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玫瑰月季史话

 世外闲人007 2015-06-06


(玫瑰)


[转载]美丽的误会——当玫瑰遇上月季!
(月季)


[转载]美丽的误会——当玫瑰遇上月季!
(蔷薇)

 

“玫瑰”非花    
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  
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  
风流各自胭脂格,雨露何私造化功?  
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入水沉中。  ——《红玫瑰》

    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咏红玫瑰的诗,既写了玫瑰与月季、蔷薇的不同,又写了玫瑰枝叶形态、深浅之色,还通过反问表达了自然为何对玫瑰如此厚爱,“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入水沉中”更写出了玫瑰最大的特点——香,使诗人就像沉浸在有香气的水中一样。这首诗与诗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诗一样脍炙人口,以至于很多时候人们也用“国香”来指代玫瑰。  
    玫瑰,听上去就是一个美丽的名词。由于“玫瑰”之于爱情之象征意义的舶来,很多人都以为“玫瑰”这个词也是舶来品,然而恰好相反的是,“玫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文词汇,而且在中文里,“玫瑰”最早和鲜花没有太大关系。《说文》有:“玫……一曰之美者;瑰……一曰圆好”,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也有“其石则赤玉玫瑰”的说法,“玫瑰”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红色的美玉。“玫”和“瑰”二字从斜玉旁,也是明证。今天,奇石玩赏者还把矿物学名为“蔷薇辉石”、化学成分为矽酸锰的奇石叫做“玫瑰石”,可谓用了“玫瑰”的本意了。汉代刘歆所撰、东晋葛洪所辑《西京杂记》记有:“乐游苑自生玫瑰树,下多苜蓿”。已有用“玫瑰”称呼花名一说。大约到唐代的时候,一些唐诗借“玫瑰”一词表示鲜花瑰丽的色彩,并逐渐成为这种鲜花的专用名字,这个名字用于这种美丽的花是如此贴切,以至于到今天,几乎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玫瑰”最初美玉的本意了。不过,从美玉之称到美花之名,“玫瑰”都寓意一种非凡的神采风韵,尤其是当它成为这种浓香艳紫、旖旎芬烈的鲜花的名字之后更是如此。  

    玫瑰这个名字既非舶来,玫瑰花更是原产中国。玫瑰属于蔷薇科蔷薇属,和蔷薇属的很多种类一样,起源自我国北部,至今在图们江流域的沙滩还有大面积野生群体,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分布。我国早在汉代就开始栽培蔷薇属花卉,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人很早就能很清楚地对蔷薇属的植物加以区分,分类清楚的至少有7种不同的花卉,包括月季、玫瑰、蔷薇、缫丝花、木香、金樱子、荼蘼等。南朝梁时的柳恽《咏蔷薇》写道:“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曲池浮采采,斜岸列依依。”很传神地写出了家庭户外种植的蔷薇娇柔繁盛的样子。到唐宋时期,已有多种蔷薇属植物被栽培用作观赏,它们是重要的墙面和园池美化花卉。宋代诗人王琪的《春暮游小园》写道:“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荼蘼暮春夏初开花,是一季中最后开放的花,被视为“韶华胜极”之意,比之其他花语,是有一点感伤意味在其中的。  

    到明清时期,玫瑰、月季、蔷薇和木香不仅被用做园亭和庭院绿化和美化,而且还被用作切花,用于居室和书房的美化。比之西方人对玫瑰的演绎,中国人对于玫瑰的欣赏又多一些其他的趣味:因其香味芬芳,袅袅不绝,因此得名“徘徊花”;又因每发新枝而老木易枯,若将新枝它移,则两者皆茂,故又称“离娘草”。与西方把玫瑰多与女神相联系相映成趣的是,玫瑰茎上锐刺猬集,中国人视之为“豪者”,并以“刺客”称之,用古人“攀折若非花底刺,岂教桃李独成蹊”的诗句来形容它非常恰当。 
    其实,中国人对玫瑰“豪者”的欣赏是非常符合玫瑰本性的。玫瑰并不娇贵,它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十分低。玫瑰耐贫瘠、耐寒、抗旱,很多园林甚至直接就用攀援玫瑰做花篱,管理得相当粗放。玫瑰还是保护土壤、保持水土的良好植物。在我国西北地区及山东等地,玫瑰作为一种香料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尤其在山地、坡地,即使在一米深的沟壑边,裸露在土层外的玫瑰根仍能牢牢把住土壤,从而成为贫瘠的土地上的先遣植物。在北京的妙峰山涧沟地区,农户们在山坡、台地上种植玫瑰,既利用了其花和花蕾的经济价值,也保护了山地的生态与水土,可谓一举两得。然而在我国,玫瑰这方面的特点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如果在干旱的山区推广、发展玫瑰的种植,不仅可以使其成为生产精油、切花产品的经济作物,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生态产业。  
    与玫瑰娇柔的外表还不相称的是,与现代月季等其他蔷薇属花卉相比,玫瑰的抗病能力非常强,还是很好的“妈妈”——玫瑰天然授粉,容易结果实,这些特点使玫瑰在杂交育种中成为很好的杂交亲本,尤其是作母本材料。在我国著名的玫瑰之乡山东平阴,玫瑰科研人员就利用玫瑰与月季杂交,培育出很多色香俱佳的新品种。 

 

[转载]美丽的误会——当玫瑰遇上月季!

中华月季西传    
    在西方,不像我国对蔷薇属花卉有月季、玫瑰和蔷薇之分,人们将这类花卉通称“rose”,这是因为那里原有的这类花卉种数较少的缘故。这是西方人情有独钟的一类花卉,在他们的文化中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其中为国人熟知的就是被当^做**情的象征。     

    近代西方人沿海路来到中国后,非常注意引种我国的美丽花卉。从法国人雷杜德约于1820年完成的有玫瑰圣经之称的《玫瑰图谱》一书绘图中可以看出,原产我国的数种月季和芳香月季、硕苞蔷薇以及多花蔷薇等,已经在约瑟芬皇后的“玫瑰园”(也有人称之为“月季园”)中栽培。这当然也是英法等西方人对蔷薇属植物情有独钟的结果。 
    引自我国的月季和蔷薇,对西方的园林玫瑰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们利用这些引种花卉与本地的蔷薇属植物杂交,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培育出多彩多姿、绚丽夺目的现代月季品种群,这些品种群统统被他们称为“rose”——玫瑰。  
    引入西方的蔷薇属花卉中有3个种尤其重要。第一种是中国月季(Rosachinensis),包括月月红、月月粉月季以及稍后西传的小月季等数个变种。它们于17世纪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引进印度,1781年再经印度被引到荷兰,因此曾被误认为原产印度。1789年,英国的著名园艺学家班克斯把月季带回英国栽培;差不多与此同时,它也被引到奥地利的维也纳植物园栽培。另一个种是多花蔷薇,或称野蔷薇(R.multiflora)。这个种的标本在1793年的时候曾由英国来华使团的一个随员采得。1804年它的一个变种被引进到英国。还有第三个种便是香水月季(R.odorata),1808年被引入英国。基于这3个种与欧洲原有的蔷薇的定向杂交和培育,西方得到众多千姿百态的月季和玫瑰。    
    由于我国是蔷薇属植物分布的中心,西方从我国引入的蔷薇属的植物还有很多种。1792年,英国使团的随员曾在我国采得硕苞蔷薇(R.bracteata)带回英国。1807年,又有木香花(R.Banksiae)被引到英国。1823年,英国园艺学会派来的采集者又从我国引进过一些玫瑰的新品种。其后由同一机构派出的园艺植物收集者又在厦门和上海采集到不少蔷薇属植物种苗送回,其中包括从宁波收集的“五色蔷薇”。此后,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继续不断地从我国引种蔷薇属观赏植物,并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如今月季在西方被誉为“花中皇后”,栽培的品种据说达2万~3万种。  
    20世纪初,美国农业部从我国北京等地引种了大批单瓣和半重瓣的黄刺玫。这些的黄刺玫在美国后来的玫瑰花育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其他开黄花的蔷薇属植物能经受新英格兰的凛冽寒冬,也没有哪种类型的黄玫瑰能生长在广阔的北部大草原。这两个品种的黄刺玫开花早、花期长、抗旱、耐寒,在严酷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因此,它们引进后,迅速成为育种亲本,最终育成在所有寒冷气候和干旱地区开花早而且花期长的黄玫瑰,在新英格兰和北伊利诺斯被大量的栽培。同一时期,美国人还从北京引进粉红色的芳香月季,这种香水月季已成为美国温室玫瑰的重要接穗。由于美国园林界的喜好,加上不断地从其他西方国家引进好的品种,如今美国已经超过欧洲,成为世界上栽培玫瑰最多、育种最先进的地方。   
    不过,月季的西传,使西方园艺在培育出优秀的玫瑰(月季)品种的同时,也失去了我国古老月季品种和玫瑰原有的一些优秀特征。玫瑰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特有甜香,而目前市面上出售的“玫瑰”,已很少有很好的香味了。这是由于西方园艺者在培育切花时发现,月季或者玫瑰散发的香味中含有使它加速成熟、衰老的乙烯等物质,这在开花植物中是很重要的化学信号,只有花期大致上相同,果实才基本上可以同时成熟,所以花朵和成熟的果实都会释放这种催熟的芳香物质。但切花市场更需要瓶插寿命长的品种。此外,西方人欣赏花时“只用眼睛”,重形、重色而轻香味、轻意境。因此经过这样的育种选择,就使花型越来越美、瓶插花期越来越长、但却越来越不香。今天的“玫瑰”再也不能被叫做“徘徊花”了—没有袅袅的香味,如何徘徊? 

 
[转载]美丽的误会——当玫瑰遇上月季!

当玫瑰遇上月季    
    我国目前栽培的月季品种约有2000余个,其中90%以上是从国外引种回来的现代月季(19世纪下半叶培育出来的月季叫现代月季),它们是中外多种蔷薇属植物杂交培育的结果。无论是遗传成分上,还是外形上,我国的月季原种与现代月季都不可同日而语了。现代月季不仅花更大,花瓣更多,而且颜色异常丰富多样,远比原来的月季妩媚秀丽、婀娜多姿,更让人赏心悦目。这或许是包括北京、天津、大连在内的我国许多城市选择月季作为市花的原因。现代月季保留了月季的基本特征,即花期超长,通常植株不延蔓,茎上具钩刺和发红的嫩芽等等。出于这个原因,从事园艺的人仍然把它们称为月季。但有趣的是,它们在作为礼物赠送给朋友或情人的时候就变成“玫瑰”了。这种混乱的现象,与西方习俗的传入有关。

    我国古代也有情人间送花的习俗,《诗经·郑风·溱洧》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说明在东周时期,一些地方的情侣之间通过送芍药来换取对方的芳心。后来大约也还有这类情形,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椒园》有“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这里的杜若应该是某种香花。但古人很少以月季或玫瑰作为礼物送给心上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一些礼节和习俗也逐渐时兴起来,其中以给爱人送“rose”表达爱慕之情尤为流行。但稍加注意就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所谓“玫瑰”实际上都不是茎上密生锐刺的那种鲜花,而是月季。国外对蔷薇属的植物称呼本来就只有“rose”,文学家也不是植物学家,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就统统把这些“rose”翻译成“玫瑰”,如英国的“玫瑰战争”,约瑟芬皇后的“玫瑰园”,还有雷杜德绘的《玫瑰图谱》等等,加之现在国内一些小说、流行歌曲的推波助澜,鲜花的形态与命名的相关性已经被忽略,只有它表征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月季就这样抢了“玫瑰”的名字。  
    蔷薇属的花卉中,玫瑰与月季的确堪称“姊妹花”,不过仔细区别,玫瑰与月季也有很多植物形态上的差异。比如叶片表面,花卉市场上卖的“玫瑰”(实为现代月季)叶片光滑、光亮,没有皱褶;月季的枝干为绿色,而玫瑰除上部绿色外,偏下部枝条为灰褐色;月季具有扁平近三角形的钩刺,刺的数量也比较少,(花市售出的切花月季常已去皮刺处理),而玫瑰的刺更细,具绒毛刺并密生刚毛刺与倒刺;另外在花期上二者区别明显,玫瑰多一年开一季花,顶多一季半开花,月季则多四季开花。    
    当月季遇到玫瑰,两者的混乱,让很多花卉工作者感到有些无奈,尤其把现代月季叫成“玫瑰”,那我国原有的“玫瑰”叫什么?园艺和花卉工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重“感情”而轻“科学”,重“西方”而轻“自己”,把我国古代就已经高度精确分类的蔷薇、月季、玫瑰等称谓通称到一个简单化的称呼,也是科学的倒退。  
    按理说,给心上人送月季也可以表达“无日不春风”的美好意义,但西方传说中的玫瑰是与爱人的生命和鲜血相联的,包含着“像燃烧的火”一样的激情。“无日不春风”更适于表述对婚姻的理性祝愿,而“燃烧的火”更适于浪漫爱情的感性表达,也许情侣在送花时,更愿意秉持西方原有的象征意义吧。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草木本是无情物,牵动人心的,恐怕更多的是以之为载体的文化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