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书香居人 2015-06-06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然而,只有极少数家长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家长们,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我们才能给孩子带来更为广阔的世界。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许多妈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放弃自我探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可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人生的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放弃了内在探索,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则不再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有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孩子是一面镜子,纯净透明,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毫无处理地反射在脸上。“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孩子是一根教鞭,如果说我们可以逃避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而孩子的到来,则让我们无处可躲,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鞭策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让我们的生命走向开阔。

那么孩子让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首先是自省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所呈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深度参与的结果。所以遇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表现,父母首先应该反躬自省,而不是责怪孩子。父母要时刻自省自己的行为,要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才能真正达到“教育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果我们说一套,做一套,通常孩子会按照父母做的做,而不会按照父母说的做。如果父母知行分裂,讲再多的道理,结果都是零。

其次是克制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孩子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父母更容易使用“控制他人”的方法来处理不容易的事情。父母要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念头,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适当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第三是尊重

亲子之间之所以起冲突,往往是因为父母利用特权,无限缩小自己的错误,无限放大孩子的错误。但这种“滥用权力”往往使亲子关系走向极端,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选择权利,哪怕只是小孩。

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自律,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没有无限的权力。我们要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回到平等的位置与孩子对话,允许孩子讲出不同的意见,并具有包容的气度和胸襟。

如果父母给了我们第一次成长的机会,那么孩子让我们实现二次成长,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弥补童年时候留下的一些缺陷,与孩子一起成长,所谓的育儿即育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