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十一)杯酒释兵权

 江南固天 2015-06-05

       赵匡胤先后顺利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的二李叛乱,给心怀二志的地方节度使以极大震慑,于是他们纷然转向,努力表达对新朝的热情与拥护,这是赵匡胤最愿意看到的。但是他真正担心的还不完全是地方节度使的图谋不轨,因为藩镇暂时还没有足以颠覆中央政府的军事实力。赵氏之忧,不在藩镇,而在“萧墙之内”。对于一个依靠禁军实力而走向大宋最高权力宝座的人,赵匡胤深知禁军的力量;而且他的成功也给手下树立了一个典范,难保他们不会有一天也学习一下,黄袍加身,所以说这才是赵匡胤内心深处最担忧的。但是现在统率禁军的将领,都是和他出生入死、拥立他走向皇位的兄弟,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不伤和气、不激化矛盾,又能成功地解除他们的兵权、实现皆大欢喜的结局呢?    这事发生在建隆二年七月,当了皇帝一年半后。一次,退朝后,赵匡胤把石守信等老友叫来喝酒。期间,发表即兴感言。我能有今天全靠你们,不是你们这些鼎力支持,不会有今天。其实我的日子不如你们,没一天晚上,敢放心睡觉。大家听了,不明白了。赵匡胤做了解释。“是不难知之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这个位谁不想坐?话说到这份上,禁军将领坐不住了,听出音来了,谁都想夺位?立即跪下磕头,谁敢怀异心呀?“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不欲为,其可得乎?”万一你手下人想富贵,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当不当呀?能保证你们手下不想这么干吗?酒不好喝四个禁军将领没一个敢吱声了。全跪在那儿。我们脑瓜不好使,不知道怎么处理,还是请指一条明路。赵匡胤说,人生短暂,大家想富贵,无非是想挣点钱,既然如此,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收入丰厚,

你们一生过得舒服,多好呀。结为亲家,岂不更好?第二天,四人石守信等全递了一份奏章,要求辞去军首领职位,全调到地方做节度使。这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只有石守信还暂时保留一个侍卫司的虚名,一年后也免了。然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女儿嫁给了王审琦的儿子,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弟弟娶了张令的女儿。四位全与赵家结为亲家。

 

    公元961年的夏天,在一场酒宴上,宋太祖赵匡胤于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地解除了功臣宿将对大宋禁军的掌控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这极具戏剧性的事件,在被广为流传的同时,也留下了太多疑问:为什么赵匡胤只是寥寥数语,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们就乖乖地自动交出兵权?这场看似平常的宫廷酒宴中究竟暗含着怎样的玄机?

 

  杯酒释兵权作为宋朝初年政治、军事中的一件大事,几乎所有的相关史书都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戏剧性的故事,很少有人怀疑。但到上个世纪末,有人开始对这个生动而戏剧性的故事产生了怀疑,开始质疑此事的真实性。他们认为:杯酒释兵权事件,很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要怀疑这事的真实,得提出理由才行,三点:一是史源有疑,《长编》中有注释,李焘认为这样的大事,在《太祖实录》中没有记载,是可惜的事,所以他追补到正史中。“王曾《笔录》皆得其实,今从之。”是根据宋人三部笔记来补的。所以上世纪有人怀疑了。二是故事是累积而成。由简单到复杂,从无到有,这样的逐步补充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记录的。最早是宋仁宗时的宰相丁谓《丁晋公谈录》中,最早记载这事。赵普告诉赵匡胤石守信这些人不能担当禁军首领。赵普提示,不等于他们的手下不想背叛。赵匡胤说我如此信任,能反叛吗?你怎么背叛周世宗呢?第二部是王曾《王文公笔录》中记载了这事。也是赵普给赵匡胤多次提意见,没办法,召集他们来,不如你们放了兵权,我们结为儿女亲家。最详细的是司马光《涑水纪闻》中最详细。杯酒释兵权最详细。这是神宗朝了。经历了三朝,故事才发展完成。李焘再记了下来。这样的故事是三代一点点累积的。三是时间有间题。建隆二年六月初二,赵匡胤的母亲去世了,赵匡胤得服丧,怎么可能喝酒呢?这是三条质疑。

    质疑的间题有没有道理?对这个,我做四个回应:一是看作者是什么人。王曾与司马光,是不是满嘴跑火车的人?王曾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官吏,宰相。仁宗朝天圣四年,汴河发大水,传谣言,开封人心惶惶。皇帝间他怎么看?他说,一定会有文书报到朝中来,没有来,说明不可信。果然是这样。可见他对谣言不相信,有自己的鉴别能力。这人写的东西应当可信。记载最详细的是司马光,这人写过《资治通鉴》,是严谨的历史学家,会编造吗?所以从作者上看,这些记载可信。二是从史实来看,杯酒释兵权,禁军将领的职务被解除,赵匡胤曾解除了殿前司都点检慕容延钊的职务,让他去当了节度使,也免除了韩令坤的职务,让他当了成德节度使。赵匡胤还专门招待了他们。这在杯酒释兵权前,到七月后,石守信等人去了方当节度使。可见,释兵权的事肯定有。三是时间,杜太后去世期间,赵匡胤能不能举行这样的酒宴,这涉及古代的丧服制度。服丧,与血缘远近有关。有三年丧,整整两周年,有期年丧,十二月,还有九月丧三月丧。赵匡胤服的是三月丧。《宋史-礼制》记载,服丧有变通,以日易月。用一天代表一个月,三年丧用二十四天来代表了。从初二开始,到二十五就可以解除了。而且,建隆二年七月十九日,还举行过国宴,何况私宴?四是方式,赵匡胤用喝酒来解除兵权,可信不可信?要看这人处事有没有用喝酒来解决间题的习惯。这人爱喝酒,一喝就醉,第二天后悔。所以,有借助酒来解决间题的习惯,可能性就有。举个例子,他手下义社十兄弟最厉害,赵匡胤一次召集他们到固子门外喝酒,每人发了弓箭,喝酒时,对他们说,“此处无人,尔辈要作官家者,可杀我。”这一说,这些人全跪下了。如果想尊我为帝,一个个要带头执行法律。这帮弟兄们全傻了。这例子说明他的确有用喝酒来解决间题的办法。这样看,这事,应当是真的。最多是细节上的夸张而已。

     有没有这种可能,通过吃顿话就解决了间题?乾隆皇帝对这段故事的一段批语:“读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释兵权,为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之安。此鄙见也。守信数人若果不可制,岂数言委曲规讽所能罢其典兵者?彼时宋主英勇固出数人之上,操纵由己,消患未然。”他最了解君臣间的关系,有结合有斗争,所以他最明白这事不是一顿饭的间题。下面一定有一个权力间的争夺。皇帝与石守信等人间一定有一个角逐。这个结果是赵匡胤胜了。换个人,未必行。请客能办成事,一定有道理。一是赵匡胤的能力远在这些人之上。如果不照办,将来后果严重。二是禁军首领早就适应了君臣之分。三是杯酒释兵权不是一天完成的。有长的过程,这是循序渐进的。先解决的是慕容与韩令坤。二人是分作两步走,先派他们到地方上担任节度命名,名义是首领,早派出去做了地方大员。一把手的名义只是名分了。这是要害的地方。对禁军没实际控制权,再是再罢免禁军职务。所以两个一把手解决了,老二老三好办了。这些人解决就容易多了。所以这事,前后延续了四个月多。禁军两部门前三全部解决了。这任务超巨呀。杯酒释兵权的效果在:一是彻底杜绝了禁军将领发动政变的可能;二是成功地解决了开国将领居功自傲骄横不法的间题;三是成功解决了开国君王与开国功臣的矛盾。赵匡胤的做法体现了文明与理性。那么怎么稳住禁军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