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搜索范围
悌篇 一、【季姜雍穆】 季姜雍穆。化播二婦。親繼無分。堂號三母。 【原文】 漢王敬伯妻文季姜。前妻有子博。女紀流。季姜有子康稚芝。女始示。前後八子。撫育恩愛。親繼若一。嫁紀流。分己婢給之。博好寫書。姜手為作表袠。博妻楊進及博子遵妻張叔紀。服姑之教。皆賢。號三母堂。季姜命康稚之妻。事進如姑。年八十一卒。四男棄官行服。四女亦從官捨交赴。內外冠冕百有余人。當時榮之。 季姜幼讀詩書。其雍穆固無論矣。而其敬長之道。尤可稱焉。敬伯堂祖母性嚴。子孫雖見官二千石。猶杖之。婦跪受罰於堂。歷五郡。祖母隨之官。後以年老。不願遠鄉裡。季姜亦嘗侍養左右焉。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王敬伯的後妻。叫做文季姜。王敬伯的前妻。遺下了三個孩子。兒子名叫王博。女兒大的名叫王紀。小的名叫王流。文季姜自已生的兒子。一個叫王康。一個叫王稚。一個叫王芝。女兒名叫王始王示。文季姜撫育前前後後的八個子女。不論親晚。都是一樣看待他。嫁女兒王紀和王流的時候。把自己的丫頭分給他們。王博喜歡寫字。就親手給他做書套子。王博的妻子楊進。和王博的兒子王遵的婦人張叔紀。都能遵循了婆婆的教訓。個個非常賢德。人家稱他們為三母堂。文季姜吩咐自己的兒子王康和王稚兩個人的妻子。服侍大姆楊進。應當像孝敬婆婆一般的。後來文季姜死的時候。年紀已經八十一歲了。四個兒子都卸了官職。四個女兒也都從衙門裡出發。星夜奔喪。內外穿戴官帽的人。一共有一百多個。那時候的人。都覺得他們非常榮耀。 二、【穆姜仁愛】 穆姜溫仁。化繼為親。四子改過。母氏艱辛。 【原文】 漢陳文矩妻李穆姜。早寡。有二男。而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謗毀日積。穆姜衣食撫字。皆倍所生。前妻長子興疾笃。母親調藥膳。憂勞憔悴。興瘳。呼三弟謂曰。繼母慈仁。出自天性。我兄弟禽獸其心。過惡深矣。遂將三弟詣縣。陳母之德。狀己之罪。乞就刑。縣言之郡。郡守表其母。四子許令自新。皆為良士。母八十余卒。 呂坤曰。世皆恨繼母不慈。而寬於前子之不孝。皆偏見也。兩不得。兩有罪。要之禮責卑幼。則尊長無不回之天。故有闵損。不患衣蘆之奸。有王祥、不患守柰之虐。吾因穆姜慈。而有感於世之恕前子者。 【白話解釋】 漢朝陳文矩的妻子李穆姜。年輕時候。丈夫就死了。自己生了兩個兒子。前妻生下的兒子。有四個。前妻的四個兒子。以為不是他所親生的。所以時常說他的不好。於是對他的感情。也就一天壞似一天了。可是李穆姜料理他們兄弟四個人的衣服和飲食。總比給親生的兒子好上一半。到了後來。前妻的大兒子名叫陳興的。生了病。十分危險。李穆姜就親自給他煎藥調湯。日夜很辛苦地看護。心裡非常憂愁。神氣也就非常憔悴了。於是陳興也發了天良。等到病好、就叫了三個同胞兄弟。對著他們忏悔著說。後母的天性。十分仁厚。十分慈愛。這樣的扶養了我們。我們還說他的短長。這真是禽獸的心腸了。我們的罪惡。是何等的深重呵。於是就帶了三個弟弟。同到縣官面前。聲明後母的仁慈。和自己的罪惡。甘心受著刑罰。後來縣官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知府。知府就表揚他們的後母。一面應許他那四個兒子改過自新。從此以後。都做了很良善的書生了。李穆姜死的那年。已有八十多歲了。 三、【統姊助粟】 駱統之姊。憫弟日衰。助與私粟。悌道無虧。 【原文】 吳新陽亭侯駱統、字公緒。會稽人。俊之子也。事嫡母甚謹。時值饑荒。鄉裡及遠方客。多有困乏。統為之飲食衰少。其姊仁愛有行。寡居無子。見統甚哀之。數問其故。統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而能獨飽乎。姊曰。誠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與統。統一日散盡。姊又以告母。母亦賢之。遂使分施。 駱統姊之與私粟。因哀弟之減食日衰也。悌也。駱統姊之母之使分施。因駱統姊弟之慈心助濟也。仁也。亦義也。同一事實。而兩樣心腸。要之姊弟雖為兩家。而究同一氣。誰謂從夫後。不必計及弟哉。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吳國的新陽亭侯駱統。號叫公緒。是會稽人。就是一個名叫駱俊的兒子。他是庶出的。可是他的侍奉大的母親。十分恭敬。有一年。年成很荒。本地的鄉民。和遠方的客人。都受了饑餓。非常困苦。駱統就十分慷慨地送米施粥。去救濟衰老和稚弱的人。他有個姊姊品行很好。做人又慈善。可是守了寡。也沒有兒子。看見了弟弟很辛苦、很忙碌。覺得非常憐惜。屢次問他究竟為著什麼緣故。駱統說。現在人家都在饑餓的當兒。我那裡有心想獨自吃著飽飯呢。姊姊便說道。既然是這樣。那末為什麼不和我商量。要自己苦得這般田地呢。馬上搬出私自積下的谷。交給了駱統。駱統在一天以內。就都散施完了。後來姊姊又去告訴母親。母親也就很喜歡。吩咐繼續地去施給貧苦的人。 四、【鄭曹葬嫡】 曹氏和儉。盈滿為憂。讓嫡合葬。芳著蕙帱。 【原文】 晉鄭袤繼妻曹氏。魯國薛人也。事舅姑甚孝。躬自紡績。充奉養。至於叔妹群弟之間。盡其禮節。得姑姒之歡心。及袤官司空。子默等並顯。曹深懼盛滿。食無重味。衣必浣濯。祿秩必班散親族。家無余資。袤元配孫氏早亡。瘗黎陽。袤卒。議者逢曹意。欲不合葬。曹曰。元配從葬。禮也。備儀從迎之。執雁行禮。祠祀合葬焉。 趙姬下叔隗。晉國之悌史也。曹女讓孫氏。晉朝之悌史也。其言孫氏元配。理當從葬。不可使孤魂無依。豈將來己之孤魂。可無依乎。且其於叔妹群弟。盡其禮節。舅姑姒娣。鹹得歡心。其悌德尤足多焉。 【白話解釋】 晉朝鄭袤的後妻曹氏。是魯國薛地方的人。他服侍公公婆婆都非常孝順。自己很辛苦地紡著紗。織著布。這樣地賺了錢去奉養公婆。並且對待小叔和小姑。並他丈夫的從堂弟弟等。都很有禮貌。所以很得婆婆和姆姆的喜歡。等到鄭袤官做到工部尚書的時候。他的兒子名叫鄭默的等等。也都很顯達了。曹氏生怕家裡太富貴了。要漸漸的奢華起來。所以他每逢吃飯不用多味。穿過的衣服。必定洗了再穿。得到的俸祿。也就馬上散給親族裡貧苦的人。因此家中毫無積蓄。鄭袤的元配姓孫。早已死了。厝在黎陽地方。等到鄭袤死了。一班人都去曹氏跟前討好。想不和孫氏合葬。曹氏就說道。元配合葬。這是很合古禮的。那裡可以不合葬呢。就備了儀仗和隨從去迎接了來。行著姊妹的禮。很恭敬地去祭祀。竟把鄭袤和孫氏合葬了。 五、【王舜育妹】 王舜七齡。撫妹甚厚。長復父仇。爭為謀首。 【原文】 北齊王舜年七歲。其父子春為從兄長忻夫妻所殺。有二妹。粲五歲。璠二歲。寄食親戚。舜撫育之。恩義甚笃。既長不嫁。密謂二妹曰。家無兄弟。我姊妹不復父仇。誰復父仇者。二妹皆泣曰。唯姊所命。夜中。姊妹各持刀。逾牆入。手殺長忻夫婦。以告父墓。因詣縣請罪。姊妹爭為謀首。縣不能決。聞於朝。隋文帝诏特原之。 以七歲女子。上無父母。終鮮兄弟。而撫育五歲二歲之二妹。寄食親戚。孤苦伶仃。竟得長大。同復父仇。其操心也危矣。其慮患也深矣。姊妹三人。爭為謀首。千古下猶為嘉歎不已。豈特文帝嘉歎已哉。 【白話解釋】 北齊時候有個女子。姓王名舜。年紀七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名叫王子春。被一個從堂哥哥名王長忻的兩夫妻所謀死。那時候王舜還有二個妹妹。一個名叫王粲。才五歲。一個名叫王璠。只有二歲。三個孤苦伶仃的姊妹。只好寄養在親戚的家裡。王舜照管二個妹妹。相親相愛。恩義很深。到了年紀長大了。也不願出嫁。很秘密地對著二位妹妹說。我們家裡沒有兄弟。假使我們姊妹不去報復父親的大仇。還有那個來替父親報仇的人呢。二位妹妹聽了。都痛哭著說。我們都願意服從姊姊的吩咐。於是到了深夜。姊妹三個人都拿著快刀。跳過牆頭。一聲不響地把王長忻夫婦都殺了。殺了仇人以後。又到了父親墳前去哭告。一方面又到縣裡去請應得的刑罰。他們三個姊妹。大家爭著承認自己是主犯。縣官不能解決了。把這樁案情奏到隋文帝那兒。文帝以為情有可原。下诏特赦他們的罪刑。 六、【敬女代嫁】 崔敬小女。甘代女兄。嫁後貴顯。舉世為榮。 【原文】 唐冀州長史吉懋。欲為子顼娶南宮縣丞崔敬長女。敬不許。脅以事。懼而許焉。擇日下函。妻鄭氏不知也。及花車至。鄭始知之。抱長女大哭。長女亦堅臥不起。敬無以為計。欲自盡。其小女白其母曰。父有急。應殺身救解。設令為婢。尚不合辭。況吉亦望族。何足為恥。姊若不肯。兒請當之。遂登車而去。後顼官平章事。 崔敬小女之代姊出嫁。非特解其姊之為難。且救父之死。止母之哭焉。盡其悌。兼以盡其孝耳。不然。女無父母之命。豈可自薦乎。守經達權。君子之行也。嫂溺不援。猶豺狼也。父死不救。較豺狼更甚矣。 【白話解釋】 唐朝冀州地方。有個做長史官的。姓吉名懋。想給兒子吉顼和南宮縣的縣丞叫崔敬的大女兒結婚。崔敬不肯答應。因此吉懋就借了事端。用威力去強逼。崔敬怕禍。只得答應了。等到揀定好日子。下了聘禮。崔敬的妻子。還是夢在鼓裡。一點也沒有知道。直到迎親的花車到門了。鄭氏才如大夢初醒。抱著大的女兒大哭。大的女兒也睡在床裡。很堅決地不肯起來。那時候崔敬進退為難。沒有法子。要想自殺了。虧著一個小的女兒。禀告他的母親說。父親有了急難。做女兒的是應該犧牲自己的身體。去解救父親的。這樣說來。就是叫我去做丫頭。我也不得推辭。況且吉家也是鄉裡推重的人家。又有什麼可以羞恥的地方呢。姊姊如不願意的話。就是我代嫁好了。於是坐上花車就去了。後來吉顼的官做到宰相。 七、【韓鄭鞠叔】 唐韓鄭氏。撫叔勤劬。勖愈成立。卒為大儒。 【原文】 唐韓會妻鄭氏。愈之嫂也。愈生甫晬。失怙恃。鄭鞠之。念寒而衣。念饑而食。劬勞闵闵也。愈未齒。從兄官泰州。兄坐謗。遷韶州以卒。去故鄉萬裡。幼孤匍匐不能歸。鄭拮據備至。竟以喪返葬。嘗撫其子。指愈而泣曰。韓氏兩世獨此耳。流涕滂沱。若不自勝。誨導愈。勖之成立。後為大儒。嫂之力也。及卒。愈哭之。絕而後蘇。 劉開曰。嫂之服期也。自退之始。叔之不為服。以遠嫌也。晬而亡天。嫂鞠之成。雖嫂也。實母也。何嫌之有。無於禮者之禮也。韓愈有焉。頌曰。萬裡喪歸。風霜備歷。困苦饑寒。撫孤及叔。叔為大儒。夫人之力。 【白話解釋】 唐朝韓會的妻子鄭氏。就是昌黎先生韓愈的嫂嫂。韓愈生下了才周歲。父母都死了。全靠著鄭氏的撫養。天氣冷了。給他添衣服。肚子餓了。給他吃食物。小心愛護。是很辛苦的。韓愈在很年幼的時候。跟了哥哥到泰州上任去。後來哥哥遭了誹謗。貶到韶州。因此憂郁死了。離故鄉有萬裡。孤兒又小。鄭氏到了這種淒涼的境地。多麼的艱難困苦呵。但是他抖起精神。終於帶了幼弱的孤兒。和丈夫的靈柩。回到河陽去安葬。有一次、他用手撫摩著自己的兒子。並且指著叔叔韓愈。流著眼淚萬分淒楚地說。韓家兩代。只剩你們兩個孤苦伶仃的叔侄了。說到這裡。眼淚像雨一般的落下來。真有說不出的難過。後來把叔叔韓愈教養著。勉勵他上進。終於成了一個唐代有名的讀書人。這都是他嫂嫂的功勞呵。等到嫂嫂死了。韓愈就哭到昏去。後來才蘇醒的。 八、【王吳慈愛】 吳氏愛子。親繼同情。從姑之女。嫁如所生。 【原文】 宋臨江軍判官王益繼妻吳氏。撫州金溪人。好學強記。而恂恂自下。於事未嘗有所專。益生七子。伯與仲。元配徐出也。愛之甚於己子。二子卒。遇其嫠婦異諸婦。處內外親戚甚恩。有才讪。置之。未或藏怒也。自奉養。未嘗擇衣食。而人以窮困來歸者。分衣食周之。嫁三從姑女如己女。待前子之母族如己族。鄉黨稱焉。 王吳氏之厚於前妻子。擬之孟陽氏、李穆姜、文季姜。有過之無不及。且遇前子之嫠婦異諸婦。待前子之母族如己族。甚且嫁三從姑之女如己女。其善處於嫡繼姑嫂之間。殊令人心服焉。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臨江地方判官王益的後妻吳氏。是撫州金溪地方人。喜歡讀書。並且記憶力很好。待人非常謙虛。非常誠信。做事也一些兒不自專的。王益一共有七個兒子。最大的和第二的兩個兒子。是前妻徐氏生的。吳氏對待他們。比對待自己所生的。還要愛惜。後來前妻的兩個兒子死了。他看待寡媳婦。也比待自己的媳婦加倍的體諒。對待內外的親戚。也很有恩惠。聽到人家謗毀他的時候。也不和人家計較。也不懷恨人家。自己平日的衣食。也很隨隨便便。並不選精擇肥。有窮苦的人。來到他家裡求依靠的。肯分了穿的吃的。很慷慨地去周濟他們。後來他替三個從堂的侄女出嫁。像嫁著自己的女兒一樣的待遇他。對待前妻的娘家。也像對自己娘家一樣的親昵。那個地方的人。都很稱美他。 九、【陳王堂前】 堂前守貞。愛妹及甥。且及甥子。姑嫂深情。 【原文】 宋陳安節妻王氏。孝養舅姑。撫孤恤族。鄉人敬之。呼曰堂前。初、歸陳氏時。小姑尚幼。堂前鞠育之。及笄。厚嫁之。舅姑殁。小姑求分財。盡出室中所有遺之。小姑所得財。為其夫所盡。又買田宅撫其甥。教之。甥卒。又撫教其子。其他親屬。貧不能存者。教養婚嫁。至三四十人。子孫遵遺訓。五世同居。以孝友著。干道中、表門。 郭燮熙曰。陳堂前王氏。一節婦耳。以干家有法。而家日裕。不惟奉舅姑孝。並厚遇小姑。以及其甥。且及於甥之子。其他親屬。受惠者眾。雖曰家裕使然。而親親仁民。樂善不倦。又奚可及哉。 【白話解釋】 宋朝陳安節的妻子王氏。供養翁姑。非常孝順。又能夠撫育孤兒。救濟同族。所以鄉裡中人很敬重他。都叫他為堂前。就是慈愛母親的意思。從前王氏嫁到陳家來的時候。小姑還很幼小。王氏就教養著小姑。到了成年。添備了很豐厚的妝奁。給他出嫁。後來公公婆婆死了。小姑回家。要求分父母的遺產。王氏就把家中所有的東西都給了小姑。那知小姑的丈夫把拿了去的財物。全數用光了。王氏又買了田造了屋去安頓外甥。並且教養著他。後來外甥死了。他又撫養教訓外甥的兒子。有幾家親眷窮得沒有飯吃的。王氏就拿出錢來教養他們。給他們婚嫁。受著王氏恩惠的。竟有三四十個人。後來他的子孫。都能繼承他的教訓。五代同居。並且個個對父母很孝順。對兄弟很友愛。在乾道年間。表揚他的滿門。 十、【章嫂讓兒】 昌化章嫂。抱子育嬰。叔乞抱子。竟與新生。 【原文】 宋昌化章氏。兄弟二人。皆未有子。兄先抱族人子育之。未幾。其妻生子诩。弟曰。兄既有子。安用所抱之兒為。幸以與我。兄告其妻。妻猶在蓐。曰、無子而抱之。有子而棄之。人謂我何。弟固請。嫂曰。無已。寧與吾所生者。弟不敢當。嫂竟與之。後二子皆成立。長曰栩。季曰诩。栩之樵槱。诩之子鑄鑒。皆相繼登第。遂為名族。 呂坤曰。世俗兄弟可笑也。借馬而饑渴在懷。借衣而揉涴是囑。況乏嗣始得之兒。分以與弟。無德色。無吝心。顧不難哉。要之嫂氏之賢。不可及矣。割肉相與。雖舅姑難強之從。況意不出於夫子耶。 【白話解釋】 宋朝昌化地方。有姓章的兩個兄弟。都沒有兒子。哥哥先領了一個族中的孩子來撫養。作為兒子。取名叫章栩。那知隔了不久。自已的妻就生了兒子。取名叫章诩。弟弟就對哥哥說。你自己已經生了兒子。還要領來的兒子做什麼呢。請給了我罷。哥哥就去對妻子說了。這時他的妻子生了兒子。還沒有滿月。還在床上。他說。自己沒有兒子的時候。便去要了來。自己生了兒子。便把他丟棄了。人家議論起來。叫我怎樣對付呢。後來叔叔再三請求。嫂嫂回答說。這是沒法的。不如把親生的兒子給了你罷。弟弟不敢接受。可是嫂嫂十分誠意。結果是把親生兒子給了叔叔。後來章栩和章诩兄弟兩人。都能自立。章栩的兒子大的名章樵。小的名章槱。章诩的兒子。一個叫章鑄。一個叫章鑒。先後都中了進士。於是章家在鄉裡中。成了很有名望的人家。 十一、【少娣化嫂】 蘇崔少娣。後食先勞。恭事四嫂。井臼爭操。 【原文】 宋崔少娣為蘇家婦。蘇兄弟五人。娶婦者四矣。日有爭言。阋牆操刃。少娣始嫁。人憂之。少娣事四嫂。執禮甚恭。嫂有缺乏。即以己物遺之。姑役其嫂。少娣曰。吾後進。當勞。嫂未食。不先食。嫂各以怨言告者。少娣笑而不言。女奴來告者笞之。嫂兒溺其衣。無惜意。歲余。四嫂自相謂曰。五嬸大賢。我等非人矣。遂相與和睦。 呂坤曰。天下易而家難。家易而姒娣難。專利。辭勞。好讒。喜聽。婦人之常性也。然始於彼之無良。成於我之相學。三爭三讓。天下無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無凶人矣。賢者化人從我。不賢者壞我猶人耳。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女子姓崔名少娣。嫁到蘇家去做媳婦。他的丈夫弟兄共有五個。已經娶了四個嫂嫂。家庭裡面很不和睦。每天有拼命和爭鬧的事情發生。崔氏初嫁到蘇家來的時候。人家都替他擔憂。可是崔少娣對待四位嫂嫂。很有禮貌。看到他們需要物件使用的時候。每把自己所有的去送給他們。婆婆差嫂嫂們去料理家務的時候。崔少娣每每爭先去做。他說、我是來得最後的媳婦。應該格外效勞的。他在嫂嫂沒有吃過以前。不肯先吃。他有時聽到嫂嫂們的怨言。少娣老是笑著。一句話也不說。有底下人到他那兒來搬弄是非的。就用家法把他們打了。有時年幼的侄兒。把尿流在他的衣上。他也一點沒有可惜衣服的意思。這樣的做了一年多的媳婦。四位嫂嫂都忏悔了。大家說著。五嬸嬸是個大賢大德的人。我們比了他。真不是人了。於是大家都很和睦了。 十二、【朱戚廣悌】 戚氏廣悌。娣姒昆弟。夫家母家。族 一體。 【原文】 宋朱震亨母戚氏。蚤寡。家單甚。艱勤憔悴。孝事舅姑。教子義方。遇娣姒和。視姒子如己子。理家政井井。稍益裕。父貞孝先生紹。貧且病。迎就養。留十年而卒。不以喪葬為昆弟費。悉庀之。母兄死。育其三孤。朱氏群從女。貧不能行者。畢撫嫁。婺俗貧家產子多。辄溺之不舉。戚以倫理訓饬。以粟帛佽之。賴以生者甚眾。 戚氏廣行悌道。不特遇娣姒和。視姒子如己子。且推而至於群從女。及兄弟遺孤。甚至博濟婺州貧家各子女。而又非家資夙裕者。乃能如此。真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矣。 【白話解釋】 宋朝朱震亨的母親戚氏。青年時候。就守寡了。那時候家境很不好。他能很勤儉很艱難地去支持門戶。而且侍奉年老的公婆。非常孝敬。教訓兒子。也有義方。對待嬸嬸姆姆們很和氣。看待侄兒好像親生一般。料理家務。井井有條。因此一天富裕一天了。他的父親貞孝先生名紹的。家裡很窮。又生了病。就去接來奉養。過了十年。父親死了。一切喪葬費用。都是自己拿出。不叫兄弟們負擔。後來同母的哥哥死了。就撫養著他的三個孤兒。朱家有好幾個堂侄女。家裡很窮。辦不起嫁妝的。他就撫養著。並且給他們一個個地嫁了出去。那時婺縣地方的習俗。貧苦人家。兒子生得太多的時候。每把他們溺死了不養的。戚氏就用人倫的大道理去訓導他們。並且拿了米拿了布去。幫助他們養著小孩子。因此靠著他生活的人很多很多。 十三、【姚裡天倫】 遼妃姚裡。奏疏重申。嫡子襲爵。不蔑天倫。 【原文】 遼亡。部眾推留哥為遼王。留哥奉金幣歸元。留哥卒。元使留哥繼妃姚裡氏佩虎符。領其眾。姚裡氏奏曰。留哥既沒。國民無主。其長子薛阇。扈從有年。願以次子善哥代之。使歸襲爵。元欲不遣薛阇。诏令善哥襲爵。姚裡氏復奏曰。薛阇前妻所出。嫡子應立。善哥妾所出。若立之。是私己而蔑天倫。不可示後。元乃許之。 姚裡氏不願自襲其夫爵。已屬難能可貴。更不願己生之子襲其父爵。兩番上奏。必以前妻所生之嫡子。襲其父爵。且願以己生之子。代其扈從。是真無我相者矣。不然。一遼婦耳。而能若此乎。 【白話解釋】 遼國滅亡了以後。部下眾人。推舉留哥做了遼王。留哥把金銀布帛獻進元朝。自己稱了臣。等到留哥死了。元朝命留哥的繼妃姚裡氏掌握了兵權。管束部下的兵馬。姚裡氏就上了奏章到元朝。說、留哥既然死了。國裡的百姓沒有了君主。他的大兒子薛阇在朝廷裡隨從扈駕。已有多年。今請用留哥的次兒子善哥到朝廷裡來。代了他哥哥的職務。叫薛阇回來繼續他父親的官爵。可是元朝不肯叫薛阇回去。就命善哥職掌了一切。姚裡氏再上奏章。說、薛阇是前妻所生的嫡子。是應該繼襲父親的官爵。善哥是自己生的兒子。設使把他立做遼王。那末是為了自己的私下利益。而蔑棄了天倫的大道理了。這樣長幼不分。是不可以去做後世的模范的。於是元朝也就答應他的請求了。 十四、【吳邱出資】 邱氏夫姊。出嫁贈資。從子己子。一視無私。 【原文】 元吳世昌妻邱氏。陽谷人。成童失父。佐諸兄奉母。以孝悌聞。世昌以明經為浙江舉首。委禽焉。既歸。奉舅姑。和先後。畢中矩矱。無逾節。夫有姊。出適。舉所赍資予之。吳同爨三百指。邱主家政。洪纖費皆所自出。視群從之子。猶己子也。日聚家塾中。執經羞服如一人。歲大儉。道殣相望。縮衣食以贍族姻。人尤以為難。 夫姊出嫁。舉所赍資予之。悌也。同爨三百。獨出所費無怨。亦悌也。視群從子如己子。其悌廣矣。縮衣食以贍族姻。其悌尤廣。至其夫官寧海。侍姑往。舅留。寧海有水鮮奇珍。先寄舅而奉姑。孝德可嘉矣。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有個吳世昌的妻子邱氏。陽谷地方人。年輕時候。死了父親。幫著哥哥去侍奉母親。他孝悌的行為就出了名。那時候吳世昌先中了秀才。後來又考取了浙江第一名的舉人。於是就用禮聘定了邱氏。等到結婚以後。侍奉翁姑。對待上下的人。都能循規蹈矩。沒有稍越了禮法的地方。他丈夫有個姊姊。出嫁的時候。邱氏就把自己儲蓄的錢財都給了他。吳家同镬吃飯的有三百個人。邱氏管理了家政。一切大小的費用。都是他自己拿出來的。並且看待一班從堂侄兒。好象自己親生一般。每天一同聚會在家塾裡面讀書。給他們吃的穿的都是一式一樣的。有一年。年成很荒。在道路上都是饑餓死的人。邱氏減衣節食。去周濟親族。人家以為這尤其是難能可貴的。 十五、【詹徐認妾】 徐氏夫瓊。私婢生子。立趣迎歸。恩愛無已。 【原文】 明詹瓊繼妻徐氏。龍游人。瓊前妻沒後。與婢通。生子傑。徐父母聞之。不肯歸女。瓊乃匿傑母子於外家。徐既嫁月余。以詢瓊。瓊對枝梧。徐曰。果是汝子。則與我子何異。雖其母亦吾所願見也。瓊察其詞意真切。以實告。徐立趣迎歸。曰。不獨得子。且得妾。真我幸也。爰使婢正妾禮。育傑甚恩。未幾。瓊卒。遂與婢撫傑成立。 婦人每不願其夫之有妾。更不願夫妾之有子。況尚未成為妾乎。況其所私者為一婢乎。況系未婚以前。其夫之私生子乎。乃徐氏知而迎之。正而妾之。恩而撫之。且以得子並得妾為幸。其孰能之。 【白話解釋】 明朝詹瓊的後妻徐氏。是龍游地方人。詹瓊在前妻死了以後。徐氏還沒有進門的時候。曾經和丫環私通。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詹傑。這個消息。傳到徐氏父母那裡。就不肯把女兒嫁給詹瓊了。詹瓊沒有法子。只得把詹傑母子兩個人。悄悄地躲在外婆的家裡。徐氏嫁來了以後。過了一個多月。就向丈夫問起他們母子的下落。倒把詹瓊問得滿面绯紅。呑呑吐吐。說不出話來。徐氏說。假使真是你的兒子。那末和我親生的。有什麼不同呢。就是兒子的母親。我也歡喜會見他呢。詹瓊覺得徐氏的態度很誠懇。說話很真切。就把一切情形老實地說了出來。徐氏催促丈夫。立刻地把他們母子迎接回來。徐氏很高興地說。不但有了兒子。並且又有了側室。這是多麼快樂啊。於是就叫這個丫環行了側室的禮。正了名分。養著詹傑十分親愛。過了不多時候。詹瓊死了。他們兩個人撫養詹傑兒成人長大。 十六、【李鄭金钗】 鄭氏遇妾。慈愛無涯。助婚庶子。乃出金钗。 【原文】 明太保李燧妻鄭氏。生一子繼先。即為燧納側室。生子繼光。鄭氏親抱育之。愛如己出。嗣後繼先為吏部主事。欲求其母之金钗。以為長孫納婦。鄭氏不允。旋出以助繼光婚。或問之。鄭氏曰。繼光無私財。且孫、稚子耳。遲之可也。繼先稍營家產。鄭氏不悅。曰。我常憂吾家福優於德。今復求增乎。人皆謂鄭氏能識大體。 郭燮熙謂世祿之家。須德優於福。乃能悠久。若福優於德。而復求增。便漸滿盈。天道虧之矣。曾文正以求阙名齋。蓋深明此義耳。乃李鄭氏已早見及。是為識大體。而嫡庶之不異視。尤足征其盛德。 【白話解釋】 明朝太保官李燧的妻子鄭氏。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李繼先。又給丈夫李燧娶了個偏房。也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李繼光。鄭氏親自提抱他。撫育他。對待李繼光像親生一般的愛護。後來李繼先做了吏部主事官。要想求鄭氏的金钗。去給兒子聘定媳婦。可是鄭氏弗答應。不多幾時。卻把那只金钗給了李繼光去做完娶的費用。有人問他。這是什麼緣故呢。鄭氏說。繼光沒有私下的積蓄。況且孫子年紀很輕。叫他遲一步。有什麼關系呢。後來李繼先去經營家產。給鄭氏知道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常常憂愁著我家裡的功德很淺。享著這樣的福氣已經過分了。怎好再事增加呢。因此人家贊美鄭氏。說他是一個明白大道理的婦人。 十七、【魏王謝過】 王氏代鐘。謝過於镛。母族一息。勸夫寬容。 【原文】 明魏鐘偶失於其兄。妻王氏聞之。治具延兄。為夫謝過。呼二兒使侍食焉。兄镛固俊爽士。歎曰。吾聞兄弟之好。以婦人敗。未聞以婦全也。吾弟婦其賢矣哉。一日。鐘嗛其表兄之子。曰卑幼也。乃數犯我。王氏曰。君母族惟一息耳。奈何不能寬容。鐘瞿然稱善。後孫校成進士。即莊渠先生。人鹹論其為母德所致雲。 郭燮熙曰。兄弟之好。以婦人敗。所謂花底莺聲巧。天邊雁影疏。傳之千秋。脍灸人口矣。乃魏王氏獨能為夫謝過於其兄。兄歎其賢。且勸夫寬待母族之弱息。夫亦稱善。婦德純全。巾帼中能有幾人哉。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魏鐘偶然得罪了哥哥。給妻子王氏聽見了。特地備著菜蔬邀請哥哥。替丈夫謝謝冒犯兄長的過失。並且叫著兩個兒子。侍立在伯伯旁邊。陪他吃飯。魏鐘的哥哥名叫魏镛。本來是個通達直爽的人。見了他弟婦這個樣子。歎著說。我曉得兄弟感情的破裂。多為了婦人的離間。從來沒有為了婦人、成全了兄弟的感情的。像我的弟婦。真是賢德的人了。有一天、魏鐘很懷恨他表兄的兒子。說、他是一個年輕的小輩。竟敢屢次來觸犯我。王氏聽了。就對丈夫說。你的母親家裡。只剩這一個可憐的人兒了。為什麼還是不肯饒恕他呢。魏鐘覺得王氏的話。說得有理。頓時改變了態度。說他不錯。後來他的孫子名叫魏校的中了進士。就是有名的莊渠先生。人家都說這是王氏所積德的效果。 十八、【黃穆同居】 黃氏讓穆。穆氏禮黃。二妻同室。助宰信陽。 【原文】 明潘純妻黃氏。蘇州人。純官北京。更娶穆氏。穆父兄不知純有黃也。未幾。黃自蘇至京。純館之別室。穆知之。執妹禮以見。黃曰。吾來不知有汝。家有子婦田宅。吾當還。汝善事君子。乃遺以珠翠霞帔。穆父兄知黃至。將論純而歸女。穆理喻之。黃復以女妹禮、事其父兄。事遂寢。後純宰信陽。迎黃穆同居。十六年無間言。 黃氏賢矣哉。而穆氏亦賢。父兄且論純而歸女也。穆氏以理喻之。夫禮無二妻。其咎固在於純耳。黃氏初則欲讓穆而歸於鄉裡。繼以女妹禮而事其父兄。厥事遂寢。家有賢妻。夫不吃虧。故曰內助也。 【白話解釋】 明朝潘純的妻子黃氏。蘇州人。後來潘純在北京做官。又娶了穆氏做妻子。那時穆氏的父兄。不知道潘純是早有了妻子的。隔了不多時候。黃氏從蘇州到了京城裡。潘純給黃氏住在別的屋裡。後來被穆氏知道了。就很謙虛的照著阿妹對姊姊的禮。大家相見了。黃氏說。我來的時候。不知丈夫已經有了你。那末蘇州地方。剩有兒子和媳婦。還有田產房屋。正要有人去料理。我是應當回去的。你在這裡好好的服事丈夫罷。把珠翠和禮服。都贈給穆氏了。後來穆氏的父親和哥哥。得知了黃氏到來的消息。想把穆氏接回去。又和潘純評理。穆氏再三解釋。黃氏也用了女兒妹妹的禮節。去對待穆氏父兄。一場風波。才告完結。後來潘純到信陽做縣官。迎接了黃氏和穆氏一同住著。有十六個年頭。大家和和氣氣。從來不說一句怨言的。 十九、【張潘告姒】 潘氏引過。問姒親疏。夫兄為泣。友愛如初。 【原文】 明張冀之繼妻潘氏。厚前室之家如己家。字他姬之子如己子。冀之有兄。素與冀之友愛。偶為其左右所離間。潘氏乃從容告其姒婦曰。娣之於姒。以何而親。姒婦曰。以兄弟而親也。潘氏曰。然則第奴捨客。比親兄弟誠有間矣。他人能以疏間親。我獨不能以親使親。此吾夫婦過也。其兄聞之泣。復歡好如初。 兄弟、本至親也。姒娣本疏。而以兄弟親也。第奴捨客。疏之至也。兄弟之不和。非傷於姒娣。必傷於左右。然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 如有潘氏者在。左右其奈之何。吾故以兄弟不和之罪。盡歸於姒娣。 【白話解釋】 明朝張冀之的後妻潘氏。對待前妻的娘家。像自己母家一樣。對待側室生的兒子。他像自己所生一樣的親愛。張冀之有個哥哥。本來和張冀之非常和睦。不料被左右的人暗中挑撥。兄弟們的感情便破裂了。潘氏就慢慢地的對姆姆說。我們同是異姓的人。為了什麼能夠大家親近的。姆姆說。這因為了兄弟的關系。所以能夠親近的。潘氏說。那末左右的人。比著自家兄弟。的確有親疏的分別了。別人家能用了疏遠的人。來離間親近的人。可是我不能把親近的人。愈加使他們親密。這是我們兩夫婦的過失啊。後來這番話。給張冀之的哥哥聽到了。心中很有了感動。便流下眼淚覺悟了。從此兄弟兩人。和先前一樣的和睦。 二十、【季吳畀田】 季妻吳氏。調護妾子。無父數言。分田乃止。 【原文】 明季在常妻吳氏。崇仁人。歸季後。生有三子。俱已授室分炊矣。而在常復納一妾。後生一子。及疾革。在常囑吳氏曰。善撫此子。吳氏奉命惟謹。在常卒。吳氏引妾同居一室。調護其子。無異己出。後三子欲共分余產。吳氏曰。此田乃汝父留以畀妾子者。吾若聽汝輩分之。則是我無夫。而汝輩無父矣。三子乃止。 已生三子而復置妾。非義也。父卒而子分余產。常情也。嫡室每偏護己子而輕視妾子。惡俗也。吳氏引妾同居一室。調護其子。無異己出。可謂一視同仁矣。乃偏護妾子。以余產盡畀之。賢哉吳氏也。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季在常的妻子吳氏。是崇仁地方人。嫁到季家以後。生了三個兒子。都已娶了婦人。大家分住的了。那知道季在常又去買了一個偏房。又生了一個兒子。季在常病重的時候。吩咐吳氏說。我死後請你好好地照顧這個孩子。吳氏很恭謹地接受了丈夫的吩咐。季在常死了。吳氏就把他小老婆接了來。同住在一個房子裡。護養他的兒子。好像自己親生的一般。後來三個兒子要分余剩的家產。吳氏說道。這些田產是你們的父親。特地留給偏房和他的兒子的呵。假使我答應你們的要求。把那些田產分了。那是我忘記了丈夫。你們忘記了父親啊。這那裡可以呢。於是三個兒子也就罷了。 二十一、【王丁乳侄】 丁氏有嬸。棄子殉夫。寄養親女。為叔撫孤。 【原文】 明王序禮妻丁氏。五河人。序禮弟序爵客於外。為賊所殺。其妻郭氏。遺腹生子。越月。投缳以殉。丁氏適生女。泣謂序禮曰。叔已不幸客死。嬸復棄孤殉之。此呱呱者。君與妾之責也。妾初舉女。後尚有期。孤亡則斬叔之嗣。且負嬸矣。願以女寄養他家而撫孤。序禮從之。未幾。序禮亦死。丁氏無所出。遂撫叔子終老。 王丁氏恐叔嗣將斬。寄女撫孤。而序禮繼死。己無所出。夫嗣竟斬。或謂天道無知。非也。設丁氏當時不易乳撫孤。其舅姑之祀。且盡斬矣。叔之子、亦猶己之子也。卒賴叔子終老。謂非撫侄所致乎。 【白話解釋】 明朝王序禮的妻子丁氏。是五河地方的人。王序禮的弟弟名叫王序爵。在外邊旅行的時候。被強盜殺死的。他的妻子郭氏。生了一個遺腹兒子。以後自己就吊死了。這時候丁氏恰巧生了一個女。流著眼淚對丈夫說。叔叔在外。很不幸的死了。嬸嬸又拋著孤兒死了。這個啼啼哭哭的孩子。是你我的責任呵。好得我現在雖然生了女兒。還有生男兒的希望。萬一不能保全這個孩子。倒不是絕了叔叔的後代嗎。並且對不住嬸嬸的付托呢。我情願將新生的女孩。寄養到別人的家裡。那末可以專心去看護這個孤兒了。王序禮也答應了。隔了不多時。王序禮死了。丁氏自己終於沒有兒子。他就終身撫養著侄兒。 二十二、【樊女拒媒】 樊女拒聘。矢志扶衰。弟不事事。涕泣道之。 【原文】 明樊氏女。潮州人。年既笄而父母亡。二弟一妹並幼稚。女矢志不嫁。撫育二弟。裡中巨姓聞之。爭遣媒妁致意。女謝曰。不幸家世中衰。弟妹尚未成立。惟有相依為命而已。及弟妹婚嫁畢。女年已三十。遂與戚黨屏絕往來。雖諸姑娣姒。罕見其面。弟或不事事。辄涕泣道之。及卒。年七十余。弟侄以下。皆為服三年喪。 撫育弟妹。矢志不嫁。非易易事。其拒媒妁之辭哀。其教弟妹之心苦。其舉婚嫁之禮備。可謂無一不善矣。乃弟妹事畢。年已三十。竟與戚 屏絕往來。雖諸姑娣姒。罕見彼面。其鐵石貞心。尤可欽敬。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一個姓樊的女兒。是潮州地方的人。在成年的時候。父母先後死去了。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年紀都很幼小。樊女料理家事。護養弟妹。立志不願嫁人。後來鄰裡有錢的人。聽到樊女的賢能。大家先後差著媒人來。傳達求婚的意思。樊女很委婉地辭謝著說。家門不幸。父母死了。境況衰落。弟妹又很年輕。不願一刻分離。只得大家相親相愛的依靠著罷了。等到弟妹們的婚嫁完了以後。他已經三十歲了。便和親戚們斷絕了來往。雖然很親的親戚和同族會面的機會也是很少的。有時看到弟弟荒廢了學業。就流著眼淚去勸導。等到死的那年。已有七十多歲了。弟弟侄兒們。都為他穿了三年的喪服。 二十三、【蔣女保弟】 蔣女喪親。弟幼且病。矢志守貞。保胤拒聘。 【原文】 明蔣希敏女。全州人。年十七。父母俱亡。二弟均年幼。且患病。女乃立誓不嫁。母族欲為之媒。往告以意。女曰。己從夫而致二弟失所。父嗣以危。而謂我忍乎哉。願以一身保吾父百年之血食。我計已決。其勿多言。母族乃止議。女守父遺業。善撫二弟。弟疾漸瘳。及長。各為娶婦。家業日饒。二弟感其恩。終身敬事之如母。 蔣女年已十七。正及笄待嫁時也。然其父母亡時。二弟既幼且病。誠岌岌乎其危矣。設非蔣女立志守貞。善為撫養。蔣氏之鬼。不其餒而。是不特彼二弟應感其恩。即蔣氏之祖宗。當亦感之不盡矣。 【白話解釋】 明朝蔣希敏的女兒。是全州人。在十七歲的時候。父母都死了。兩個弟弟年紀都很小。並且多病。因此蔣女立志不願嫁人。外婆家裡的人。要給他做媒。就把這層意思對他說了。他說。自己倘若嫁了出去。那末兩個弟弟便失了看護的人。父親的後嗣。就發生了危險。你想我肯這樣忍心的做嗎。我情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去保全我父親百年的血食。我的意志已經決定了。請你們不要多說。於是他外婆家裡的人。便把這個念頭打消了。後來蔣女管理了父親的遺產。好好的撫養兩個弟弟。他們的疾病。也漸漸的好起來了。到了弟弟們長大了以後。給他們都娶了妻子。後來家產也一天富似一天了。兩個弟弟都感激他的恩惠。終身侍奉姊姊。像侍奉母親一般的誠敬。 二十四、【佳英撫孤】 佳英親殁。三兄死逋。三嫂繼逝。撫育諸孤。 【原文】 明章氏女佳英。池州人。髫齡失怙恃。依其兄嫂而居。其兄三人。復均以逋賦而竄死。遺孤皆在懷抱。佳英乃與三嫂謀。令其各攜孤。匿於外家。佳英身操家事。陰為調護。迨事既解。乃還。未幾。三嫂相繼而殒。佳英歎曰。吾父母血食將絕。不可嫁矣。遂矢志撫諸孤。及諸孤成立。而佳英已老。乃不嫁終其身。 矢志不嫁。失人倫之正。不足以為訓。而未可概於撫侄與撫弟撫妹之人也。惟佳英之境遇則更苦。幼失怙恃。幸依兄嫂。三兄竄死。三嫂既亡。遺孤眾多。以一身兼任三兄三嫂之責。非志堅者能之乎。 【白話解釋】 明朝池州地方。有一個章姓的女兒。名叫佳英。幼年就死了父母。靠著兄嫂過活。後來三個哥哥。因為欠了賦稅。逃到外鄉去都死了。遺下的孤兒都很小。還在母親的懷抱裡。章佳英便和三個嫂嫂商量。叫他們各自抱了小孩兒。避到娘家去。章佳英自己在家裡管理事務。並且暗暗地替他們調護一切。等到官司完了。才回來。隔不多時候。三個嫂嫂先後死了。章佳英歎息著說。我父親母親的血食。勢將斷絕了。我現在是不可以嫁人的了。於是專心一志。撫養幾個孤苦伶仃的侄兒。等到遺孤們長大能夠自立的時候。章佳英的年紀已經老了。因此終身不嫁。 【緒余】 女子之悌。行於兄弟姊妹之間者易。行於妯娌姑嫂嫡庶之間者難。蓋兄弟姊妹。氣分一體。情性相關。親愛出於天然。休戚自易相顧。至妯娌、以異姓而處人之骨肉。同時為兄弟之斧斤。最易構釁起爭。化同為異。是故姒以寬和。娣以恭順。則妯娌無不合矣。其姑嫂、則父母無終身之依。姊妹非緩急之賴。每易恃目前之城社。傷日後之松蘿。是故姑宜愛敬。嫂宜慈仁。則姑嫂無不協矣。推而言之。嫡庶非同胞之親。無皇英之懿。而欲其志同道合。不亦難乎。是故夫道嚴正。嫡道寬慈。妾道柔順。三善合、而太和在閨門之內矣。
来自: 公司总裁 > 《传奇/故事/神话/童话》
推一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二十四悌
愿代弟死。许武教弟。以成弟名。缪彤化弟。牛弘之弟。为姊煮粥。文本有弟。廷机教弟。世恩待弟。弟不暮归。聂政姊嫈。惧灭弟名。文姬保弟。匿其弟爕。抚弟二人。李崔敬兄。崔辩之妹。敬事嫠姊。茅女扶...
吕坤《閨範》
楚昭越姬 杞梁之妻 皇甫規妻 荀采歸陰 京婦代夫 周迪之妻 梁氏重生 譚氏八甎 撒合輦妻 潘氏投火 趙運使妾 翠哥代死 善歌婦人 四守節之婦。楚昭貞姜 宋恭伯姬 齊孝孟姬 荆...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
通典卷第九十五 禮五十五 沿革五十五 凶禮十七前母黨為親及服議 親母無黨服繼母黨議 母出有繼母非一當服次其母者議 從母被出為從母兄弟服議 繼君母黨服議 娶同堂姊之女為妻姊亡服議 妻已亡為...
工地小伙被北大录取:孩子你抱怨读书苦,就要吃一辈子亏
周姐在女儿刚懂事时,就给孩子买过很多儿童经典书和绘本,家里的书架堆满了孩子的书。听书,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还增强了孩子的表达...
每當月圓的時候
每當月圓的時候。『中秋節快到了,老媽準備些好菜一起過節』,母親滿心歡喜地召告我們三姊弟。於是,三姊弟再次展開秘密會商,如何讓父親和母親皆大歡喜?那時一家人雀躍地等待過中秋,母親準備了一大...
浮生六記-卷三 坎坷記愁
吾父病於邗江,余往省,亦病焉。君姊丈范惠來現於靖江鹽公堂司會計,十年前曾借君十金,適數不敷,妾典釵湊之,君憶之耶?「妾病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繼為情感,後由忿激,而平素又多過慮,滿望努...
釋名 卷二 劉熙
妻 之 姊 妹 曰 娣 娣 弟 也 言 與 巳 妻 相 長 弟 也。長 婦 謂 少 婦 曰 娣 娣 弟 也 巳 後 來 也 或 曰 先 後 以 來 先 後 之 也。兩 婿 相 謂 曰 亞 言 一 人 取 姊 一 人 取 妹 相 亞 次 也 又 ...
清稗類鈔(清)徐珂编-貞烈類
」寇中凡擄婦女,先設女館,俟城中搜括既盡,然後遣配其黨。女聞訃,哭泣不食,人以康素患傴僂勸解之,女變色曰:「一女豈可字二夫耶!言於豫撫,寄婦女於尼庵,撥款恤之。錢塘徐印香舍人恩綬之婦方太...
一次集結三大樂園,玩車、玩槍、玩刺激~高雄PaPark爬爬客親子樂園
一次集結三大樂園,玩車、玩槍、玩刺激~高雄PaPark爬爬客親子樂園。【PaPark 爬爬客親子樂園】在2016的7月進駐高雄夢時代,有室內的【 ...
【吳懷楚長篇故事】明日又天涯(36)
黎碧玉把弄好的早點端到大廳,正想往樓上喊阿雄下來進用。」黎碧玉用手輕輕拍著自己的胸口說:「阿雄!聽得黎碧玉提起雷氏金香,阿雄不...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