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武之人必需知道的一些武诀!

 草原部落酋长 2015-06-06

 


1,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把是拳中之王”,“练拳不练把”。这两句中的“把”是指高级的散手动作,是克敌制胜的绝招妙术。“把”是无数拳家从交手比武中提炼升华出来,潜心揣摩,又应用于实战中,经受了无数次的挑战和考验,经过岁月长河的淘洗流传了下来。这正是武术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在初步的实践中获得形式,又多次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经过不断认识、反复综合,逐渐上升到技击理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更加变化、发展、丰富了武术的形成。

  把是拳术中的精华,也是调动人体潜能的一种方法。这些把法看上去很简单,但其可以变化几种、几十种,在训练中按照一定的方法依次练习,反复锤炼,要体会到其中奥妙,需花好多年,应有一杆子扎到底的精神。在应用时,可因敌而变;再加上功力,三招两式就可解决战斗。若不得要领,相应的技能是练不出来的。

  闻名的招法极多,如:太极拳中的断劲法、弹击法,定人发人的拦截手;形意拳中的崩拳,迎面掌;大成拳中的三角步、旱地行舟;八极拳中的猛虎硬爬山;三皇炮捶中的夫子三拱手;以及虎扑、插拳、塌掌、炮拳、黑狗钻裆、丹凤朝阳等等。


2,招没绝,功夫有绝


  “招”是指散手中的招术。绝招是某些武术家在某个招术上练得精;兼之有较深的硬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所向披糜,使人难以抵挡,屡用屡胜,代代相传,成了所谓绝招。绝招是相对的,天下无敌的绝招是没有的,但功夫是绝的。绝招仍是散手绝技的精华。如清末形意名家郭云深就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这高深的造诣,是多年练功的结果。因此练武一定要练内功。

  《少林拳术秘诀》指出:“柔术(武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意思是拳种门派虽多,但共同的原则乃气功锻炼,这是达精深造诣 “神功”的唯一正确途径。又说: “尝见乡里间之年少子弟,有专力技术而面黄肌瘦者,更有因而渐成痨瘵以者……”这是练功不得法违背人体生理,单纯追求技击。“外壮”反致残身殒命。今天练功不得法者亦不在个别,如以手击砖石、千层纸致手骨畸形,皮肉非正常增生变厚,皮下组织神经受损,双手麻木振颤的;有以肩背撞树,致胃肠下降数厘米,遭受针药开刀之苦;有练功至花甲者,身架不正,洼胸弓背,筋络不合;气血不调,酿发诸病,苦不堪言等等。书中分析说: “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致!”那种“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鲜刚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褪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说明不配合气功锻炼的简单“外练”,不过是下乘功夫。


3,师傅领进门,成艺在自身


  武术内容丰富,门类繁多,各门武术都有自己的技击特点及训练方式,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体系。所以入武功之门最好有老师指点。而拜师学艺是容易做到的,也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能否学有所成,还须看每人练功的自觉性、艰苦性。练武的要旨,在练不在学。学习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只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练,练会动作,练懂技法,练深功力,练强身体和意志。

  武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若只学会老师或书本上的招法、理论,疏于练习和实践,那样始终变不成自己的东西。对武术精髓的理解,正象陆游诗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练功关键点在自身的决心、苦心、耐心、恒 心,只要勤学苦练,定能领悟拳旨、武、意。


4,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这里的“力”是指蛮力。拳术则应用避实击虚的技击方法,以避开或化去对方的蛮力,或借其力而打之,所以说“力不打拳”。“功”是指气功、硬功之类的功夫,硬功胜于蛮力,气功不畏打击,因而拳家每为精于功夫着所击败,所以说“拳不打功”。

  力不打拳,拳不打功是对力、拳、功三者本质特点的简明概括。也是对武术水平一般的人而言的。因此不能机械理解。因为拳术对力、拳、功三者是同等重视和锻炼的。另一层意思是拳术既然能够避力,也应能够避功。所以胜负之数,取决于技击和功力是否熟练和精纯.


5,拳不离手,手部离拳


  学者在有明师之后,欲得惊人艺,自己就要下苦功。此谚含有专一和有恒两层意思。专一即对所习武艺应专心致志、朝夕揣摩、刻苦研练,就能阐幽索隐,发其秘旨。练武能用功、用心者,即使是极简单的手法,也能变化万端,得其实用,拳术的真义即在于此。有些名家长拳短打、内外家并通。无一不是在精研一门有成之后,触类旁通,研习百家特点,而后又由博返约,以精专一门闻名的。练武最忌东学学、西看看、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或者茄子西瓜一把抓,成为三脚猫。更忌不动脑子思考拳理拳法,那只是劳苦身体、舞动肢体的运动而已。

  有恒就是穷毕生精力痴迷于武术,不随意作辍,今天练得好,只能说明今天,明天不练,明天就会出现功退。一旦功夫练成,就不必特别苦练了,每天只须随意活动活动,以活泼气机,否则反会老化、僵化。但这只是功达化境之后,所要做的。


6,太极无法,动即是法


  “法”是从实践中抽象和提炼出来的,它能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这句话强调随机应变。

  技击首先要有镇静的情绪,这样头脑清晰,才能随机应变。每一个动作都要精神集中,力量贯注,并以极大的耐力、机警和准确,来实现技击的目的或锻炼的要求。如果,知进不敢进,就会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当断不断,必被其乱。歌曰:剑到身边心不乱,拳到眼前亦等闲。一慌一乱神无主,浑身招法也枉然。再有接手时须不假思索,不求中而中。戚继光说:“奇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这是动作的自动化。在与敌周旋中应自然而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指上打下,晃左攻右;或有意卖个破绽,诱敌进招,随后破招还招;或虚晃一枪,佯输伪败,掉头就溜,突然杀个回马枪……。兵不厌诈是也。


7,精要充沛,气冝沉


  “精要充沛”为长拳八法之一。长拳的精神和气势要做到精足神满,象江河怒潮、像雷霆万钧,显示出武术的技击内涵。这种鼓荡的气魄,并不只限于面部表情上,而是贯注在动作的动静起伏的运动之中。拳势雄健的气魄,绝不是故作怒态,横眉竖目,龇牙咧嘴的凶横相,这样不仅会自散其神,并且露形露意。这在武术运动中是不允许的。

  气宜沉是八法对长拳的呼吸要求,即气沉丹田。呼吸关系着运动的持久性和劲力的催动(以气催力)。长拳结构复杂,运动量大,需氧气量也就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呼吸方法,就易使气血上涌,造成气促力短,头晕恶心,使运动不能持久,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遭到破坏,影响动作的完成和技术的发挥。因此必须掌握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在长拳中有提、托、聚、沉四种呼吸法。跳跃动作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发劲、短促动作用聚法;高姿转入低姿动作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应随动作的变化自然进行,不能故意做作。但所有呼吸均应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


8,进手容易固守难


  进手,又称进招、发手,是技击中向对手发起进攻的一种手段。固守是进手的相反的概念,是交手中的防卫能力,即指控制、闪化或躲避对方的进攻。在交手中若不能很好的防御,就无法发动进攻。在处于劣势时,进攻反击并不太困难,但在防守对方的进击时,是较吃力的,相对来说防御较进攻难大度要大些。

  防守的形式有以下几种:闪躲法;顺力破直力法,即引进落空,以小力胜大力;横力破直力法,即以巧胜拙之法,易于掌握;逆力防守发,当来不及闪化,逆其来力阻挡、格架,以硬碰硬,多攻打肘膝关节部位。


9,练功容易守功难



  “守功”有两个含义。一指练功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功。只要不间断,每次练功都认真对待,即能将功守住,并可逐步提高功艺和体制水平。
  二指“守身如玉”,即练功与养生应密切配合。《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遵守与不遵守修养之道,两种结局有着天壤之别。古人还说:“养生之士,先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侧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矣。”“内劳神明,外劳形质,俱是夭折,惟房劳较甚,为其行与神交用,精与气均伤也。”又如清末有个武状元陈国璧,年轻时体格魁梧非凡,精武艺,有举鼎之力,但其步入中年后,花天酒地,荒废练功,未到晚年就已经百骸俱废,骨瘦行瘠了。这就是没有“守功”的缘故。以上的论述和事例对今天的练功者,特别是中老年人更须引以为戒。


10,一寸长,一寸强


  这是一句流传久远的拳谚。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曾多次提到。在交战中,以先击中对方为目的。若身材高大或使用器械较长,则比较有利。在两人身体条件(臂长和腿长)及器械长度相等的情况下,如某方做到筋骨伸长,虽仅仅一分之微,就多一份胜利的可能。在攻防实战中确能争到一分之微,就可先入为主,取得战机。不仅在战术距离上占据优势,而且从击发的的力量上也能优于对方,进而取得战术的主动权。可见得之则胜,失之则败,因此双方都要争取。比如冲拳时拧腰、顺肩、急旋臂,增加了进攻距离,就能够着对方。

  使用兵器道理相同。例如,枪的长度一定,枪太长则笨重不灵便,此时握枪要握枪把尽头。若在手掌后面留出一小段枪把,可使手腕紧张而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并损失了一定的进攻距离。清人吴殳说:“执枪必须尽根,余谓枪根(即枪把)当在掌心中,与臂骨直队,则灵活而长”。 正确的握枪可以“灵活而长”。还有一招单手枪“青龙献爪势”,最为大限度的增加进攻距离。

  不论出拳、刺剑、劈刀都要顺肩拧腰;侧踹时上身侧倒、踢出的腿髋关节要挺直,这都是为了“一寸长而一寸强”。


11,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练武者应格守自觉、有恒、刻苦的信条,一年四季应练功不辍。

  三九三伏是冬夏两季最冷和最热的日子,坚持锻炼,能锤练人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只有不畏严寒酷暑,功才能有所进步和成功。若因天气的变化而停顿下来,这样的小困难都征服不了,那么在长期艰苦的武术运动中,就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半途而废。

  三九三伏更应加紧锻炼,这是因为在冬夏两季严寒酷暑之际,人体生理活动要发生适应性的变化,最显著的是皮肤和末梢(浅表)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冬夏加紧练武,能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大大提高,更臻强健,用行家的话说,苦练三九三伏最能长功夫。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血随季节不同有内外、上下的变化。春季气暖,气血由下向上移动,夏季气热,气血向外表聚集;秋季气凉,气血由外向内转移;冬季气寒,气血向内聚集。温热气候,气血易通全身,尤其是夏季,气血易通“大周天”,冬季则只易通“小周天”。三九天是最冷、最阴、最静、最闲、最藏的时日,此时练功有坚阴养精之效。所以应据气血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加强季节性练功,这样较易取得大的进展和收获。

  因为冬夏两季气候的特殊性,要讲求科学练功。三九天寒地冻,人体僵硬程度大而脆,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全身肌肉、韧带、血管、关节适应后,再进行大运动量,以防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如遇浓雾大雪的天气,尤其在城市,雾、雪可阻止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向高空扩散,使空气变污浊,因此不宜在室外练功,可在室内进行,并适当调整运动量。另外,也不要穿塑料底鞋,塑料因冷变硬,与冻地间的摩擦力变小,易滑跌。

  夏季应在早晨进行锻炼。场地应选阴凉通风处。当满身大汗时切忌身处风口或在电扇前吹凉,容易感冒和招致肩、腰、膝风寒痛(中医名为痹症)。夏季体力消耗大,运动量要适宜,可加强技术的研练。大汗后,可用温水擦洗,饮一些淡盐开水,以补充因出汗而丧失的盐分,以防抽筋和中暑;忌一次大量饮水,防止加重心脏负担、使体内盐分浓度变低。


1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源于《潜确类书》卷六十: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日:‘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这条谚语说明,只要能下苦功夫,专注,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

 

更多精彩资料,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来源网络,作者版权)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就是说:一个练武之人要是连《功夫咏春》微信都没关注,简直都不知道他能练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