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十五)一箭双雕

 江南固天 2015-06-05

 虽然坐上皇帝的宝座已经进入了第三年,但赵匡胤依然忧心忡忡,因为大宋王朝的周边还有不少割据政权,他们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络,成为赵匡胤统一天下的一道道障碍。然而,机遇总是眷顾有充分准备的人,就在赵匡胤刚刚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之后,来自湖南和湖北两地的两封求援信接连送到了他的案头,这让赵匡胤喜出望外,也让他立即就有了一个一箭双雕的计划。那么,是谁给大宋开国皇帝发来了求援信?赵匡胤的完美计划又是什么?而这个计划究竟能不能顺利实施呢?

 

    湖南与湖北的节度命名为什么都给赵匡胤打了报告?湖南的是年青的孩子,十一岁的节度使,遇到了麻烦。他爹死了,他继位了,遇到了场叛乱。叛乱的领头人是父亲的老友。他写信要求赵匡胤救援。周保权继位当上节度使,尽管大宋建立了,不过没收湖南湖北。周行逢是周保权的父亲,湖南五代时属于楚国,后来战乱,在楚地,周行逢胜出了,这是行伍出身的人,当初一块同时起兵的有十位,这十人大多数没脑子。只有周行逢是特别有心机的人。他们十人一块造反,周行逢把他们一个个地除掉了,最后只剩下张文表。周行逢准备收拾他时,病了。病重,到了建隆三年,病得无法支撑了,弥留之际,把江山托付给了儿子周保权。“吾死文表必叛,当以杨师瑶讨之。如其不能,则婴城勿战,自归于朝廷。”我一死,张文表一定反,歌杨师去讨伐,如果摆不平,你们固守,去向大宋归…自,就保住荣华。结果张文表真造反了。他想的是兄弟们死光了,不能去朝拜小孩吧?张文表造反隐蔽,说是奔丧,直奔武陵。这支部队来到潭州,即长沙。到了后,守将正在喝酒,接到报告,说是一支部队来了,穿着丧服,里面有张文表,守将应当做准备,“殊不介意”,淡定。这个守将,是淡定哥。得到消息后,淡定得很,照样喝酒,放出话来,来了抓起来就行了。正吃着,张文表杀进了官府了,酒喝多了,被杀了,一起喝酒的也杀光了。张文权占了长沙。张文表此时真正开始反了。紧跟着向朝廷报告,当然是假的。湖南震动了。十一岁的周保全召集手下,说话了。“先君可谓知人矣,今坟土未干,文表构逆,军府安危,在此一举,诸公勉之!”,说他爹死了,张文表就反了,所以我们的安危就在这一仗,希望诸公努力。这是说给杨师说的。杨师听说,周行逢临死前把伟大的平叛任务交给他,感动得流泪。然后表态,一定要好好干,要灭了张文表。但是周保权并没遵守父亲的遗命,两步并作一步,一面派杨师讨伐,一面向大宋求援。还给当时的湖北节度使也发了求援信。这是赵匡胤接到湖北南平节度使来信的缘由。

 

 

  内部的争斗往往会给外人机会,湖南武平的窝里斗让赵匡胤有了一个绝佳的借口。而赵匡胤接到的第二封求援信,是湖北南平节度使发来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也要向赵匡胤求援?写这封信的严重后果又是什么呢?    这封求援信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江陵等一块,荆南节度命名姓高,高继冲,也是十几岁的继位的节度使,接到求援信,所以报告了赵匡胤。这是赵匡胤接到两封信的原因。因为这是新上任的十几岁年幼的节度使,当时都是割据政权。湖北高家所处的位置重要。这是七省相会处。是战略要地。高家能在这儿占据,有原因。一是高家甘当孙子,对所有称帝的,都磕头进贡。赵匡胤早想灭了,但不好下手。当时许多人称它为无赖。二是没人敢要。这儿是战略要地,湖南的割据政权不敢来,因为这儿挡住了北方中原政权,要了就直接与中原政权相接了。四川不敢要,要了会被认为有了野心。南唐二主喜欢文学,不喜欢地皮,所以爱好文学的二主不感兴趣。只有赵匡胤敢要想要。而且赵匡胤做了充分的准备,曾派人仔细考察了这儿的山川地理,单等时机,当荆南节度使高继冲继位后,不敢擅自决定,也向大宋报告了,两份报告送到了,赵匡胤决定一箭双雕了。

    所以到了建隆四年正月初七,赵匡胤决定出兵。机会有时候是等来的。有时是争来的,有时是抢来的。赵匡胤等来了机会,这时是师出有名了。他派了两路大军,北边派了慕容燕钊,副将是李处耘,往南打。再派人沿长江从东边打。过来后,荆南高继冲与手下人商量,来到襄阳,提了两点,要借道,希望提供军需。所以荆南的一商量,不行。北宋要过,太危险了。要求军需可以准备,但是要到一百里外给你。不能到江陵来。手下也有人主张,这个借路危险,北宋军队打的是借路的旗号,一定是…自手灭了我们。我们埋伏在要道,然后等他经过时,我们打他一下,一退兵,就把张文表抓住,交上,就没间题了。如果让宋军一过,我们非灭不可,可是节度使没听。高继冲还是做了点准备,派人去犒劳宋军,派的是军事主官,与叔叔去犒劳。在荆门,离江陵有一百多里。李处耘热情接待了他们。叔叔赶快写了信,说没事。李处耘耍了滑头,一方面让使者留下,让慕容燕钊接待,自己赶往江陵,高继冲派出了大将,派出了叔叔,等到了北宋的军队,一看,是副将李处耘,李处耘说,你等着。李处耘占领了所有要道。高继冲一看,用不着抵抗了,立即投降了,交出了三州十七个县。赵匡胤以借道为名,把荆南灭了。这是一雕。

 

  作为统一天下“先南后北”策略的第一步,南下借道并顺手牵羊占据湖北,赵匡胤是志在必得。然而,此时湖南武平的内乱已被平定,大宋军队已经没有了继续南下的借口,赵匡胤又会怎么办?他一箭双雕的计划还能顺利实施吗?

 

     灭了荆南,赵匡胤的军队南下,这是应湖南节度使的邀请,但是没到湖南,张文表被杀害了。原来,赵匡胤出兵前,几个月内派了宦官,当使者去调解,张文表立即给这个宦官写信,宦官认为他是有心归…自。这时杨师瑶也把潭州攻破了。第二天,使者到了。武平发现这个使者的话对张文表的态度友好,没杀的意思。武平守者发现危险,就趁着使者没见张文表,杀了张文表。使者来了,告诉他张文表杀掉了。使者没法了。这时武平的叛乱平定了。按说,大宋军队应该没事了。麻烦在武平节度使周保权,把两步并作一步了。平了叛乱,大宋的援军也来了。赵匡胤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是你请来的,送得难了。不走了。分兵到各要塞去占领。周保权害怕了,赶快召集人商议。怎么办?手下人分成两派,主和的是手下的主管政治的政务长官,主战的是军事长官。主和的认为大宋的军队是来平叛,不走说明目的是要灭了咱。咱的力量不足以对抗,北方的屏障没了。不如趁早投降,一战乱,全完了。主战的不同意,要打。占了上风,最后,周保权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烧船,烧桥,要誓死与大宋抵抗。不过是实力悬殊,打不过,斗志没了。军队逃散了。周保权带着家人藏在寺庙里。抵抗失败了。作为节度使,他被抓了,押送到开封了。到开封不过十二岁。赵匡胤对他原谅了。封了一个右千牛卫上将军。给了房子,没杀他。这样,武平的十四个州一个监加上六十六县全部被大宋占了。灭了武平南平,一下子占了两个地方,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下面把矛头指向了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