑刻|北魏《侯掌墓志》

该志有明确纪年,系北魏孝文帝正光五年(即公元五二四年)。至此,北魏迁都洛阳已达三十年之久。志内所载候掌及其三代先考皆不见于史籍。据志文可知,侯掌祖籍中原,后迁居东北,至侯掌父子已定居上谷郡居庸县(今北京市北)。侯掌曾任燕州治中、上谷郡中正等职,是北魏中级地方官史。该志不载撰文与书丹人姓名,但志文书法精美,候掌又出身豪门,估计志文应出自名家之手。

历代碑刻|北魏《侯掌墓志》

此志用笔以方笔为主,兼用圆笔,集楷隶行三种用笔方法于一体,其中楷意尤浓。与北魏《元怿墓志》、《元澄墓志》等一起,属北魏书法中方劲古秀一路。此志在写主横画时,露锋顺入,提笔中行,左低右高,回锋收笔。底横与中横写得特别长,以加强字的平稳感,有的横画甚至写成半弧形,富有流动感,显得平稳而不乏灵秀之气。主竖画,左上逆锋起笔,转笔轻提下行,至收笔处,或用悬针,或用垂露,或写成竖钩,各随字形而异。长撇亦写得舒展自如。捺画虽略存隶书遗风,但楷意更浓。尤其是点的写法最为灵活多变。因字成形,不拘一格。

历代碑刻|北魏《侯掌墓志》

该志与《元怿墓志》、《元配墓志》等墓志一起,上承《吊比干文碑》之遗风,下启隋《龙藏寺碑》之先声,并对初唐楷书也产生一定影响。这些书刻风格表明了北魏书法在孝文帝迁洛之后,日益与南方书法格调相接近。这便是包括《侯掌墓志》在内的北魏晚期的书法作品给予我们的启示。

历代碑刻|北魏《侯掌墓志》历代碑刻|北魏《侯掌墓志》历代碑刻|北魏《侯掌墓志》

侯掌是后魏居庸县,即今延庆县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延庆县籍人的墓志。侯掌曾祖、祖、父及掌四代均居官郡太守以上职位。

1985年秋,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孟津县玻璃厂扩建工程,在洛阳市孟津县邙山乡三十里铺村北约1.5公里发现侯掌墓,该墓地处邙山南麓,南距洛阳城3公里。墓志青石质,由志盖、志石两部分组成,呈正方形。盖长宽各58公分,石各54公分。墓盖中央刻阴文“侯府君铭”四字。志石面平滑,有界格,每格一字,21行,每行23字,第15行少1字,末行13字,共472字。发掘报告刊载在《文物》1991年8期上。墓志全文如下:

魏故本国中正、奉朝请(1)、燕州(2)治中从事史上谷侯府君墓志。君讳掌,字宝之,上谷郡居庸县崇仁乡修义里人也。曾祖浮,司隶校尉,颍川、汲郡二郡太守(3)。祖甸,举孝(缺一廉字),中书议郎,扬烈将军、带方(4)太守。父麓,举秀才,北征子都将,本县令,伏波将军,广宁(5)太守。轩辕恢基,寿丘袥绪(6),积德往昆,庆膺兹裳,故夷门(7)高尚于前,平国(汉初侯公是也)秘名于后。司徒居汉(8),鼎饪(9)以之克谐;光禄处晋(10),几杖由之载蔚。五运乘苻,世资簪带,君式诞嘉庆,用保岐嶷(幼年聪慧);方重在躬,游杂斯远,仁让著于邦家,孝悌称于乡国。属朝廷水镜(11),流贯沙,汰衡石,选穷望,实授尽器宇。乃以君为本郡中正,斟裁铨轴(12),声允时议,寻除奉朝请,俄转本州治中。言词承明,出贡部,领缳维,故邦德,压迩远,而与善乘,徵辅仁愆(qiān千,过失。)信梁木其摧逝而遂往,春秋六十九。正光五年(13)岁次甲辰三月辛亥朔,二日壬子卒于洛阳仁寿宅。亲朋悼心知故陨,泗事(14)芬枯木义同罢祖(罢祖一词不明,上两句不能断句。)粤(15)四月辛已朔,二十九日已酉寓殡于河南之芒阜。陵谷或徙,业垄不常,镌此幽石,志彼玄房。乃作铭曰:两仪载桢,川岳斯灵;育宝降瑞,哲人诞生。行苞礼让,器蕴仁明;贵越照车,价重连城。执铨乡部,分乘故国;人抱其风,物禀我德。坦怀虚纳,秉心渊塞;时钦高轨,世服美则。风飘电逝,道存人往;中楹陈梦,游门负杖。福善空言,报应徒爽;一随物化,永捐黄壤。营业返葬,义传曩册;归骨旧茔,在今犹昔。榷窆(16)芒山,且志同璇(赤玉)石;千龄万古,以播芳迹。

1、奉朝请:本为贵族、官僚定期朝见皇帝的称谓。古代以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故名。汉代的退职大臣、将军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晋代以皇帝侍从官及附马都尉为奉朝请。南朝为安置闲散官员,奉朝请曾增至六百多人,成为官号之一。(此处)北朝的奉朝请是在职官员的官号。

2、燕州: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迁都洛阳,以洛州为司州,改原平城之司州为恒州,分恒州东部置燕州,治昌平。故城在今昌平县东南沙河镇辛力庄。

3、颍川、汲郡二郡太守:颍川、汲郡均在今河南。后魏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并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通鉴》888页)故当时出了许多能吏、酷吏。

4、带方:带方郡治带方,故城在今朝鲜凤山附近。辖今朝鲜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一带。

5、广宁:广宁郡治广宁,故城在今河北宣化西。辖今宣化、张家口一带。

6、寿丘祏绪:黄帝生于山东寿丘。祏音石,宗庙中的神主。说侯氏是黄帝之后。

7、夷门:夷门是战国时魏都大梁(今开封)的城门。魏侯嬴,年七十,为大梁夷门小吏,信陵君迎为上宾。嬴献计盗兵符,并荐朱亥于信陵君,朱亥击杀将军晋鄙,夺兵破秦救赵。

8、司徒居汉:东汉侯霸,光武初征拜尚书令,明习故事,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进大司徒。

9、鼎饪:鼎中的食品,八珍之膳。这里指调理朝廷法度。

10、光禄处晋:晋侯史光,泰始(武帝司马炎年号,265—274)初由中郎将拜散骑常侍,与皇甫陶,荀廙持节巡省风俗,奏事称旨,累迁少府。史称其历官著绩,文笔奏议,皆有条理。中郎将为光禄勋(掌领宿卫侍从之官)主要官员,秩二千石。

11、水镜:三国司马徽有清操,人称水镜先生。

12、铨轴:铨,音全,衡量轻重的器具。铨轴指选任官吏。

13、正光五年:正光,后魏孝明帝元翊年号。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14、泗事:鼻涕自眼出叫涕,自鼻出叫泗。泗事,丧事。

15、粤:古作语助,与聿、越、曰通用,用于句首或句中。

16、榷窆:榷,音确,敲打。窆,音扁,埋葬。榷窆,掘穴葬埋。

侯掌墓志研究

1、孝文帝元宏,变革鲜卑习俗,学习中原文化,于太和十一年(487)从平城迁都洛阳。十九年(495)六月,“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违者免所居官。”又规定,“代人迁洛者,宜葬邙山,其先有夫死于代者,听其还葬。夫死于洛者,不得还代就妻。”丙辰十九“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见《通鉴》934页)侯掌也因此葬于洛阳邙山,没有还葬居庸原籍。

2、据侯掌墓志,后魏时地方为州、郡、县、乡、里五级行政建制。居庸县崇仁乡修义里不知在今延庆县什么地方?说“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之说是不对的,亭不是地方政权建制。亭是置在大道口上负责缉查过往行人,维护地方治安而设的,亭长可以审问、拘捕不法分子。亭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

3、侯掌墓志为楷体字,文辞通畅,字体工正,撰志人,书志人都有很高的水平。有许多帖写字值得欣赏:正(正)、從(从)、修(修),隸(隶)、颖(颖)、往(往)、昆(昆)、裳(裳)、夷(夷)、貢(贡)、繯(缳)、壓(压)、稟(禀)、隨(随)、禮(礼)、爽(爽)、壤(壤)、葬(葬)、執(执)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