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坑合公之德昭公与泉溪熹公即流坑德昭公的关系

 华夏董氏大全 2015-06-06
 

漫漫寻根路

时间:2014-10-12 12:43: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董如刚

QQ图片20141012123558.jpg
与克旺会长古樟林合影

  我的老家,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堂,原来的武昌县。
  老家有宗谱,厚的薄的老版的近代的差不多一百余本,记载家族近七百年的迁徙繁衍和顺延世系。每年的阴历六月初六是家族不变的晒谱日,了遇晴天搬了桌凳,展开篾席凉席,铺摊开家谱见光,遇到阴雨天就在保管家谱那家的厅堂瞻仰,这一天族人们不用召唤,前前后后的欢笑聚集,算是又一次缅怀和追思传承了。
  孩童时起每到这一天,我也都会去,手翻家谱。那时候,我根本就看不懂那些谱书,对着那些没有加注标点的竖行文字,视为天书一般。但是越看不懂却越是好奇,于是更多时候,就是在一旁静静的聆听大人们谈论。点点滴滴的记忆,有意无形间就进入了脑子里,这应该算是我对祖源对我们董氏根源意识的启蒙。启蒙是兴趣萌芽的根基,现在我明白了,去做一件事情是需要兴趣作前提。
  这种好奇的记忆累积,一直到了去年的盛夏季,无意间我去百度输入了董氏这两个字,没想到,显示出那么多董氏关联的字句。忽然间似乎是累积的启蒙记忆苏醒,我兴致盎然,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断的去搜索和阅读。也就是这个时候,全球董氏寻根群进入我的视线,我毫不犹豫的申请加群,于是便开启了我真正意义的寻根溯源。
  在寻根总群的最初,一直到后来荣幸的竞选群管理员成功,对于我们董氏,对于董氏的传承和渊源等,都还是处于相对的模糊阶段。对于自己一支武昌董氏,祖源地、迁徙和始祖公上源的世系,我只能原地转圈,无法去拓展和延伸。
  知不足而恶补,笨鸟需勤练飞。只为心中升腾起的那一股探求个水落石出的意识:我一定要去找到我始祖的祖!
  群里每天宗亲们聊天时出现的家谱类图片,和大家适时跟进的讲析,我认认真真在默默复制保存和拿笔记载,每每有宗亲上传了家谱,我都去详细核查、比对。那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初级的积累,那时候除了必须的工作,我都是坐在电脑前。整整三个月,已经记不清楚那时有多少个初灯夜到凌晨三四点,更甚经常性的因为陷入一个个疑结,我或百度或写记,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
  苍天不负,祖宗怜见,终于让我在一次浏览镇安家谱的时候,发现了我们迁始祖二世的名讳记载。认真去查对,逐页逐行的查找印证关联,终于黎明之后是晴天,我肯定了其中的绝对关联!
  回想起一趟趟跑回老家借阅家谱,去拍照,去群里上传,去研读;听说有一本传说中的老谱,千方打听,知道了可能的持谱老人要从客居的远乡回到汉口,我四次来回的接送那位老族亲,只为可以拍照到更原始的传承资料。那期间,我驱车遍访周边所有关联的支系董氏居住地,我的家人和熟知我的人都说我是疯子,寻根的神经病。
  详细核对和确定了武昌镇安的绝对关联衔接,再依据镇安家谱的世系瓜藤,直接就连接到了江西祖源地流坑,心中便又有了急切的躁动。流坑,南方董氏心中的圣地,以前我只是能够去仰慕羡慕,没有想到我们也是流坑元末明初的外迁!
  然而,我没有料到兴奋过后会是凄苦的难言。定好了带谱归宗时间,我去联系很多武昌族裔,只想一同去流坑见证归宗和分享激动,却不曾想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同行。我听到的就是两种声音:委婉些的说,太忙没有时间,直白些的明确就说,归不归宗影响我姓董!?
  每个人都还是情绪的个体,那一段时间我心灰意冷,情绪极为低落,在究竟去与不去流坑间纠结、迷茫、徘徊。也曾想,反正已经找到了绝对渊源关联,去不去也无所谓了。在此,我要格外感谢开口董氏树淞,在我临行前郁结的最后一夜,我有幸遇上了他。与树淞结识纯属偶然,他的一番心理疏导,以身为镜的激励,最终让我放下一切杂念---去流坑!去流坑溯源归宗!
  十月二日凌晨五时,我带上房族一个叔叔和儿子董寅,绕道武汉,载着麻城董必武支系归宗流坑的功勋尊长卫中老先生,全程高速驱车六百余公里,到达了心仪神往的祖源地流坑。
  心有所系,舟车亦不觉劳顿,一帆风顺直达流坑,克旺会长放弃休假专程接待。当日中午饭后,便走进了梦中的古村,千古第一村的底蕴和厚重,经典与传奇早已为人反复传记,我就不想作更多累叙。
  第二天上午,于乐安县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办公地,克旺会长、卫中尊长、流坑宗谱研究几位资深族老,在详细核对了武昌镇安流坑谱序世系之后,确认,武昌董氏始祖千五公支系属于流坑合公世系,为合公八世德昭公后裔渊派房系!
  流坑老谱德昭公的记载,是一个黑黑的“止”字。克旺会长代表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写完武昌董氏归宗世系证明,我们俩人四手紧握,久久紧握。那一刻,我几乎是一字一句的在流坑宗亲联谊会办公地说:这薄薄一纸归宗证明,武昌董氏等待了近七百年,从此流坑家谱德昭公谱记那个止,永远没有了!

QQ图片20141012162716.jpg

  流坑宗谱记载的“止”,是失联失考,中断了世系记载。仅仅就在德昭公谱页,就有十几个黑黑的止,一个止可能就是一支失联的外迁。看着那些止,想象着历史背景政治因素,迁徙生计远隔重阻,一个止可能就是一支房族,就像离家的子嗣,久久在外游离,种种原因无法溯源回归。流坑在不停召唤,外迁的族亲也都是在努力想回返,但寻根溯源不是想当然,需要家谱的支撑,资料收集的完整。我说过,寻根其实就是寻心。心,就是兴趣决心,是一颗期盼血脉皈依的牵连心。远已远兮,寻根问祖已经是刻不容缓,网络的便捷信息的畅通已然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基础,就看你是否有志愿做怎么做。先做好自己,点面汇集,小支归大源,所有董氏宗亲都应该积极参与和真实行动起来,寻根问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功德后代。我们已经在路上了,希望更多宗亲来一起携手董氏寻根溯源!



泉溪熹公即流坑德昭公确定无疑

                                         时间:2015-02-13 08:08:0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董如刚

                                                      山溪口分迁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然家谱未经兰堂著作之手传及数世,仅供覆瓮,是家无成书而传世,安能不朽也。吾董氏有旧谱奈遭明季兵燹之扰,未能续辑,每欲鸠族重奈兵燹后,干戈未息军需旁蚤,夜焦思力不能及,徒抱叹而已。欣逢圣天子御极草野,晏如文教昌隆,即深山穷谷无不家弦歌而户占毕,今论天下辑谱,则谱之不可不急,讲也固矣。溯吾家系豢龙受姓于虞至汉以后,族益蕃盛,衣冠代出,不及尽纪。吾支祖山广公由其祖德昭公宦游武宁长子珪遂家,泉溪,生嵩、崇、山广。山广居修坡旋迁建昌石门,至汝楫公迁麻溪禾场。后俊公长子硕,从麻溪迁湖北麻城。传一世至硕之子艺道字福三者,又由麻城迁通羊,石门,越其孙临六公迁咸峰山。迨十五世孙荣诏公由峰山迁义宁州四都、山溪口。又有从峰山迁武宁年丰乡三十一都大沙州者,则临六公十四世孙公策公也。其他有迁榔术源口、鸣泉牛、首岭河畈、长寿畈等处,及江夏之龙泉里。有登明进士官方伯讳进者,皆临六公裔也。今特考核详明,令后世子孙咸知某水、某山先人之敝庐在也。某门某分同宗之嫡派系也,则谱之辑也,其所关,岂浅鲜哉,尚其存而珍之嗣而续之,庶不负纪载之初心耳,是为序。

                                                                                 康熙癸酉二月花朝。 
                                                                 十世孙邑庠生澨纪谨叙于孝思堂

      “其祖德昭公宦游武宁长子珪遂家,泉溪,生嵩、崇、山广。山广居修坡旋迁建昌石门,至汝楫公迁麻溪禾场。后俊公长子硕,从麻溪迁湖北麻城。传一世至硕之子艺道字福三者”----这段记载,与武昌家谱原序、与镇安家谱原序是一致的;
     “硕之子艺道字福三者,又由麻城迁通羊,石门,越其孙临六公迁咸峰山”----这是与镇安家谱是一致的,只是文字略有出入,镇安家谱福三公之孙讳宁六公,音近,可以视为修谱录入的失误; 
      “长寿畈等处,及江夏之龙泉里”----长寿畈就是现在的咸宁市咸安区辖区内,龙泉里暨原地名武昌,现在的江夏区辖区内;
      “有登明进士官方伯讳进者,皆临六公裔也。今特考核详明”---山溪口支系记载的方伯公,武昌家谱记载,是迁始祖千五公之后裔第六代。这一句话相当重要,直接的证明了山溪口董氏与武昌董氏,与镇安董氏就是绝对的同宗同支。由此,无需多叙,湖北黄石地区以及黄石市下辖的大冶、阳新、铁山等地的董氏珪公和珪公之后裔,与武昌董氏同出一支,是绝对的同宗同支。只是,黄石地区和江西武宁泉溪家谱记载收录的珪公之前的世系,需要几地宗亲通力合作协作,理清渊源脉序,现在武昌家谱结合了镇安董氏家谱已经是清晰直连到了江西流坑合公世系,而泉溪家谱、黄石家谱还没有文字绝对的记载直连到了上源的何处何祖,并且出现了一位清近代的外姓人士著作的订讹序,且订讹序我也用笔详细圈画过,如果按照订讹序所说删去不明的十代,就正好就是合了镇安家谱直连流坑世系的瓜藤,泉溪、镇安。流坑七百年没有合谱,没有一起修谱,何以会如此的巧合!镇安董氏是武昌迁始祖后裔之再外迁,镇安原谱清晰连接武昌家谱无误,现在有看到了山溪口家谱序,仔细推敲居然如此贴切,这不是偶然的叠合,由此我就想到了董氏远祖遣散子嗣以及各支外迁再修谱的习惯,那就是:只留几条主线主筋脉,只是刻意交代清楚绝对的迁徙渊源以及关联的房族名讳录入备存,而有意无意的隐晦一些信息,这也遣散子嗣不被牵连的主要原因和外迁的真实意义。 泉溪家谱续,黄石地区珪公世系序,含顶上复制的山溪口序,都是已经记载清清楚楚:熹公既德昭公!而德昭之后裔珪公和珪公的再繁衍后裔世系瓜藤,又是与武昌世系与镇安世系瓜藤再无错别,稍稍有点寻根常识的人,也都明白了渊源承接的出处和原委了。
       由此,一直悬而未决的泉溪家谱之记载熹公究竟是不是流坑家谱世系记载的德昭公,已经清晰上浮;由此,黄石地区所有董氏关联记载珪公世系,皆是流坑德昭公后裔已有绝对文字物证佐证!泉溪谱,从全素之后开始,宥、达、戬、淮、纶、延杰、梓、旭、翼、让谦,直接按照泉溪谱订讹序所说,削去十代,则正好就是全素对清然,而全素和清然是什么关联,大家现在谁不知道!?这不是巧合,我看,当年泉溪的外迁修谱,就是故意在模糊隐晦,故意在混淆一些关联,而后来真实修谱时候,有人发现了错误,才有了那篇订讹,才有了直接削去十代人这样恢弘之语!而又恰恰就是这个写就订讹序之人,他不是董氏本族人,他没有机会的可能去翻阅到流坑原谱,他更没有找到可以佐证与之流坑世系可以起到关联佐证的武昌董氏谱、镇安董氏谱,而又恰恰武昌董氏和镇安董氏正是流坑德昭公支下的外迁房系。黄石地区董氏家谱序、泉溪董氏家谱多份支源考序,以及那份泉溪订讹序,都有明确记载:熹公既德昭公的文字写录。 
        削去的十代,符合了泉溪谱订讹的说法,也是流坑正好没有的十代辈续和名讳的记载的呼应,流坑、武昌、镇安三地七百年从来没有合修谱,而可以通过当年外迁时候带走的原谱皈依祖源,泉溪记载的熹公及之后的珪公等,年代与武昌始祖外迁时间相当,泉溪订讹序出自清中期。 
    看我整理之后的泉溪世系,去数数,从全素开始削去十代,一直到让之后的清然,清清楚楚。 ......... 
       下附图为武昌家谱章页,记载了福三之与咸宁,和武昌千五公之后裔方伯公名讳的存在。

再论《泉溪董氏熹公即流坑董氏德昭公确定无疑》

                             时间:2015-04-14 12:28:3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董如刚

阅读、比对完结了陕西柞水董氏家谱,可以肯定,他们是流坑直系后裔,只是中间有待厘清一些代序,那就是接续了泉溪家谱世系,与早前的其他关联的泉溪董氏家谱世系几乎是一致。但是,也有了惊喜的发现:这份家谱再次直接文字证明了,熹公即德昭公,而且,首次见到了家谱文字详细注明了,熹公即德昭公,且熹公即德昭公以及后裔子嗣都是原居流坑 !

  这是惊喜的发现,从而,就再次证明了我此前那篇《泉溪熹公即流坑德昭公》的论断。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泉溪董氏谱系订讹》的注解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对泉溪董氏谱系订讹》,我之前也曾经研究,甚至还误以为董振把两个德昭混为一谈,后来,随着对其写作的背景,事件、时间等逐步了解,终于对该文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有了认识的新的高度。该文应该作于清咸丰九年 (1859),因为黄荆林德昭公二十六世孙增广生,在咸丰九年岁次己未孟秋月谷旦写了一篇《董氏各族里居总记》,文笔行云流水、笔翰如流、妙笔生花 ,而雷公坳 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进行的校订,珠联璧合。在明朝,《杭口南山分迁源流序》时期,宗谱世系还没有改变,而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作《泉溪董氏旧谱序》也没有变化。而在清朝,出现了两次大的联谱改动,董振对这乾隆辛丑,嘉庆辛未两次联谱进行大的改动以“世系颠倒,祖宗混淆”的“岂不痛哉”来抨击。记得,我在2015214日的《论江西泉溪宗谱董熹》一文,还对删除十世,不了解,以为他是从董槐修谱中,董晋到董谦,每一世代间隔(年数)为12年,是不合理的,从而进行的解读与分析,当中对德昭董熹在后唐是确定了,对不同时期的两德元两德昭的判断,也基本理会。然而,当时对如何削去十世,无法准确理解。经过对“乾隆辛丑,嘉庆辛未”的事件与内容的了解,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前对《泉溪董氏谱系订讹》理解与此处不一致的观点,以此更正,不再逐一修改。特逐句试图进行注解。以供研究者参考。

     我把其内容分为五个自然段,主要阐述五个主要内容。

1,不能数典忘祖

     原文“数典而忘祖者悖也,淆其祖者均之悖也”。

   开宗明义提出,不能数典忘祖。也就是人的祖宗是不能忘记与混淆的。不能随便以他人相同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宗。

明确泉溪谱最早世传于董槐,后毁于兵灾

原文:“吾泉溪董氏族谱始于宋相国槐,槐公废产捐修,世传所谓金字谱也。历元及明,其间不免灾于兵燹……”

意思解释:世传董槐的金谱,但是,金谱的原本在元朝之后,明朝之时,被战乱所毁,幸好有各地保留与金谱内容一样的宗谱。

明确世系应该按照董槐原本的谱序的世系

原文:世系源流得照槐公原本,考槐公谱序,其载泉溪始祖上溯唐相晋公,历十传而有翚,翚子曰让、曰谦。让以黄巢之乱由江南徙临川扩源,生子连,连生申,申字清然。谦为监察御史,按巡江淮,因梁移唐祚,弃官隐居乐安流坑,生三子,幼子述,述生子长曰炎,字德元;幼曰熹,字德昭。熹公贤良博学,天成时擢为武宁令,长子珪,爱泉溪山水,或曰闻家遭兵火,路断去来,遂留居焉。故泉溪谱以珪公为始迁祖,而起世于德昭公,德昭公与清然公为堂兄弟也,明万历发春写本亦然。

明确泉溪谱的迁徙祖起于后唐的董熹。

原文:熹公贤良博学,天成时擢为武宁令,长子珪,爱泉溪山水,或曰闻家遭兵火,路断去来,遂留居焉。故泉溪谱以珪公为始迁祖,而起世于德昭公。

董熹与清然是族兄弟,不是南宋的德昭

原文:“德昭公与清然公为堂兄弟也,明万历发春写本亦然。”。也就是说,到明朝万历年间,还一直以董熹(字:德昭)与清然,是族的叔伯兄弟。暗示不是清然的后裔。

联谱把南宋德元的弟弟德昭作为先祖是数典忘祖

原文:“乾隆辛丑,嘉庆辛未两次修辑,视旧谱有异同焉。”。也就是为什么乾隆辛丑,嘉庆辛未两次联谱,把迁徙祖当作南宋德昭的可笑行为,造成了几大的错误:首先是:“上增十世,以清然为第一世,即以清然九世孙大椿所生之德昭为我之始祖?”,也就是说,清然,已经变成从原来的谱中,删除了清然上面的十代世系,其次是,史上有同名同姓的德昭。难道不知道有:“其实有两德昭并有两德元也。述之子德昭生于唐,大椿之子德昭生于宋”假如是南宋德昭,宗谱还说是后唐来吗?即:“生于宋者以其服内之兄德元中南宋进士廷试状元知之,辛谱果有确见,则何不曰自南宋来而仍曰自后唐来,不已自相矛盾乎?”,假如南宋的德昭是董槐十世前的先祖,那么还在南宋,怎么还说自己的先祖是后唐的呢?岂不矛盾吗?董槐没有那么低的智力,因此,不是南宋的德昭。

流坑谱没有记载董谦,不表示董谦没有在流坑居住过

原文:“其曰乐安谱无谦居流坑而云,合者在在皆是,遂以合公为足据而没乎?谦公岂知合公之迁,由过堪舆曾公舆之卜宅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遗址此胜地也。”从之,然则徙流坑者有谦公乎?无谦公乎?彼只载其始迁之由合公而不及谦公,各祖其祖故也”。意思是说,董谦有没有在流坑居住过呢?难道乐安的宗谱没有记载董谦在流坑居住,就没有居住过吗?还是以董合有居住呢?当然,董谦居住时期,也不会知道后来董合在此居住。流坑的宗谱,仅仅记载其迁徙祖董合,不记载董谦,毕竟不是同一个迁徙祖了,即“各祖其祖”,不记载不等于董谦没有到过。董谦居住在前,哪里会知道后面来居住的人呢?

2,泉溪与流坑不是同一个迁徙祖

原文:“泉溪之董与今流坑之董固不得认作一派也。”为什么不能够认作一派呢?理由是:  董槐修谱最先

   原文:“夫事之非吾所及见者,不如从其溯槐公之谱修之最先,其可据一也”;

     意思解释:流坑之前都没有真正修谱,董祯曾孙董傪在至和元年(1054)年写的《登科题名录》早于欧阳修在嘉佑年间(10569月~1063年)编修了《欧阳氏谱图》,家谱是在欧阳修、苏洵之后才形成的,那么早于就不是修谱。而流坑董合八世裔孙董德元因为依附秦桧不能入乡贤祠,加上“晋、申、三”的出现,与后来董槐的谱序矛盾,且至明朝嘉靖年间流坑依然延续使用董槐的谱系,否定《董氏历代源流考》出于董德元。那么泉溪与流坑,最早修谱的是董槐。

   董槐的谱,最先从唐朝开始,不是很远的时期

原文:“槐公之于后唐两朝接迹,非同荒远难稽,其可据二也;”

   假如是南宋的德昭是迁徙祖?就不会寻找到后唐时期了。那同在南宋,不是很熟悉吗?

原文:“槐公为宋末时人,如果但有南宋一德昭,而我之始祖即在,于是则相距更近,相知必悉,岂舍其近而图其远乎?其可三也;”

假如董槐的先祖董熹是南宋的德昭,就不会花那么大的精力财力去寻找祖源

原文:且槐公家余积苟非大惧后来之茫无可考,而幸目前之信而有征,何至荡产不顾力任修明之责,若此其可据四也。

     意思解释:宋相国吉州文天祥拜撰泉溪董氏谱序》:“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事实,谱以叙昭穆,昭穆能明,则世系不紊。故董君相国槐,捐修金谱,费产不惜,诚仁孝之举也。且董世家也,忠孝节义代不胜记,为其后者开卷一览,昭穆秩然。而外,上见先人之盛德大业,而勃然兴缵绪之思,非善继善述者,其孰能之乎!书此以为董氏子孙勉。”。都予以证实,董槐修谱不惜破费,捐修金谱。假如在南宋的德昭是董槐的先祖,还需要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寻找吗?

 3, 后唐的德昭不是南宋的德昭

     董槐修谱经过尚漳、港蔡,核对没有差异

   原文:“不此之信,乃援乐安诸君所带之谱为凭,谓其与从前修于流坑,存于泉溪,及所得诸尚漳、港蔡者对核无殊”

    意思解释:抚州乐安县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设立县制,辖天授、乐安、忠义、云盖四乡,并以一乡名而得县名。建县后属抚州不相信董槐谱得到各地核对的话,可以从乐安县内的各地宗谱看看,董槐以前修谱的时候就到过流坑,最后完成与泉溪的。与尚漳、港蔡两地核对没有什么悬殊,基本一致。

   尚漳一直援用董槐的世系

原文:“夫此泉溪之所留,尚漳之所援,谓是断简耳,蠹余耳,安知其自清然公起世数行,即为流坑与我公共之世系乎?遽而然之,误矣。

意思解释,乾隆辛丑联谱,尚漳以乾隆辛丑重修谱序》:“……辛巳年(1761)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来得彼所携诸箧中者核对之无殊也。……为搜讨于尚漳,得尚公所修旧谱壹帙。端委蟲蚀,蠧而中自连伸公起世,以至德昭公者,世系井然始知吾泉溪係軄方渊派五世孙之苗裔,信不诬也。而从前原本流坑岂攀援乡附者,所可得而比擬哉。不然胡尚公所修之旧谱与刑部正郎燧御史公裕大足县极所修之重新族谱。……”把自己的先祖德昭,认作流坑南宋的德昭?并以清然为第一世?把不同支系混在一起,真的搞错了。

记载在宗谱上的是后唐董熹的任职

原文:“至云熹公之宰武宁无所考据,则又不然,夫世固有以官爵为荣而冒加其祖宗者,然饰以为宰足矣。又记其宰武宁之后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虽有好事者亦不为也;”

意思解释:假如董熹公,无法考究,而历来修谱以自己祖宗为官为荣,都会加上注解的。尚漳的宗谱也都标注董熹为武宁县令,后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假如不是自己的先祖,就是闲着没事情干,好事也不会拿祖宗开玩笑啊。可是,自己的宗谱,连接流坑的清然,却在德昭的标注上,记载董熹的一系列官职?不符合常理。

董熹是后唐为官,不是南宋

原文:“窃谓郡县志不无漏笔,而细阅流坑题名录名位表,又皆宋时盛世,而未尝一及唐人,然则为宰之说,未可遽斥;而吾祖之为唐人,盖于此可见矣!

意思解释:《流坑的提名录》都在宋朝,没有唐代及其后唐,这是区别之一,而董熹是后唐,不是南宋;流坑的名录,为官的都是宋朝。而董熹(德昭)是后唐。怎么能够混为一谈。

不能与最早的修谱相矛盾

原文:“非则俱非,是则尽是,必能辨之者,何事支离其说而与创始者相刺谬乎?”

意思解释:宗谱世系不能是非颠倒,不能与原来记载的董槐修的宗谱相矛盾,怎么把一个后唐的德昭,变成一人是字,一人是名的两个不同朝代的人,混作一人呢?

,4,发现流坑德昭,论起排辈与泉溪后唐的德昭相距十世代

  , 修谱要有责任,对后人负责

  原文:“今岁我辈责任在修,亦惟竞竞焉,固陋是怯,其敢蹈僭言之咎。

  ,混淆祖宗就会世系颠倒

  原文:“然世系颠倒,祖宗混淆,沿而袭之,将无以信,今而传后。

  修修谱的谱序都已经排版印刷之后,中秋时节的时间发现了甫田庄的宗谱

  原文:“独惜五月开局,新谱序记俱付梓,秋中始得吾甫田庄树本。”

  查出

  原文:“忽焉查出作辨讹数百余言,相与校阅,始知辛谱所云德昭者乃吾祖德昭之十世族孙也。”

 5,泉溪支系的宗谱需要把错误连接不同支系的世系去掉 

   把后唐的董熹列在南宋,难道在南宋前没有后裔吗?

原文:“虽然树本之为,功于祖宗,与吾族者大矣。否则,泉溪之董有祖而无祖,唐代之熹有嗣而无嗣,岂不痛哉。

意思解释:宗谱记载的先祖,有先有后,不能颠倒。不能本末倒置,如今,一些村子与流坑联谱,把自己的后唐的祖宗放在南宋,那么他在后唐至南宋期间,没有后裔吗?这岂不是令人痛恨的事情吗?

,需要共同商议,把错误连接删除

    原文:“爰是同堂商订,将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仍照原谱从谦公之孙述公之子起世,庶不至因仍谬误贻憾无穷也。

意思解释:上文提及:“乾隆辛丑,嘉庆辛未两次修辑”这样的联谱把祖宗都划在不同支系的董德昭,变成1清然-----2万一-----3尚三-----4仲五(董合)-------5----6文肇----7-----8董倚-----9蒙休----10----董熹---(生三子:嵩、崇、山广、璋、珮、琨、瑗----嵩、崇、山广”,这是极其错误的。现在一起商议,把连接其他支系的删去,算起来就要删除不同支系的董清然到董奖之间共十世。这样才是泉溪支系的宗谱。

后人要明辨,专写一文,供后人借鉴

      原文:“书此收俟,后之明达,参考焉。

      意思解释:发现错误,就不要继续保留下去,免得贻害后人,订讹,就是要订正错误,进行补漏订讹,特作《泉溪董氏谱系订讹》留作参考借鉴。

 

      20155423:06荷香月暖(QQ353159928),作于贺州

 

 

附文如下:

                        《泉溪董氏谱系订讹》

     

     为人子孙数典而忘祖者悖也,淆其祖者均之悖也。吾泉溪董氏族谱始于宋相国槐,槐公废产捐修,世传所谓金字谱也。历元及明,其间不免灾于兵燹,传至我朝乾隆庚申,拾遗补缺犹幸也。世系源流得照槐公原本,考槐公谱序,其载泉溪始祖上溯唐相晋公,历十传而有翚,翚子曰让、曰谦。让以黄巢之乱由江南徙临川扩源,生子连,连生申,申字清然。谦为监察御史,按巡江淮,因梁移唐祚,弃官隐居乐安流坑,生三子,幼子述,述生子长曰炎,字德元;幼曰熹,字德昭。熹公贤良博学,天成时擢为武宁令,长子珪,爱泉溪山水,或曰闻家遭兵火,路断去来,遂留居焉。故泉溪谱以珪公为始迁祖,而起世于德昭公,德昭公与清然公为堂兄弟也,明万历发春写本亦然。迨乾隆辛丑,嘉庆辛未两次修辑,视旧谱有异同焉,上增十世,以清然为第一世,即以清然九世孙大椿所生之德昭为我之始祖,亦未知其实有两德昭并有两德元也。述之子德昭生于唐,大椿之子德昭生于宋。生于宋者以其服内之兄德元中南宋进士廷试状元知之,辛谱果有确见,则何不曰自南宋来而仍曰自后唐来,不已自相矛盾乎?其曰乐安谱无谦居流坑而云,合者在在皆是,遂以合公为足据而没乎?谦公岂知合公之迁,由过堪舆曾公舆之卜宅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遗址此胜地也。从之,然则徙流坑者有谦公乎?无谦公乎?彼只载其始迁之由合公而不及谦公,各祖其祖故也。

      泉溪之董与今流坑之董固不得认作一派也。夫事之非吾所及见者,不如从其溯槐公之谱修之最先,其可据一也;槐公之于后唐两朝接迹,非同荒远难稽,其可据二也;槐公为宋末时人,如果但有南宋一德昭,而我之始祖即在,于是则相距更近,相知必悉,岂舍其近而图其远乎?其可三也;且槐公家余积苟非大惧后来之茫无可考,而幸目前之信而有征,何至荡产不顾力任修明之责,若此其可据四也。

      不此之信?乃援乐安诸君所带之谱为凭,谓其与从前修于流坑,存于泉溪,及所得诸尚漳、港蔡者对核无殊。夫此泉溪之所留,尚漳之所援,谓是断简耳,蠹余耳,安知其自清然公起世数行,即为流坑与我公共之世系乎?遽而然之,误矣;至云熹公之宰武宁无所考据,则又不然,夫世固有以官爵为荣而冒加其祖宗者,然饰以为宰足矣。又记其宰武宁之后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虽有好事者亦不为也;窃谓郡县志不无漏笔,而细阅流坑题名录名位表,又皆宋时盛世,而未尝一及唐人,然则为宰之说,未可遽斥;而吾祖之为唐人,盖于此可见矣!    非则俱非,是则尽是,必能辨之者,何事支离其说而与创始者相刺谬乎?

     今岁我辈责任在修,亦惟竞竞焉,固陋是怯,其敢蹈僭言之咎。然世系颠倒,祖宗混淆,沿而袭之,将无以信,今而传后。独惜五月开局,新谱序记俱付梓,秋中始得吾甫田庄树本。忽焉查出作辨讹数百余言,相与校阅,始知辛谱所云德昭者乃吾祖德昭之十世族孙也。

    虽然树本之为,功于祖宗,与吾族者大矣。否则,泉溪之董有祖而无祖,唐代之熹有嗣而无嗣,岂不痛哉。爰是同堂商订,将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仍照原谱从谦公之孙述公之子起世,庶不至因仍谬误贻憾无穷也。书此收俟,后之明达,参考焉。

                                              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雷公坳 振谨识


宋。泉溪董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事实,谱以叙昭穆,昭穆能明,则世系不紊。故董君相国槐,捐修金谱,费产不惜,诚仁孝之举也。且董世家也,忠孝节义代不胜记,为其后者开卷一览,昭穆秩然。而外,上见先人之盛德大业,而勃然兴缵绪之思,非善继善述者,其孰能之乎!书此以为董氏子孙勉。

                                                                     宋相国吉州文天祥拜撰


杭口南山分迁源流序    

       吾董氏出自颛顼后飂叔安之裔孙曰董父,能畜龙以事虞帝。帝嘉之因赐姓董氏,自董父而后如晋之狐,赵之安,于秦之三老,皆杰出者,然世系已不可得而考矣。惟我祖大汉,醇儒仲舒传十四世而有侍中、侍郎、允允传十五世而有唐相陇西郡开国公晋,晋传十一世而有建州刺史翬,翬生子二长曰让,幼曰谦,让生连,连生申,申字清然。谦生述,述生熹,熹字德昭。清然公与德昭公为堂兄弟皆翬公裔,此宁州杭口与武宁泉溪所由合谱也,杭口谱起世于清然,清然生子三长曰万一,次曰万二,幼曰万三。后万三公十二世孙以青由乐安流坑迁新泥又后以青公第七世孙邦二,生子朝祖又生子朝祺。朝祺生子孔友,孔友生发先由新泥迁杭口落源居焉。朝祖生孔安,孔安生子有七,其次子惟先公由新泥迁义宁州泰乡一都,二图,七甲复迁本州高乡三十八都杭口南山居焉。自是而后,椒衍蕃昌,则更有由南山而迁柴塅、田埚居者,有由南山而迁抚州坊山下居者,其迁抚州坊山者,则惟先公之第三世孙天华是也。其迁柴塅、田埚者则惟先之第三世孙华之子学才是也。夫木本、水源不可忘其所,自支分派别亦当识其所归,自卜宅他乡而孰为大宗,孰为小宗,有未数传而茫然不识,敝庐之何在者,无他。无分迁序以记之也,今岁甲午重辑家乘,有杭口、南山字永青者索序于余,余援笔而纪之。

                                                       德安黄田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  族裔复昌谨序

泉溪盘根奕叶序    

     嘉公德昭以贤良博学,后唐徵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  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五子曰,珪、璋、珮、琨、瑗,时珪好游射为安远将军,轻车都尉随父在武,遂家泉溪里,由兹长发其祥春台奕叶,生三子曰,嵩、崇、山广,嵩守旧业,崇迁尚漳,山广迁修坡三支流庆,簪笏传荣,为修江望族,但盛繁之中不无分迁,如嵩派,田铺坂与泉溪故土接壤,后迁广济之蒲坡村,瑞昌之石山下,沅江之柘塘湖,湖广之临江县以及海口湖奉新县,同田铺坂祖也。江西之赣州,广济之栗木桥,自石山分也,巡司坑,何家冲,上保,宋家坪,董家涡,周师源皆由昔日泉溪徙居,建昌黄田转自黄田分。也兴国之水门,九江之关公坡,自宋家坪迁也。建昌之小坑,东塘自泉溪迁也,燕京之藁城则又自泉溪迁也,转徙鄱阳复迁广济连城山,而杨州彭塘,富池等处又自连城迁也,瑞昌之黄荆林,桃山社,湖广之大治湖,蕲州之三山坳,九江之茶园同周师园祖也。麻城之白藁铺同巡司祖也,彭泽之沙湾自上保迁也,大冶之白严山,果城里,自白藁迁也,崇派;港蔡,大坑口,岭背,彭源垅,鹤口,金陵,沙田,建康府,看鹤桥,大林斜港,通山,濯港宁州之梁,栎田,建昌之双州,德安之黄田,车坑皆尚漳分也。瓜源乾坑,自彭源迁也,北山皋村,自栎田迁也,麻城白藁,靖安自瓜源分也,九江之螺蛳港抚州之枯湖,豫章之德胜门,又德安黄田迁也;山广派大石,长崙漳源,沙田,大港畔,上坪塅长墅源,兴国之辛安里,长乐源,银垆山,荻田,九江之青林,瑞昌之码头,建昌之脉潭,延分皆修坡迁也。长富塅石嘴头由修坡长崙迁也。杨婆垅,嘴头,雷公坳,泉口,上港畔,同大港畔祖也。南昌之帅家窑分自漳源,甫田分自泉口,塘畔,分自甫田,水口分自长墅,西垅与南昌之栗山又分自长富塅也,龙潭石,下霞源,湾头,中津,星子一都皆从麻潭迁也,三分衍派,散处遼茲,乐数其地而为之,序俾后之览者,得以因流而溯源云。

                        万历丁未(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 仲冬月   田铺坂训礼邑庠生育春譔

明。泉溪董氏旧谱序


         吾家出自颛顼后,飂叔安之裔孙,曰董父,能畜龙,以事虞帝,帝嘉之,赐姓董氏,曰豢龙,其后遂以董为氏。三代以来,其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为天下所共尊。周兴以后,星列斗布,合而复裂,裂而复合。至春秋,安于臣事简子,秦末董公三老者,汉祖兴,项羽弑义帝,公劝帝诛羽,必为义帝发丧,由是天下翕然从之。厥后,永以孝感天帝。至武帝时,仲舒公以天人策进封江都王相,生子曰綸,綸生翚,翚为侍御史。翚生宣,字少平,光武时为洛阳令。宣生吉,吉生舂,为卢江守。舂生黯,以至孝称,召拜郎中不起。黯生宗鼎,鼎生燮。燮生椿,椿生卓,献帝时为相。卓生承,承生和,为益州刺史。和生允,蜀汉为侍郎,延熙中守尚书令,孔明谓后主曰:允忠亮死节之臣也。允生昭,拜司徒,谥定侯。昭生挺,挺生二子,长曰顾,顾生久道,为员外郎。道生初旭,旭生奉,居庐山,仙医也。奉生浚,浚生京,白连社逸士也。京生休徵,休徵生柏仁,善画。仁生龙,龙生滨谷,授业河汾,陞扬州刺史。谷生复古,隋时为刑部尚书。古生普,普后无传矣。挺次子曰瞻,瞻生舜宾,宾生初晨,晨生敷,敷生源,源生弇,弇生休羡,羡生伯元,元生豹,豹生应谷,谷生复初。初生三子:长曰晋,字混成,世居河东虞鄉万岁里,少以明经上第,唐德宗贞元年间拜相,爵陞陇西開国郡公,谥恭惠;幼曰三,从许旌阳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宋万里崇祀庙享。  

        晋生四子:长曰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四全澥,为太常寺太祝。素生二子:长曰完,为谏议大夫;幼曰宥,为宏文馆学士。完三子:长曰达,为卢龙节度使;次曰逊,为益州刺史;幼曰逵,为中书门下舍人。逊生子曰戬,为左仆射。戬生五子:长曰浚,为司空;次曰淮,为安东尉;三曰涣,为兵部侍郎;四曰溥,为御史;五曰淏,为荆州刺史。淮生四子:长曰经,为荆州都督;次曰纬,为黄门司空;三曰丝,为中书检括;幼曰綸,好仙术,道号五经,隐居万安山,累徵不仕。经生二了:长曰廷杰,为平原太守;幼曰廷秀,为兵部尚书。秀生二子:长曰椿,为御史;幼曰梓,为朔方节度使。椿生三子:长曰旭,为太仆射;次曰旦,为太尉;幼曰晃,为宣讨使。晃生五子:长曰羽,为盐铁使;次日翦,为户部侍郎;三曰翼,中书门下舍人;四曰翚,建州刺史;幼曰羿,苏州刺史。翚生二子,长曰让,幼曰谦。

      让因黄巢作乱,唐祚式微,不受官爵,隐居抚州宜黄扩原,而生连,字承重。重生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居士,娶邹氏巨富,好延贤士,異人杨松筠归之,谓公曰:宜黄黄山庵前后左右,有公侯地数穴。故公于唐天祜元年,奉其父清然公葬庵后,蜈蚣形;母乐氏葬庵右,人脐形。公因改创其庵为大寺,捨菱塘腴田一千三百亩,鱼塘八口,佃户三十二所,委住僧月轮持之,以供本寺香火,并奉考妣祭享。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从万一夫妇葬庵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无传;尚三生仲五。仲一名全,徙饶州德兴海口;仲二名含,迁宜黄北源。由是尚一葬北源陈家坑,搏凤形,申山寅向;吴氏葬杨梅坑,象形,申山寅向。仲五名合,于五季开平初,徙流坑,大宋祥符七年,其七世孙德元状元及第,赠为司徒。

       谦公为观察御史,因梁移唐祚,徵兵讨乱,各镇强据不发,义不屈辱,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三子:长曰远,字承宗;次曰遂,字承祖;幼曰述,字承嗣。远生三子:长曰炳,字德辉;次曰焕,字德熒;幼曰烜,字德昱。遂生四子:长曰灿,字德亮;次曰炯,字德明;三曰烁,字德通;幼曰炼,字德刚。述生二子:长曰炎,字德元;幼曰熹,字德昭,昭吾肈迁祖也。炳生子三:长曰珣,字朝栋,娶吉氏,徙福建甫田;次曰瑛,字朝器,居流坑;幼曰珵,字朝綸,娶汪氏,徙徽州婺源。焕生四子:长曰珂,字朝纪,娶宋氏,徙抚州;次曰琛,字朝齐,娶朱氏,徙丰城;三曰珠,字朝楚,娶窑头喻氏,迁南昌董家坑;幼曰球,字朝趙,娶白坑潘氏。烜生二子:长曰玟,字朝魏,娶焕溪王氏;幼曰琢,字朝用,居流坑。火定生二子:长曰瑢,字朝化,居流坑;幼曰献,字朝秦,娶浙桥魏氏。炯生四子:长曰琏,字朝相,娶小里吴氏;次日王寿,字朝列,居刘窑;三曰琦,字朝幹,迁德安;幼曰瓖,字朝翰。烁生二子:长曰琥,字朝经,娶上坊艾氏,迁四川成都;幼曰珀,字朝纲,娶沈氏,迁浙江温州。炼生三子:长曰璞,字朝黎,娶曹氏,迁湖广;次曰琇,幼曰璲,迁山东。炎生二子:长曰璠,字朝珍,娶陈氏,徙九江;幼曰玙,字朝珊,娶熊氏,徙进贤。珣生文杰,杰娶孔氏生世华。华娶毛氏,生炳,炳娶许氏,生时达,达娶江氏。瑛生文华,华娶纪氏,生世情。情娶朱氏,生焜。焜娶龙氏,生时懋。懋娶王氏。珵生文卫,卫娶张氏生世擢,擢娶舒氏,生燝,燝娶包氏,生时宜,宜娶程氏。珂生文與,與娶乐氏,生世重,重娶麻氏,生武,武娶张氏,生时佐,佐娶高氏。琛生文通,娶汪氏,生世弼。弼娶陈氏,生成,成生以义。珠生文繁,繁生世获,获生平,平生以礼。球生文浃,浃娶坜口吕氏,生世衍。衍娶趙氏,生章。章娶何氏。玟生文焕,焕娶吕氏,生世绵。绵娶孔氏,生明。明娶何氏,生以化。化娶余氏。王献生文滚。滚娶姜氏,生世忠。忠娶潘氏,生顺。顺娶趙氏,生以从,从娶徐氏。琏生文汪,汪娶文氏,生世贞。贞娶王氏,生冲,冲娶徐氏,生以勇。琥生文昌,昌娶于氏,生世用。用生高,高娶闵氏,生时霖。霖娶汪氏。珀生文季,季娶计氏,生世选,选娶明氏,生惠。惠娶陈氏,生时遇,遇娶江氏。琦生文基。基生世衡,衡生质。质生以学。璠生文清,清娶宋氏,生世谋,谋娶宋氏生昭,昭娶明氏,生以诚。诚娶石氏。玙生文林。林娶樊氏,生亻隽 。亻隽娶曾氏,生宣,宣娶曹氏生以聘,聘娶孔氏。以上一十余支,俱已迁徙疏远,其世系不及悉详矣。惟熹公五子:长曰珪,字朝瑞;次曰璋,字朝宝;三曰珮,字朝燕;四曰琨,字朝韓;幼曰瑗,字朝琼。琨居洞里源,璋与珮、瑗三公俱居流坑。珪因父熹公于后唐天成年间,徵为南昌武宁令,随之在邑,闻家遭兵火,路阻干戈,遂留武邑泉溪里居焉。然而今之流坑,乃扩源让公五世孙合公之后。合公在扩源时,得异术曾文迪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之遗基,今其子姓虽俱迁徙,犹有阴阳吉地,诚万世公侯之地,尔当往居焉。由是开平初始迁于此,重辟基址以居,娶罗氏封豫章夫人,生子二:长曰祯、幼曰耽。公葬长坑岭,斗牛形,妣葬窑平上黄蛇形。祯赠司空,娶邓氏,封南阳夫人。公葬富源山,金钗形,妣葬白龙塘,飞鹅形。祯生四子:长曰文广、次文肇、三文晃、幼文亨。广为明法科荐辟,肇为屯田郎,晃为校书郎,亨为道者。耽生二子:长曰文明,为江夏县令;幼曰文源,英敏早丧。文肇四子:曰滋、曰湘、曰渊、曰淳。文明三子:曰淇、曰洙、曰汀。七支分衍,渊派南强徙牛田崇德徙水南;淇派大亨迁车底;滋派绍昌迁牛田,土墈头;滋派崇仁居柏树下;滋派昌嗣迁丁源,叔坚居白石岭,思贤居打石坳;淳派方敬迁晹田;淳派广居徙油麻坑;明法如金迁引水;滋派重鼎迁江田;渊派明勉居象山;德元迁土桥头;洙派元季迁白藁;渊派子京,迁瑞昌黄水;洙派仲达迁遭墩;淇派次皋迁丰城兴仁鄉;渊派崇仁徙临江新淦县,又有迁雷家墩、流沙里、石首、华容、涓川、应山、确山、信阳、桐柏等处而居者。由大宋祥符七年,公为司徒起,至万历七年止,仅六百余年,得名位者共计三百三十九人,宋二百五十一人,元四人,我朝八十四名,中间有四、五、六、七人同举,有一、二、三、四、五人同登进士者;有父子兄弟四、五人同科甲者;有仕历御史大夫赠少师者;有大魁天下,参加政事封子爵者;有翰林国子监司业以待用者。自仲舒至我朝养牲公,从祀孔子庙者三十七人,有大德文学而不见用者曰逸民二十八名;有贞节婦女受旌表者八名;有医方受封赠者五人。其余世系名字葬地载各家谱,不胜枚举,然此皆流坑合公之后出自让公者也。

至吾二世祖珪公,居武宁泉溪,生子三:曰嵩、曰崇、曰山广。嵩守旧业,崇迁尚漳,山广迁修坡。由兹三公衍庆,支派极繁,分迁不一,虽纪载有槐公之金谱,亦畧而未详,且经今三百余年,向无继志而修之者,故不仅关河悬隔者不可得而知,即所居不越数十里,相去不过数世者,如泉溪旧址接壤联居之东源、南源、北源、平畲等族,昔则鸣珂帝里,冠盖蝉联,今也杳无噍类,遗址黍离,而名亦与之俱泯。苟有续谱,书葬地,纪名字,岂至湮没若此哉!是知隆替得失,虽由气化之盛衰,而宗族离合,实关谱系之绝续也。昔吾叔鲁南与族弟鲁斋、让所诸先达,时与父老会于祠,慨然有重修义,无如天啬其年,有志未逮。今幸育阳、朴斋、少东等聚首谈旧,每思古人有九世同居者,有七百口共爨者,有自甘俭约而厚于宗党者,有置立义田周恤九族者,今吾等潄先民余润,虽未能步武仕途,亦则名士类,可不体祖心而成德意乎!顾君子小人,澤皆斩于五世,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而此义举又不容不亟亟也。是故毅然首倡,命吾子曰揆者,录集各宗,汇成一帙。既而黄田、双泉、西祇、上漳、仁齐、瓜源、润宇、上坪塅、春治、瑞昌、黄荆林、聘真、高丰、龙门、石山下景贤诸公闻而乐从之,各出家乘,遂成续谱,于伦序必次之,疏远必集之,遗忘必收之,犁然明白,秩然整齐。又为各宗取定派行,以记来者之名,名同其列,则字同其部。复列家规十条,俾后世世循之,则年代虽远,而昭穆不差,族类虽繁,而纲纪不紊。将见由兹以往,彝伦攸叙,仁让兴行,上不负盛世贤良,下不忝名家肖子,福祥毕集,气化聿回。学者登巍科跻膴仕,而步先人武矣。至受姓于虞廷,其来远矣。历、虞、夏、商、周、秦汉以来,数千余年,未有谱牒。迨至南宋槐公,被丁大全谤退相位闲居,始修金谱。故自仲舒以上不敢强为之说,而下则知其概,书而录之,以志不朽。复冀后之达者,再集而录之。幸甚。

 

                                               万历三十八年(1610)丁未岁  黄钟月 谷旦

                                             文忠公熹二二世孙周师源府庠生发春敬撰


表心篇

係乐安让公派存以昭鑑观

    表心者,表余十一世祖心齐先生也,先生讳仲修,系属汉裔崛起,宋季以韦布从陆文安游毋亦友辅师门,而追宗邹鲁者乎,儒者曰,孔子之后,得孟子,而大光又曰,孟子之后得六子,而大光信夫,轲往而尼统迷传,陆逝而孟轲声绝,响友辅於陆之后者,厥荷至重,豈可小视乎哉,史称心齐先生终日静坐,潜心理窟可以观其学矣,宗之者皆德,成名立可以观其教矣,又尊之为心齐先生可以考其成矣,先生之学,心学也,先生之教,心教也,学以心,教以心,不厌不倦。先生殆天成乎,是故自一家言,当父子叔姪兄弟蝉联科第显庸极矣,先生则直信斯道,漠然无劝於其中,自一世言,当蜀党朔党洛党交扇禁锢变故多矣。先生则直任斯道。泰然无懼於其内,以名位资格言董氏不下二百余人,先生独不偕资格守穷约以终身,以树勋、庙堂言董氏不啻百数十人,先生独俎豆、乡贤报功德于无穷,是先生正心修身以立天下之大本者固矣。故其行义达道虽未显。庸於当时而宝显。庸於后世者。是又先生所以行天下之达道者,远且大矣,昔人谓独立圣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齐先生,葢独立圣门而无输颜氏之心齐者乎,予竊私淑之意瞠乎,孔之后者颜也,瞠乎。颜之后者陆也又瞠乎,陆之后者,先生也瞠乎。先生之后而心先生之心者得谓尽无人哉,代必有以继述之者,彬如也作表心篇。

                 万历八年   嗣孙御医君和

 

 

黯公祠记

  

    后汉至行董公,讳黯,字叔达,句章人也。依乎中庸率性纯白,少孤独立事。亲不匮歠,菽以尽其欢柔色以温其省,高堂登寿。慈颜衷如和以肥家安不择地其徙居也,庭出寒泉其执丧也,林集祥鸟明诚心感身德惟懋施及千载横于四海其大孝也,歟夫大道未隐,不独亲,亲逮德下衰乃有慈孝行以名荡情以礼饰季武缟而服缞子春强而过礼此离道以善非天性之孝也,子云无违参则直养素冠,有讽和琴不成,此经礼之孝也,文举叶子士游出妻劝非先意何以观適虽曰可纪或近沽名,此非教之孝也,夫了一與之质道與之和,生如东溟介居夷岛,俗远诗礼性,复著存无贻一日之忧,终报共天之怨,负土成垅,枕千不言卒,斩东邻祭于中野,所谓生知而上成心随欲,葢而彰强名曰,孝加于古之君子数等矣。和帝闻其异行,特捨专杀之罪,召拜郎中不起,竟以寿终。夫受令於时,惟松柏也,冬夏青青禀令于天,惟夫子也。能全正性六代祖,仲舒,汉大中大夫,嗣孙字春领,庐江太守,世为郡中名族,故以董孝名卿,慈汉署县鄮江之俗,薰然遗风,皇唐大历八载,余分行兹郡讯,古钦贺环堵已芜遗记将落,徘徊故邑,尚想余范则夫子之善,可以德类于人葺宇崇祠以昭铭,斯世不朽矣

铭曰

手舞足蹈,仁鲜能存,黄金可铄,德无间言,道丧于季贤,生复古知礼,近夷变风于鲁豈曰,无衣寒煖以素。

豈曰无鱼泉流在庭,黄鸟衣音下感,棘心哭无常,声洒血盈,襟江水汤汤,东注穷越,夫子德音与之不绝,朝请大夫使节明州诸军事,守明州刺史充本州团綀史。

  殷譔

银光禄大夫,前行尚书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副知院事,上柱国会稽县开国公  书。

大历十二年,丁巳三月癸丑朔二十一己卯建慈溪,因孝子得名,而县无庙,士民咸谓,阙典县令,林叔豹立于东山之麓,有宋建炎。三年八月十四

                                陇西   李坦然摹勒并镌


          流坑董謙一至八世世系    

    一世    
    二世(謙長子)遠   (謙次子)遂   (謙三子)述
    三世(遠長子)炳   (遠次子)煥   (遠三子)炟
        (遂長子)燦   (遂次子)炯   (遂三子)爍  (遂四子)煉
        (述長子)炎   (述次子)熹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四世(炳長子)珣娶吉氏徙福建莆田              文杰    世华       时达 
        (炳次子)瑛居流坑                       文华    世情       时懋
        (炳三子)珵娶汪氏徙徽州婺源             文卫    世翟       时宜 
        (煥長子)珂娶宋氏徙撫州                 文舆    世重       时佐 
        (煥次子)琛娶朱氏徙豐城                 文通    世弼       以义
        (煥三子)珠娶徐氏徙南昌董家窑           文繁    世获       以礼
        (煥四子)球娶潘氏                       文浃    世衍    
        (炟長子) 娶王氏                      文焕    世绵       以化
        (炟次子)琢居流坑
        (燦長子)瑢居流坑
        (燦次子)獻娶魏氏                       文滚    世忠       以从
        (炯長子)琏娶吴氏                       文汪    世贞       以勇
        (炯次子)璹居流坑
        (炯三子)琦徙德安                       文基    世衡       以学
        (炯四子)瓖
        (爍長子)琥娶艾氏徙西蜀成都             文昌    世用       时霖
        (爍次子)珀娶沈氏徙浙江温州             文季    世选       时遇
        (煉長子)璞娶曹氏徙湖廣                 
        (煉次子)琇徙山東
        (煉三子)璲 徙山東
        (炎長子)璠娶陳氏徙九江                 文清    世谋    生昭  以诚
        (炎次子)璵娶熊氏徙进贤                 文林              以聘
        (熹長子)珪隨父在邑,遂家安樂鄉泉溪里(现江西省武宁县官莲乡泉溪村)
        熹次子)璋居流坑
        (熹三子)珮居流坑
        (熹四子)琨居洞里源
        (熹五子)瑗居流坑
        流坑董谦世系外迁后,成望族的。按《董氏统宗分遷派志》有:
              德安派 董琦公黄田始徙居焉
              武宁派 自董熹公泉溪始迁居焉
              宁州派 自董熹公裔分徙梁口等处居焉
              兴国派 自董熹公裔孙分徙等处居焉

     :加列外迁五--八世系,我泉溪族谱有简单记载,把他补上,方便外迁族人寻根问祖.

        因古人名用字很多现为不常字,也因水平的限制,有的无发打出来,只好用别字代替,请见谅.


                                  续修广西钟山董氏宗谱谱序

   昔日先祖修谱,从晋公至槐公之间的历代宗谱,过简而多有错乱,疑为昔日无法考究使然。而错标注世祥公儿子士选为左丞,为后裔疑为在广西经过的同名同姓董俊孙子士选而已。然自槐公始,记述备为详尽,留于广西的子孙后裔及其迁徙,宗谱多有记载,时间亦多有标注。该部分宗谱详细可考!

史载槐公仕途详尽:槐公嘉定六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主簿。丁父忧去官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绍定二年,迁镇江观察推官。明年春,入为主管刑部架阁文字。秋,兼权礼兵部架阁,迁籍田令,特差权通判镇江府五年,丁母忧端平三年,差通判蕲州,辞嘉熙元年,召赴都堂,迁宗正寺簿、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二年,兼权知常德府,寻兼军器少监,依旧提点刑狱三年,以直宝谟阁知江州兼都督府参谋四年,进直华文阁、知潭州、主管湖南安抚司公事淳祐二年,迁左司郎官,进直龙图阁、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三年,进秘阁修撰四年,召入奏事,迁权户部侍即,赐紫,进集英殿修撰、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六年,召至阙,辞。出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又辞权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七年,进宝章阁待制八年,迁工部侍郎,职事依旧,兼转运使九年,召赴阙,封定远县男。迁兵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兼侍读,升给事中兼侍读,进宝章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辞。进封子。是年冬,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封侯十二年,为同知枢密院事宝祐元年,权参知政事二年,进参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四年,策免丞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时大全亦论劾槐,书未下,自发省兵迫遣之五年及景定元年,俱用祀明堂恩加食邑。二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固辞。进封吉国,又进封许国公。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遂薨。遗表上,赠太子少师,谥文清。帝使使致金六十斤、帛千匹以赙。

     槐公在桂林时间虽短暂,至于何时娶多少妻妾,何时娶黄氏生世福、世禄、世祯、世祥四子并带到广西,在桂林繁衍后裔,具体时间无从考焉。景定三年公元1262),公去世后葬于安徽定远古城西北角(今建设小学境内)圆墩形墓约三十米方圆原有宋许国公董槐之墓石碑然桂林后裔亦同泉溪后裔招魂葬墓祭奠类似,于桂林牛眠地葬安厝佳城供奉参祖!足证宗谱记载从槐公始,较真实确信!槐公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董丽后裔现今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以此观之,则槐公在桂林、泉溪及富阳皆留下后裔矣!

    先祖昔日作谱:董槐:槐公中厚,即拜相宋右丞,仍于理宗第四年丙辰六月被人嫌。因丁太全诏罢槐提洞霄官贵妃,槐公听见,道大全邪佞不仍近帝前,大全兵权势大,怒同兵逐槐出西边。帝安槐公,仍相待母。故被欺,必有天;被恶,人怕天不怕;尔善,人欺天不欺。即年季秋月朔日,帝命槐公至粤西,任受宗蕃文衡职。举善贤才,化边夷。仅历七载,槐公卒。慎终自后,葬粤西安厝佳城牛眠地。子孙世代拜相职。妣黄氏。少相槐公生四子:世福、世禄、世祯、世祥。名随居桂林府前街。长子生四子;次子养四男;三子生三桂。分支不序。敬序。四子留于桂林,子孙后裔繁茂。今日观之,虽记载与正史有一定差距,实属后人不知是假墓使然。

世祥公:元朝广西吏目,生士通、士达、士选、士逵、士远、士遥六子。仍居桂林府前街,后于元朝世祖第十年,共立政乡董家里,在东乡。

士选公:生芝荣、芝华、芝蓝三子。芝荣生四子,副举;芝华养二男,政乡仍系董家里居住,自立浪头村。

芝蓝公:生文乾、文坤。元朝顺帝25年(公元1357年)自桂林府临桂县董家里东乡村,徙居富水县董家洞立居厚主坊巳山亥向。共承粮田五坝三垅石围塘,俱系水母灌溉田坵,并无插花。又共承山场土名东至塘墇,南至长冲白面山,西至长巷牛开埲,北至大岭龙眼村。又计土名东至土巷南蛇山,南至横岭蚂枴冲,西至马头茅栗岭,北至白马杨柳冲。当斯时也。文乾文坤兄弟系临桂县人民来承粮田山场,大人赏照甚明。兄弟二人,共承共管,赋税同当,粮田山场四边界内异姓无占,兄弟领照,永远有凭。耐天夺之数,文乾公已故。虽有子孙,分支不序,敬序。

文坤公:富川县官吏。妣李氏,生二子斌、武。武公分支不序。明朱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上举坤公作为里长,至十七年辞业富水至古城立县,为因马走至三宝山,即在此定向立县。至二十二年工成已毕。一声县名故曰富川。二十四年遇造立籍,奉政乡第三都第四甲,文坤户粮米二十四石六斗。

斌公:明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任山西交城县丞。

馀公:斌公次子。生二子以上。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任山西交城县案牍。

    董俊庸:馀公次子。承居钟山董家洞厚主坊老村,后裔元瑀移居桥背村。俊庸公为人忠厚易直,俊庸公遇廷海公徙居至上泉溪,言及族兄族弟。后以二公为序,共造法明、延寿二寺。并以庸公为始祖。生二子董统、董维(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丙子科举人)

仁茂之子。董显。妣钟、庶李氏。葬于土巷。字华禄。为人性善,敏而好学,得游泮水,而得膺贡。在大廷选进入国家一级的南京国子监读书,成化四年公元1468戊子,宝兴有司乃禄公,书宫禄公旧爷同赆禄公入试。升入京师国子监。后安排做官,归修祖居,厚主老村。其中三座门台、户阀、天池栏石,红石凿成牡丹莲花等物,但浮。原厚主坊护塘坊二处祖居,制凿上马下马石鼓四端,玉成已毕。后铨选为士,为礼部任职春官。赴任途中遇害而亡,呼魂葬至土巷。呜呼,禄公虽未得其禄位名,寿禄公处度,而且得其长享未月卯日不朽云尔。妣钟氏庶李氏,钟氏生长子鼎崇,李氏生次子鼎嵩。长女婿潘温良,次女婿钟宗海。李氏葬于将军山下西江桥旁。

乾隆十五日刻立《当神炤冏刻碑》记载证实:始祖俊庸公的裔孙维公有三子:长子仁茂、次子仁科、晚子仁政。仁科之子董德徙居松柏寨,后徙居万安村即寨仔居住。仁政之子董杰珍徙居杰玺坊今龙眼村。董显次子董鼎嵩徙居湖塘今护塘鼎嵩次子晚子董真、董瑛徙居雉公岩,后迁居马山村。俊庸公桥背村后裔18世裔孙董以珍迁徙同古街、19世裔孙董家兴迁居大湾村、21世裔孙金昌、永昌迁居梅子桥、维昌徙居茶亭厂、修昌徙居大桥街、得昌迁居红花街;俊庸后裔护塘村多世代外迁不详,后裔20世裔孙董兰养、世添迁居钟山东乐街、卯添迁居台湾高雄凤山市、佑添迁居江西南昌、贵喜迁居河南信阳;俊庸公19世裔孙兴通、兴惠、兴相、兴围,则自万安村徙居葫芦塘,兴笔、兴荣、兴喜、兴如、兴福、年保、庸乾、庸坤,徙居茶亭厂,兴利徙居升平街,兴有徙居燕塘山背;20裔孙锡贤、标贤、寿贤三兄弟徙居莲花地……尔后,俊庸后裔多迁徙全国各地。俊庸公廿一裔孙董全吉经长期研究祖先宗谱,纠正董文坤后裔董斌及董馀在山西任职时间,把槐公先祖宗谱与俊庸公后裔宗谱连接统一。

自槐公权位广西至今七百六十六年,聚族逾数万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思承祖德知尊祖宗。历经数年考证,矫正原宗谱之缺失。槐公有金谱留存江西九江市武宁县官莲乡泉溪村,当以金谱所载流传。据仅存的文字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董槐后裔俊庸支系后裔,以前曾进行了六次以上的宗谱修谱: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董士科(董禹,字士科,马山村人,槐公十六世裔孙,俊庸九世裔孙)修谱作序、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董超然(董其俊,字超然,马山村人。槐公十三世裔孙)修谱作序、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丁卯岁事情的董长清(马山村人,槐公廿六世裔孙)修谱作序、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公元1995年(董味天、董国芳、董成昌、董木昌等人编写)等多次修谱。

欣逢南雄珠玑巷董氏宗亲首倡撰写出版全国《董氏联谱》,董槐广西后裔积极响应。董进语(桥背村)、董进联(桥背村)、董月启(护塘村)、董有吉(护塘村)、董明光(护塘村)、董月昌(马山村康熙年间及其后的谱序以及宗谱)、董时昌(马山村康熙年间及其后的谱序以及宗谱)、董升昌(马山村)、董进文(马山村),董世廉(万安村)、董浪杰(茶亭厂)等人提供大量原始资料。董氏宗祠钟山理事会第二届副会长:董进联(桥背村)、董全吉(护塘村)、董进华(马山村)、董世廉(万安村)、董浪杰(董氏宗祠钟山理事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组织撰写工作,并由董全吉(董氏宗祠钟山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全部资料考证矫正以及整理。使该谱牒尽量还原历史原貌,补充迁徙以及后裔无传的资料完善。对历史事件、时间进行研究矫正。上下有序,胤子胤孙可鉴,千秋勿忘本源百世更铸辉煌。乃后裔追怀祖宗之依凭也。故谨为此序。

 

                     槐公廿七世裔孙全吉谨撰于壬辰岁公元二零壹贰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