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桃举肢蛾

 明春日月 2015-06-06
核桃举肢蛾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53  更新时间:2012-2-29   
分享到:

  核桃举肢蛾

  核桃举肢蛾又名核桃黑。属鳞翅目、举肢蛾科。

  【分布及危害】核桃举肢蛾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核桃产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幼虫蛀食核桃果实和种仁,被害果果皮发黑,皱缩,种仁也干缩变黑,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8毫米,翅展12—15毫米,黑褐色。翅狭长,前翅黑褐色,端部1/3处有一近拟月牙形白斑,翅基部1/3处近后缘一圆形小白斑,缘毛黑褐色,后翅褐色。体腹面银白色。

  

  卵 长0.3—0.4毫米,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黄色或淡红色,孵化前为红褐色。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约1.5毫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7.5—9毫米,淡赤黄色,头部暗褐色。

  

  蛹 长4—7毫米,纺锤形,黄褐色至深褐色。茧长7—10毫米,长椭圆形,褐色,常粘附细土粒。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河北、山西每年发生1代,北京、陕西每年发生1—2代,河南每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土中或杂草、枯叶、石块、土缝间结茧越冬。在1代区翌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化蛹盛期在6月下旬。蛹期7天左右。6月下旬至7月下旬开始脱果,8月上旬为脱果盛期,脱果幼虫入土结茧越冬。2代区成虫分别发生于5月中旬至7月中旬和7月上旬至9月上旬。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栖息于核桃树冠下部叶片背面及树冠下的草丛中,后足上举,常前后摆动,故名举肢蛾。该蛾晚7时前后活动,飞翔,交尾、产卵、。卵多产于两果相接处,也可产于萼洼、梗洼或叶柄上,每处1—4粒,每头雌虫一生可产卵30—40粒。卵期约5天。初孵幼虫在果面爬行1—3小时后蛀入果实,在青皮内纵横串食。入果孔很小,不易发现。蛀道内充满虫粪,蛀道周围发黑腐烂,后整个青皮皱缩变黑,提早脱落。每果内可有幼虫5—7头,多者可达30余头。

  核桃举肢蛾的为害,一般深山区重于浅山区,阴坡重于阳坡,沟里重于沟外,荒地重于耕地,羽化期雨量充沛发生重,干旱年份发生轻。

  【防治方法】

  第一,冬春季细翻树盘,以消灭越冬幼虫。

  第二,及时打除树上虫果,拣拾落地虫果,集中处理。

  第三,成虫羽化出土前,在树冠下的地面施药。可用50%辛硫磷乳剂,或50%对硫磷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或50%地亚农乳剂稀释成200—300倍液,在树冠下喷雾,喷药后浅锄或盖一层薄土,以延长药效。

  第四,成虫产卵期每隔10—15天喷洒1次农药。可用药剂有: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50%磷胺乳剂1500倍液,50%久效磷乳剂1500倍液,50%对硫磷乳剂2000倍液,10%天王星乳剂5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剂2000倍液。

  第五,对集中成片郁蔽度较高的核桃林,可在成虫发生期施用烟剂熏杀成虫。

  第六,幼虫孵化盛期用每毫升含孢量2亿—4亿的白僵菌液,或青虫菌、“7216”杀螟杆菌(每克100亿孢子)1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

  上述6项,以第一、二项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