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本溯源,谁是折扇之父?

 haosunzhe 2015-06-06

折扇还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美名,号叫凉友。宋代文人陶谷在《青异录·器具》中引商山馆中窗颊上的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给折扇平添了几多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同,折扇这一颇有儒家文化神韵的玩物居然是舶来品,北宋年间,折扇作为时髦的舶来品,开始在上层社会流传,它主要来源于日本和朝鲜。

查《宋史·日本国传》,公元988年即端拱元年二月八日,日本僧人嘉因前往东京汴梁觐见宋太宗赵光义,而随团赠送的礼单中就有金银莳绘扇筥一盒,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其中的蝙蝠扇就是折扇。在日本人看来,打开折扇时,扇体向两侧展开延伸,就像人生道路一样,前途广阔光明,故而常作礼物用。宣和年间,徐兢出使高丽,撰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在卷29记有3种折扇,一为画折扇,画折扇,金银涂饰,复绘其国山林、人马、女子之形,丽人不能之,云是日本所作,观其所馈衣物,信然;二为杉扇,杉扇不甚工,惟以日本白杉木劈削如纸,贯以彩组,相比如羽,亦可招风;三为白摺扇,白摺扇编竹为骨,而裁藤纸鞔之,间用银铜钉饰,以竹数多者为贵,供给趋事之人,藏于怀袖之间,其用甚便。可见,画折扇、杉扇都应产自日本,白折扇可能是高丽(今朝鲜)所制。

诚然,虽然北宋伊始,折扇就已经传入了中国,但折扇在国内并没有迅速的流传开来。一是制作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当时已经有工匠开始学习制扇的技术,并且也有了制作、生产、出售一条龙的商铺。像是吴自牧所著的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名作《梦梁录》中,卷十三《铺席》里就介绍了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炭桥河下青篦扇子铺两个扇子铺,之后又更加明确的提到了周家折叠扇铺可以制作折扇。虽然这时期的制扇技术还比较原始,成品比较粗糙,难登大雅之堂,但也称得上是我国本土原创折扇的开山之祖了。只可惜的是随着元朝入侵中原地区,元人更加钟爱的是团扇,故而折扇的地位一落千丈。清人高江村所著的《天禄识余》中就有载折叠扇古名聚头扇,仆隶所执,取其便于袖藏,以避高贵之目……”。沈从文先生在考证之后,也做出了结论: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保留了大量元人生活情境,折叠扇仍只出现于小市民手中

折扇最终能风靡华夏,要等到明朝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明成祖朱棣的垂青。根据刘廷玑在《在园杂志》卷四中的记载,其扇本名折迭,亦谓之撒扇,取收则折叠,展则撒舒之义。明永乐中,朝鲜国入贡,成祖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


当世时,永乐大帝传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以分赠嫔妃臣子,一时间洛阳纸贵,折扇成为了后宫嫔妃和朝中大臣比拼宠幸程度和政治地位的凭借。另一方面,永乐帝对折扇的审美情趣也相当之高。早先的折扇多为竹骨茧纸薄面的制式,永乐大帝对这种简朴的扇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是提升材质质量,以精金为材、钉铰眼线。其次,首开扇面装饰的先河,采用图文互相衬托的手法,正面由宫廷画师着笔绘制各式工笔画,背面由朝中知名学士题写诗文雅句。应当说,这种折扇工艺潮流不仅成为了当时的时尚,更一直沿袭至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明成祖朱棣在折扇的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视频请点击屏幕最下方“微视频”



(来源:《大师讲折扇把玩与鉴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