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民(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清华美院高研班导师) 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求变求新。求新是指中国书法长河中的大课题;求变则是小课题,求新是作为书法人的长远目标,而求变才是我们眼下的追求。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胡立民教授对此体会很深: 首先,就要善于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其它帖之优长做补充。 这时,临帖就要选帖里的一个方面去学,这就是主攻和博采相结合。如果不加分析,不分主次地去临每本帖,最后仍丢掉的是自己,上手的东西只有你最后临的那本帖,费力不讨好。 其次,不把“博采”当成加减法。 一说博采,有的人就认为,把柳点、颜撇、欧捺相加便是,这是误区。博采是在学好一家之后,并在艺术观点逐渐提高中,用较固定的审美意识把所学到的其他帖里的优点加以合理地调动、有机地结合,从而进行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 第三,将行草中字型的变化用于楷书创作上。 楷书虽说字字独立,但绝非大小一样,如列算子。楷书的变化也要讲顺势造型,才能达到全篇融合:大小相配有节奏,聚散相补可融合,欹侧相生出韵律,长扁相宜得情趣。 第四,要掌握一个字的多种写法。 书法创作要充分运用繁体字、异体字,它对调节章法、安排布局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书法艺术在于悟,不在于苦练,孰能感悟其妙理,自是高手。”胡立民说,以上四点并非经验,只是他的一点探索和体会。“在书法艺术上追求变总比守着某家不动强,但求变必须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符合书法本体的艺术规律的情况下求变,否则会坠入野道,变的狂俗,就事与愿违了。 胡立民教授希望有志于书法创作,特别是楷书创作的朋友,要充分认识‘变’的重要,更要认识‘变’的根本,这样才可能迈出‘既有古人气息,还有时代风格,又有自己个性’的第一步。 看完别急着走! 大家都在“阅读原文”里聊书法,你也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