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十二)煞费苦心

 江南固天 2015-06-05

 禁军就是北宋的正规军,主要用途是“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当年赵匡胤就是官拜五代后周禁军统领,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禁军拥护为开国皇帝的,所以在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七月,通过“杯酒释兵权”,于酒酣耳热之际,在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地解除了功臣宿将对大宋禁军的掌控权,将威胁皇帝宝座的潜在可能化解于无形之中。但是,大宋的中央禁军依然存在,而且必须存在,宿将们都退居二线了,而禁军还必须有将领来统率。那么究竟应该任命谁来掌管大宋的中央禁军呢?怎样调整禁军将领的格局才不会产生新的威胁呢?

 

    上集讲到赵匡胤把中央禁军两部分的前三把手全免了。而北宋初殿前司一把手是都点检,二把手是副都点检,三是都指挥使,四是副都指挥使,五是都虞侯。侍卫司是马步军都指挥使,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马步军都虞侯,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侍卫司兵种更全。都指挥使不要了,就变成了马军与步军两个都指挥使。这是三衙鼎立。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与步军都指挥使,由原来两个一把手变成了三个人,是分权。得三个人同意,才行。赵匡胤想达到什么目的?两司变三衙,结果是:一降低了禁军将领的地位,对皇帝威胁就小了;二是削弱了侍卫亲军的权势;三是削弱了禁军对皇权的威胁。赵匡胤仍然不放心,马军管骑兵,步军都指挥使管步兵,殿前指挥使管殿前军。赵匡胤想了办法,只管带兵,却不能带兵,另立枢密院,负责调兵,手下却没有兵。调兵与带兵分离了,只有皇帝两者都可以。三是更戍法,中央与地方禁军基本平衡,不能一枝独大。地方驻军的每三年换一次防。结果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谁也培养不了自己的势力。

    (究竟应该由谁来带兵?究竟应该信任谁呢?)四是安排第二代禁军将领。得有四个人,资历得浅,得听话,便于管理。这样的四个人,只有一个老的,后来差点还栽了。老的是韩重货。中央政府特别重视一定不能用资历深威望高的人。举个例子。符彦卿是周世宗的岳父,特别受赵匡胤的信任。赵匡胤赏了他大量东西,还想任命他去掌管禁军,遭到了赵普的极力反对。赵普说,久握重兵,威望甚高,赵匡胤不听,下诏书到中书省,因为赵普是宰相,他扣了下来,去见皇帝。赵匡胤猜到他的目的。谈完他事,拿出这诏书。赵普说这人坚决不能用。会背叛我吗?赵普还是用老话,陛下何以有负周世宗?赵匡胤被噎住了。除了他外,赵匡胤坚决不用资历老的。而韩重货是老人却也是新将领,本是中级军官,在平定李筠叛乱时,升的。一直得赵匡胤的信任。赵匡胤的信任表现在,不断加担子,修皇城,主河务,管郊祀。定都开封后,要大规模地修建皇城。这要依照当时洛阳的宫殿来建,让韩重赟来负责,说明信任。几年后,黄河决口了,调动人去修,韩重货负责。赵匡胤要举行郊祀大典,让他主持。露脸的机会多,也招到了妒嫉恨。有人就造谣了,私取亲兵为腹心。在禁军中培养亲信。赵匡胤都不调查,欲诛之。赵匡胤想不是走我的路子吗?赵普反对,说这是造谣。如果这样被杀,将来谁替你掌禁军,赵普苦苦进谏,才压下来。几年后,解除了韩重赟的军职,却地方做了节度使。韩重货与赵匡胤是结拜兄弟,忠心耿耿,就因为名气大,功劳大,造谣一来,调查都不,就要杀,所幸遇到了赵普。

 

  从赵匡胤处理韩重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是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皇权,他都会毫不手软地将一切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哪怕是结拜兄弟,哪怕仅仅是谣言,也绝不心慈手软。但是韩重赟还是幸运的,有赵普言辞恳切地替他说情,救了他。可另外一个新任命的禁军将领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他是赵匡胤的救命恩人,却因为赵匡胤的猜忌而死于非命。

 

    但是我们说了,殿前司有两个留任的将领。一是韩重赟,一是张琼。韩重赟幸运,赵普救了他。张琼却死得难看。张琼的经历,建隆二年七月,杯酒释兵权,禁军得有人管。赵匡胤想到了张琼,因为禁军中的士兵多像虎狼。这些人,要管好,不能找文弱,得同样是虎狼之辈,去管。张琼狠,适合。赵匡胤看中张琼的两点:忠勇;无机。忠勇,没有心计。先说忠勇,张琼是老部下,周世宗征南唐时,赵匡胤手下就有他。寿卅l城是重镇,打寿卅时,赵匡胤带着他冲到护城河里来了,用皮筏子过河,城上发箭,连弩,箭大,像屋椽。眼看着赵匡胤要被射死,是张琼扑到赵匡胤身上替他中了一箭,劈开骨头,才取出箭。大难不死,救了赵匡胤。张琼是救命恩人,这人没心计。说话从来是直来直去,不掖不藏,得罪不少人。这是赵匡胤欣赏的。张琼的不幸是手下有两个人给他带来了大灾难。

    他手下史圭珐与石汉卿是赵匡胤安排的卧底。两人深得赵匡胤信任,在禁军中特别骄横。唯独张琼凭着自己的忠诚与勇猛当上殿前司的都虞侯的,最看不上这二人。“目为巫温”,特别渺视。把他们看作老巫婆。这二人恨张琼恨得咬牙切齿。这二人也不是无能之辈。有过人处,就是赵匡胤想听什么,就告诉什么。这样一来,二人就为张琼捏造了四项罪名,一是擅自选用官马;二是接纳叛将李筠部下;三是蓄养部曲一百多人;四是诬陷赵匡胤的弟弟。这四条罪状,除了第一条,其他三条,每条都是死。二人狡猾,把罪名捏造好,再找时机,到赵匡胤要在京城举行大典时,二人报告上去了。因为这时,有一个规定,一旦京城要举行大典,得肃静京都。要在京城搞严打。把危险分子要抓起来,二人告了张琼。一告立即成功,因为四条有三条是死罪。史书记载,面训之。乾德五年,赵匡胤亲自审间。张琼不承认,石汉卿拿着铁棍打张琼,几乎打死。赵匡胤下令继续审,张琼知道必死,解下腰带,托人交给母亲,自杀了。抄家后发现,家无余财,仆人三人,原来说的私养家兵,一个没有。显然是诬告,赵匡胤知道是诬陷了,厚葬了张琼,却并不处罚二人。这样了事,接下来,派了接替张琼的杨信,接任殿前都虞侯,杨信没立过战功,突然任命,他走马上任,结果上任不久,“暴疾失音”,突然哑了。幸亏的人家僮,能听懂其声,向皇帝汇报,发布命令,家僮都能准确表现。所以不耽误工作。“忠直无他肠”,没有花花肠子。所以信任得不得了。一下子做了十二年禁军将领。后来赵匡义还让他做禁军将领。在病死前一天,突然不哑了。这时大家才知道他是装的,十二年。杨信忠诚?看来是狡猾。肠子恐怕比谁的都多。张琼话多了,他干脆一言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