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一座城市

 在天涯377 2015-06-07

怀念一座城市   作者:凤 髻

  本名陈秋伶女,生于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八日。二○○○年毕业于湖北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二年至二○○四年赴瑞士日内瓦留学。英语、法语双语写作,尤擅长散文、诗歌。热爱文学,以文学为终生奋斗事业,以“学贯中西”为治学精神,以国际文化交流、复兴文艺为乐事。二○○二年出版主编社科类书籍《影响你一生的名人名言》。二○○四年在瑞日内瓦国际组织ISO 短期工作。二○○二年至二○○六相继在国内外各类中文网站、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现为北京《中关村杂志》(经济、文化)写专栏。
  
  离开日内瓦已经两年有余,如果不是双亲身体欠佳,当时是不会轻易选择回国。父母只有一次,古城却始终在那里,想再回去,也还是会有机会。
  不想回国,不见得不爱国,很多海外华人能在国外发挥更大的才能,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而拥挤的国内,未必适合这帮喜欢“高谈阔论”、举止西化的海龟一派。总算我们的国家也想开了,对留学人员放宽政策——“来去自由”。
  当初是自由的走,如今也是自由的回来。
  惟独留下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还在心头时时萦绕。是为:住过一个城市,爱上一个城市……
  两年之中,梦回过日内瓦几次。有一次,颇为惊恐:梦中自己已经兴奋地登上飞机,看着可爱的蓝天白云从身旁掠过 ,离日内瓦越来越近,似乎都可以看到朝思暮想的古城,飞机却突然要在空中改道飞往澳大利亚,而自己持中国护照,被查出没有澳国入境签证。当时在飞机上急得团团转,心想:竟回不了日内瓦。极度懊恼之下,醒了过来。
  古语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太想念一个城市,才会这样渴望接近它,乃至在梦中为它着急。既是爱,就不会无缘无故,总得有让人愿意爱的地方,而日内瓦是那么的有魅力,令我着迷的地方太多,如今,我只在脑海中留下些珍贵的片段 ,摄下些难忘的时刻,有空一一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回味:
  镜头一:平静的湖,平静的日子
  
  很难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闹市区里,找到像Lake Geneva这样平静的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却在几个世纪以来没受到半点战乱的侵扰,洁净,安宁,优雅,如同圣女一样被人尊敬。只有在和平的国度,才能如此无所顾忌地享受岸边和平的阳光,一杯咖啡,几个朋友,轻松的话题,应和着水鸟洁白的歌声,明媚的午后被你轻轻挥霍。时光静静的流淌,伴着湖水轻柔的呢喃,好像每一天都似初恋的日子那般快乐,简单。无数的文人为这个美丽的湖留下过自己的爱慕之情,无数的摄影师记录过湖水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无数的游人为人类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欢呼雀跃,不仅如此,湖沿岸点缀满大量厚重的历史人文古迹,极富个性而又瑰丽夺目,像珍贵的首饰一一装点着古城的四季。
  或许,日内瓦就是一个为湖而生的城市,一个以湖而乐的城市。湖东侧雄立着象牙色典雅的联合国万国宫,西侧Cologny山上坐落着世界富人们的顶级豪宅,而幸运的诗人拜伦也曾在此抒情,并被同样多情的石碑镌刻下这些“爱的足迹”:
  Clear ,placid Leman(莱蒙湖)!
  ……Thy soft murnuring
  Sounds sweet as if a sister’s voice rproved .
  That I with stem delights should ever have
  been so moved ……Lord Byron ( 拜伦)
  
  不止一个诗人,所有人都愿意看到湖,每时每刻;所有人都爱着湖,每一天每一季。大家愿意围湖而居,享受着湖水数不尽的温存:夏天到来的时候,热闹的湖面白帆点点,尽情泼洒着人们的热情;冬天来临的时候,它却变得娴静无比,只等候与快乐的雪花嬉戏。能让日内瓦湖开怀大笑的日子当数秋季,每年八月,为期十天的“日内瓦节”是湖水和人的一次狂欢,一次彻底的放松——美食,佳酿,欢乐,这一季只剩这些东西了:晴朗的夜空绽放出千万朵姿态各异的烟花,神秘的湖水小心收藏好这些花瓣,古老的音乐与人工音响回荡在湖面,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传说……
  我在一年四季中邂逅着美丽的湖,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美丽,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恬淡幽雅,时而乖巧羞涩,时而开朗大度。无论高兴或忧伤,这是一个能让你平静下来的湖,它甚至有一种摄人的魅力,在你还没开口,就能知道你的心事:一朵欢快的浪花,在细风中分享着你的喜悦;一片沉默的湖,在宁静中抚慰你的忧伤……
  没有湖的日子,高贵的日内瓦就会像得不到爱的美人鱼干涸而死。
  镜头二:古城日记
  
  浪漫的夏天,是日内瓦古城最好的季节,有长长的假期和怡人送爽的凉风,多余的光阴,则慢慢消磨着游人们的激情和金钱。
  第一个夏天,古城脚下的一位台湾籍中国人“老马”请我喝咖啡。他在联合国工作了一辈子,刚刚退休,打算在这里颐养天年。日内瓦的故事在他嘴里变得活泼有趣,我的散文《静静的古城》被他小心地赞美着,直至坚持赠我一支联合国发的钢笔做纪念方才罢休。他这么做,是想成为我的“忘年交”,有人聊天不寂寞;我接受他的好意,是为了顺利进入这个尚显陌生的城市,不要遇到更多的文化隔阂。喝完咖啡,分手。他必须回到严厉、多疑的老妻身边;我则独自沿光滑的青石板路,蜿蜒爬上古城,想再触摸一遍余韵犹存的她。
  细碎的光影,被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一点点分割着,挺拔的St.Pierre大教堂已经成为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推开沉重结实的巨型木门,顷刻间便能闻到教堂散发出来的古老气息:时间的味道,阳光的眷恋,浮游着历史变迁陈腐的空气,仿佛随着“吱呀”的一声开门遁入漫长的时空隧道,不见踪影。比教堂年轻一些的,是好多年前在战争中使用过的几门青铜大炮,别有韵味地陈列在开放的大厅里供游人拍照,调皮的孩子更喜欢骑到上面炫耀、嬉戏。曾经叱咤风云的它们一群,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静静伫立着,缄口不语,与恬静的古城融为一体,仿佛连它们也打算淡忘战争岁月所带来的痛苦,而情愿像“老马”一样在古城安享晚年……
  随意漫步,古老的收藏品,水晶一样透明的玻璃器皿,精致的书店,小巧的咖啡屋,插满州政府大旗的市政厅,古城里的每一样都曾装满过我的心,映衬出我朝气蓬勃的血色青春。
   第二个夏天,游人疏密有致的脚步声似乎还在耳旁回响,“嗒—嗒—嗒”,敲击历史的青石板能发出如此悦耳的声音?去年夏天的记忆还在么?
  我已经逐渐熟悉这里,适应这里,粉脸卷发嫩白皮肤的小洋娃不会再让我惊讶,但是,记忆中在夜晚带我上古城承诺爱我的那个人还在么?历史的另一部分被博物馆保存,我走进去,走进LAMUSEUMEEDE GENEVA(位于古城西侧,全市最大的公共博物馆),去寻找他和这一段历史。长长的大厅里,细密的日子被摄影家相机里无数变幻的光圈留住,一张张按时间顺序整饬地排列开来,有条不紊地延伸于高大雄伟的石柱、石墙之间:日内瓦的历史——一部黄黑的摄影集,霎那间完全真实的呈现在我眼前。如果,记住历史能让我珍惜今天,那么我愿意。
  傍晚,法国人Deneys请我听爵士乐,他碰巧也在国际组织工作,能说一口带法味、动听的英文。 夏天的夜,在古城的露天音乐厅听一场现代音乐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清凉的夏风,专注的演奏,略带嘶哑的金属打击乐,唤起Deneys 嘴角好久不曾露出的笑,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也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才会和我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我骨子里也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愿意静下心来去理解他手中那些黄色泥巴的小雕塑(都有着太过模糊和单调的嘴和脸)。因为艺术之故,我们都不希望被生活抛弃,才想起让古城的音乐来帮助寻找这份生活的回忆。
夏天就要结束,我还没有找到那个在夜晚带我上古城看夜景的外国男孩,他也想尊重历史并热爱音乐,那么,现在,是否他已经回到被战争蹂躏过的故乡?还是去了另一个城市继续念书?
  来到古城,邂逅一份爱。
  镜头三:摄影天空
  
  看到美,发现美,而不收集美,怎不叫人遗憾?
  认识瑞士摄影师Klipisi的时候,自己正为租房问题犯愁,这是日内瓦留给我的痛,唯一的痛。因为不是本地人,最初曾被异国文化无情地隔绝过,种种的误会包括语言和生活习惯所造成的Culture Shock,是每一个新来者必须学会承受和适应的新生活,而我的心惟独敏感和脆弱,怕更多的无心之失伤害别人。然而,又恰是这样的痛,会一次次带给我否极泰来的机遇,让我能更深入地了解和熟悉瑞士当地文化。前两次搬家, 一次到了Rosemont ,一次去了Cologny ,为了一个写诗文的幽雅居所,费尽周折。幸而遇到的,都是些难忘的本地人,有银行家、有富翁,曾小小的款待过我,并挽留过我,而我则想要超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不停的展翅,不停的飞翔,飞到更高更远的天空。或许,上帝也看出我内心深处对国际文化交流的虔诚,宁愿不时给我些特殊的际遇,来完成夙愿。
  这一次,我和Klipisi 要一起拿起摄相机,开始日内瓦之旅,从城市到乡间,搜罗每一处的独特和美妙。遍野金黄的向日葵,神态安详的奶牛,看不到尽头的葡萄园,肥沃的黄土地,青远的天空,峰巅万丈的霞光,变幻莫测的云彩,绮丽的彩虹,秀美的芦苇丛,欢快的水边野鸭……。每一次快门收藏起的美,都会鼓励我们不停歇地追逐下一次的美,搜寻更多的美……而连相机也装不下的美,则会被我们存到记忆里,变成新的摄影灵感:
  “自然呈现的真实点滴都成了她眼中最美的色彩,相机是她神奇的画笔,混合着时间,在爱心中描绘出幅幅独特而完美的画卷,伴着不随时间流逝而褪色的经典片刻落入你的眼眸,心间……”(《自然是她最好的朋友》)
  Klipisi 非常专业,有整套的摄影器材和发布摄影新作的专门网站,每隔一段时间,他还会到世界各地旅游,拍摄下风情万种的人文景观以及他所钟爱的天空奇观。业界将他誉为拍摄天空的高手,我则独羡慕摄影带给他的心灵自由:如果你曾用相机创造性地组合过一些自己喜爱的画面,并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过同一片景物的美,那么你已经开始学会用心灵来摄影,用心灵和自然进行无声的交流,这样奇妙的感受让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舍不得忘记。选择相机记录下自己每一刻的心情,或激动,或惊喜,或无法言语,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回到日内瓦的傍晚,Klipisi还要接受瑞士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采访,落日的余晖不小心掉进蓝幽幽的莱蒙湖,为它平添几把耀眼的碎金。记者,Klipisi,我,三人一起将脚伸进光彩夺目的湖水里,感谢季节的馈赠,感谢日内瓦的馈赠,在镜头前留下这么美好的日子……
  
  面对这样一个迷人的城市,如何能不想念?我与它邂逅在夏秋之际,相互交换了各自的美,相互保存,假如它找到记忆,也会在某个明亮的午后想念起我……
  再梦一次,希望醒来的早晨,就已经回到阳光灿烂日内瓦。
诗意而神性的土地   作者:叶延滨

   叶延滨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曾任《星星诗刊》编辑、副主编、主编。一九九五年至今在《诗刊》工作,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作品以诗为主,兼及散文、杂文、小说、评论,已出版诗集《不悔》、《叶延滨诗选》、《都市罗曼史》、《现代九歌》、《二十一世纪印象》、《叶延滨抒情短诗》等;文集《生活启示录》、《听风数雁》、《白日画梦》、《叶延滨散文》、《擦肩而过的影子》、《叶延滨随笔》、《叶延滨杂文》、《叶延滨文集(四卷本)》等,共四十部。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四百五十余种选集以及大学、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俄、德、日、意、韩、波、罗马尼亚、马其顿等文字。曾获中国作协优秀诗歌奖,中国作协第三届诗集奖等全国及省以上文学奖五十余项。
  阳光的幻影
  
  春天的布拉格在阳光的梳妆下,展现在我面前,像一个童话中的贵妇人,也像一个村庄里走出来的小姑娘。这要看你在注视什么,还有你站在什么地方,与这个欧洲名城互相凝视。
  伏尔塔瓦河是布拉格的母亲,也许就是今天让我们惊讶的安详与宁静,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同样吸引了塞特人的灵魂,让这里开始了文明的曙色。当我在二十一世纪五月的早晨,站在布拉格城堡外的这个观景平台,远眺伏尔塔瓦河查理桥,这曙色已经被一支无形的画笔点出了迎春和杏花、樱花。这是最好的观景台,位于著名的布拉格城堡一侧的山坡,面对着布拉格最著名的查理桥和桥两岸的老城区。阳光在伏尔塔瓦河上流成波光粼粼的乐章,如果你想象不出,那么请想一曲德沃夏克的乐曲吧。我相信,音乐会比文字更能表现美,那种让心灵颤动的美。
  当然,也许只是这样,主人不会选择这个观光平台,因为任何一个能站立的地方,都同样地被春天的美景所包围。我们这个硬土平台前,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葡萄木桩,春刚至,葡萄藤还没有爬上这些焦色的木杆,面前这一片焦色的木杆,倒是春色中的另类风景。主人齐米斯基,这位到过七次中国的“国际惊险与侦探小说协会”捷克分会的主席告诉我们:七十年前,伏契克就是被党卫军人带到了这里。我们读过《绞刑架下的报告》,我印象中最早的捷克人有两位,一位是为着理想和自由献身的伏契克,另一位是在奥匈军队中可爱的《好兵帅克》。党卫军对伏契克说,多么美丽的布拉格啊,而你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时过景没变,美丽的布拉格,还记得伏契克吗?他是一个让布拉格增加光彩的人,因为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我早年心目中的布拉格是一个被理想和信仰光彩描绘的城市。
  也许因为美丽,所有的目光都关注着布拉格。我们走入了布拉格城堡,在总统府侧楼有一扇向着伏尔塔瓦河开着的窗子,齐米斯基指着那扇窗说:希特勒当年在那扇窗子露过面。
  布拉格城堡位于伏尔塔瓦河西岸山丘,是与平民街市遥相对望的历代国王的居所。始建于九世纪,形成于十四世纪查理四世在位期间,是拥有王宫、教堂、修道院的整体城堡。现在它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有实用的博物馆、美术馆,它的第二个庭院还是总统府、外交部。外交部没有门卫。总统府有表情庄重的卫兵。卫兵虽然表情庄重,但他对穿梭于门前的游客没有反应,既不检查证件,也拒绝游客与他合影。大概这是最开放的总统府了,阳光总统府变成了旅游的一个景点。也是,既然剧作家哈维尔能当总统,总统府成为游览的景点,又有何妨?当然,总统还在上班,中国大使馆大使的轿车就停在这里,大使中午要在使馆宴请我们一行,大使近日很忙,他将离任回国,此刻也许正在向总统辞行。我们上前与司机打招呼,中午见。
  布拉格城堡是个建筑博物馆,除中世纪的罗马式建筑外,还有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和现代建筑并陈。在布拉格城堡最富盛名的是圣维特大教堂,这座教堂最上端是建于九三零年的圆顶罗马式教堂,后经多次增修和改建,历时六百年,建成了现在主体是哥特式的大教堂。大教堂好像永远没有完工,走进布劳特拉斯大堂,发现内部的装饰主要是文艺复兴风格,几面巨大的窗户,还镶嵌着现代绘画风格的七彩玻璃画。中国人游欧洲,开玩笑说:“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外国的教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庙了。教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比方说,看波兰的教堂我感到阴郁而庄重,看马其顿的教堂我感到神秘而古朴,捷克不一样,似乎更世俗,更明快,更欢乐。我把我的感觉告诉了陪同的翻译、帕拉斯基大学的年轻汉学家高博。他说:“也许这就是捷克,对上帝对自己都更卡夫卡!”我看着高博那张漂亮而充满阳光的脸,我不得不相信,在五月春天的捷克,我看到的一切,都是阳光的幻影。
  被月色忽略的细节
  
  伏尔塔瓦河穿过布拉格,河上横亘着十几座大桥,成为布拉格最美丽的饰物,其中查理大桥则成了布拉格的象征。
  查理大桥作为布拉格的象征,一是它的重要,二是它的美丽,三是它的立体可见的历史。大桥于一三五七年动工,化了六十年的时间建成了长五百二十米宽十米的这座大桥。坚固的哥特式大桥两侧竖立着三十尊圣人巨雕,或取材于《圣经》,或是历史上的圣贤和英雄。这些雕像不是建桥之初就有的,而是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陆续完成的,风格也不都是哥特式,更多具有巴洛克式的特点。艺术、历史、生活就这样成为一道同时跨越时间和伏尔塔瓦河的长长的通道,让全世界的游人在这里留下惊叹和赞美。
  第一次走上这座大桥是夜色降临之后,河上闪烁着两岸灯火的倒影,高大的圣人雕像在夜幕中遮住了自己的表影,它们显得比千塔之都的尖塔们都要高大,也比布拉格所有的山丘都要巍峨,因为看不清,才更加神秘,在游客的闪光灯中,瞬间勾出的圣人表情,让我们感觉他们从历史向我们顾盼。查理大桥是一条步行桥,各种各样的小贩、街头艺术家和乞丐成为大桥的主角与圣人为伴,成为世俗生活的活雕塑。石头的圣像与世俗的雕塑,让我们走一次,一生回味。不把这一切放在眼里的,大概是恋人们,它们相拥于行人中,放肆地在圣像前接吻。走过夜色中的查理大桥,我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恋情故事发生在布拉格!
  第二次走上查理大桥,是在阳光浓郁的上午,所有被夜色略去的细节,都展示在我们面前。依然是出售纪念品的小贩,在一长串小摊上,没有两家是一样的,大部分都是“自制”的工艺品,原料并不精贵,石头、皮革、木材、金质片……妙在独此一家,于是小贩们像艺术家一样自豪地向游人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和还算不上才华的聪明。街头艺术家们面前都放着让游人施舍的钱筒,但游人发自内心的施与,更多的来自对艺术家的赞赏。一个盲姑娘站在桥头歌唱,她不是随着收录机重复歌唱,而是一只手支着一本盲文乐谱,另一只手摸索着谱曲,一边手读,一边歌唱。她的真诚和投入,让每个走过它身边的人都放下一点钱,轻轻地。
  走过大桥进入老城区,店铺大多还没开门,退隐于阳光后,各式各种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建筑让人目不暇接。这个站在墙壁棱角上的矮人,是胡斯起义二十七烈士之一,是按当时真人高度雕塑,可见当时的捷克人身材不高。这是美女喷泉,当年一个富商爱上了这个美女像,于是他把自己的财产留给了塑像。还有这个坐在学生教堂外墙上的小姑娘塑像。远远地望去像是个真的小女孩坐在墙头上。主人对我们说,她不爱上学,所以被放在这里,走近了一看,可爱的小姑娘坐在墙头上,还用课本折着纸飞机。
  细节是美丽的,有了细节,才让我真实的感受到捷克。捷克在世界上以精美和精细的工艺著称,在旧城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就是旧市政厅塔上的古钟。这座建于十五世纪初的巨大的自鸣钟,每到整点时候都会有一番表演。我们是十点整站到大钟前,看到天象仪旁的死神鸣响了钟声,天使像两侧的小窗户打开,基督十二信徒走马灯在窗户中出现,最后大钟上方的公鸡展翅啼叫,整点表演完成。啊,所有的细节都向我们展现着捷克文化的精致和捷克人心灵的美好。在这里可能用一句时兴的话:细节决定一切。
在走马观花的行走中,我们往往忽略的细节恰恰是事物的绝妙之处。我离开大钟,玩味着一系列的精细的机械设计,突然发现一个应强调的细节,死神敲响了大钟!是啊,乐观的中国人也有雄鸡叫来了新太阳的思维,但忽略了每一分每一秒,也是死亡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并不存在,未来和过去,新生和死亡在每一瞬间递交接力捧!仔细想想,当我们感受的“现实生活存在”的时候,它已经被死神变成了“过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的记忆都是“死神”对我们的赠与,当它最后对我们完成了全部索取之前!啊,这就是雄鸡把太阳升起之前,月色中我们忽略了的生命最重要的“细节”!
  回想这一切,我更理解卡夫卡的阴沉和昆德拉感受到的生命之轻……
  古堡珍藏的骄傲
  
   捷克这个多丘陵的国家,让我想起了中国一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中国的秀山美庐,大多被寺庙占据了,叫退隐修炼者们的天堂。而在捷克,所有最美丽的风光,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城堡。城堡是君主和贵族的领地,也是文明与历史的寓所,是财富和荣耀的殿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教堂在城市的中心,守着一个旧广场和一个老市政厅,这是捷克几个城市共同格局给我的印象,因此教堂是市俗事物的一部分。而城堡是在城郊,在看得见市俗生活却远离街巷喧闹的山丘,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捷克的观光,最深刻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城堡群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她的土地上。
  最闻名于世的布拉克城堡,主人头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丽,第二天我们驱车向南,到达波希米亚南部边境名城捷克克鲁姆罗夫城。这也是伏尔塔瓦河上的一颗宝石般美丽的城市,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几个城市之一,它的美丽源于山丘上的捷克克鲁姆罗夫城堡。
  城堡的主人,博物馆长斯拉夫哥先生在城堡的一间办公室与我们一行见面,他手上捏着一把巨大的钥匙,它们能打开一扇扇的厚厚的铁皮包裹着的门。我大概会因为这只握着大钥匙的手而记住他这张自豪的脸。是啊,守着一座建于十三世纪规模仅次于布拉格城堡同时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堡,多么巨大的财富啊!馆长说:“请告诉中国朋友们,我们有一座像中国的长城和兵马俑一样伟大的城堡!”馆长用手上的大钥匙,在城堡里开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把我们带进一个神奇的剧场。这个剧场不对一般的游客开放,精美的舞台,布满了各式各样复杂的升降开关设备。虽然这些作为道具布景的设备全部是由人力操作,但是其机械结构十分精细复杂,表现了精于机械制造的捷克人有着悠久的工艺传统。这个剧场在一般的游览书上没有介绍,正是这个剧场让馆长有了“与长城和兵马俑”一样的感觉。馆长是个健谈的人,他一开口就说北京春天的沙尘暴。在通往剧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年代的古堡主人在不同的生活区间里不同的历史风貌。我很惊奇的是,这些年代久远的陈列品,几乎还原了当年的豪华生活自学成才状况,大量的珠宝,珍贵的瓷器,特别的古代中国瓷器满满地陈列在“中国厅”里,让我们感到久远历史和今天咫尺距离。
  在这个城堡里,墙上画满了各式的家族徽记,最多的是五瓣花瓣的玫瑰花,这是曾在城堡做主人的卢森堡家族的家徽,玫瑰花也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在族徽中,有一个东方人的图案,一只鸟在啄一个人的眼睛,而这个被啄的是东方人,后脑勺还有一支长辫子。这让我心里犯嘀咕,便问翻译高博先生,先生告诉我,那是土耳其人,捷克人曾与土耳其人作战。于是胜利的家族便在自己的族徽里画上了他们的敌人,并让一支鸟永远啄着敌人的眼睛。也许这就是不同民族的心理差别,按这种思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中国人用不着和小泉争论什么靖国神社,你参拜你的神社,我在我的国徽上画上一把大刀正向鬼子的头上砍去。也许这样,事情干脆得多!
  离开城堡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返回布拉格的途中,汽车绕了一段路,去看赫波尔卡城堡。这是一座近代“英国式”的城堡,整座城堡都是雪白的,远看像童话中的宫殿,近看像穿着白色西装的英国绅士。都很绅士化,花园也修剪得十分精细,走进城堡,好像走进了一个电影拍摄现场,正在发生着一个关于神秘家族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应该是捷克版,因为我发现城堡大门门把的铜饰物也是一只鸟正啄着土耳其人的额头。我奇怪这样同样的形象竟在不同家族的徽记中出现,也许这用得上中国的一句成语“同仇敌忾”?
  握着大钥匙的手,啄着眼睛的鸟,在我看到的古城堡珍藏的骄傲中,这两个细节最令人难忘……
  打开神秘之门
  
  捷克的土地上星罗棋布各式古堡。古堡是生活和防御两个功能兼备的建筑。现存的古堡多是十三、四世纪后陆续建成的,查理四世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开创的辉煌,让各种王室、贵族的古堡建立起来,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但又担心外敌的侵入,因此,这些古堡一开始就是以巨石为主要材料修筑的高墙厚壁。建筑的材料决定了它代表的文明的存续时间,这样的古堡建筑除非你是刻意地用炸药去对付它,它会在时间河流里像磐石一样站立。我们有些人,总是爱发这样的议论,说中国新建的城市都对旧建筑保护不够,好像全体中国人都不知道爱惜历史。但这些人忘了,我们祖先不习惯住巨石古堡,四川的川西平原的历史建筑主要是茅屋,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竹墙糊泥,稻草屋顶”仍是川西平原最美的风景,保留着“杜甫故居”的风貌。现在偌大的一个“草堂公园”没有一间是唐代的旧建筑。好像近日发现了一口井沿,发现了一座塔基,是当年的物件,因为它们是埋进土层的石头。北京的四合院,除了王爷的府第,其它的建筑材料很差,有的甚至几乎全是泥坯和柴草糊成的。对这样的建筑都要“保护”实在是太难了。要让老百姓继续在这样的传统中坚持,也很难得到多数的支持。材料决定建筑文明的寿命,同是秦始皇的杰作,长城留下了,阿房宫消失了,兵马俑留下了,不都与文明的材料有关么?在捷克我再次感受到这个道理。当然,一个民族的性格基调也很重要。一个苏州人对我说,苏州人很文弱,大敌当前,为了生存,只有选择“屈辱降服”,正因为这样,苏州没有出领袖和英雄,但苏州那些经不起战火的园林却保留下来了,苏州人用屈辱为国家民族换取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辉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承认这个道理,但处在强悍的日尔曼与沙俄帝国之间,不选择极端的“玉碎”,而在屈辱中保持内心的尊严,是弱小而高傲的捷克人从历史和地理的夹缝中形成的民族性格,那就是写《变形记》的卡夫卡再加上写《好兵帅克》的哈谢克。这种态度,使一次又一次占领捷克的外来统治者,留下了这些“堡垒形态的文明历史”古堡。
  当我们正在捷克的古城堡中大开眼界时,全球正在热映《达芬奇密码》。中世纪的神秘气氛笼罩着传媒,我们也看到了古堡大门后另一个神秘的世界。因为我们此行是作为捷克文化部出资由捷克作家协会邀请的客人。因此,一些不向一般游客开放的古堡向我们打开了它的神秘之门。在波希米亚的卡罗维发利州访问后,我们来到了贝彻夫古堡。这是一座小镇上的古堡,宁静的小城,古堡的大门紧闭,看来平时的游客不多。看门的,打开前院的大门,我们进入这座古堡。这座古堡因藏有“圣骨灵柩”而著名。大概常常紧闭大门,坚实的石壁还留着寒意,走进古堡,感到寒气逼人。贝彻夫古堡建于一三一四年,十七世纪火焚,后重建。在十六世纪法国动乱年代,一只镶着宝石的金棺,从法国搬到了古堡附近的教堂。金棺中有圣人灵骨,据现在考证是四个人的遗骨,有一个还是女人,还有一个小孩的牙齿。后来,圣骨灵柩被古堡主人购得,从一八八八年起存放在古堡的小教堂里。一九四五年藏起来了。一个美国人在八十年代提出用五百万美元欲买这个圣骨灵柩。引起政府注意,发掘出在地板下的灵柩。其后,历时十年,耗资二千万克朗,完成了对这只金棺的修复。我们进入存放这只神秘金棺的展室,整个展室都浸入黑暗中,只有摆放金棺的展台,用射灯柔美的光展现了金棺精美绝仑的饰物。黄金、宝石、精美的雕刻,使我们惊叹不已!
在布拉格近郊的卡尔什特因城堡,我们也看到了另一个黄金和宝石的殿堂。城堡是查理四世的夏宫,修于一三四八至一三六五年。最著名的是城堡里的圣十字架教堂。每年七月至九月才接待观众,每天一小时只接待十二名观光者。我们去的时候正在做维护,没有开放。讲解者带我们走进神秘的高塔。高塔的石墙壁有四到七米厚,从来没有被入侵者攻占过。高塔通往小教堂的通道墙壁上画满了各传说的故事,而不是宗教的故事。圣十字教堂从一九八一年历时二十年完成了修复,小教堂的穹顶上布满了宝石,墙体是黄金中镶嵌着宝石的十字架。四周挂有一百二十九幅圣人像,原有一百三十幅,被盗了一幅。展柜陈列着王冠,这个王冠上镶有九十六颗宝石。这个是复制品,原件在布拉格的圣维特大教堂的神秘房间中保存,那个房间有七把大锁分别由总统议长等七位重要人物掌管钥匙。每十年对公众开放一次,开门时,由七个人同时站在门前,才能打开房门的大锁!
  在石头的城堡里,有神秘的门,打开了,就是黄金的世界……这是童话,也是捷克!
   烟囱上的鸟巢
  
  从布拉格出来,在前往波西米亚的捷克克鲁姆罗夫的途中,我们在一个乡村小镇午餐,发现在村镇一间房子屋顶的烟囱上,有一只鸟巢。鸟巢架到烟囱上,这真是有趣的事情。后来我发现,不止一架烟囱上有鸟巢。我没有问主人,我不想一下子让谜底打消了我的兴致。鸟巢就直对立脚点烟囱筒口,在它上方一两尺的地方。是取暖?还是因为通风?这真是奇怪的生活方式,把自己架在火上,中国人就会悲壮地说“凤凰涅”,而捷克的鸟儿,却自在地“坐在火山口”上生儿育女。
  爱屋及乌,也许多年生活在列强的身旁,随遇而安和保持乐观,是这个民族血液中的基因,这与不屈不挠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互相映照,使我总是对捷克人产生敬意和亲切感。在广场上有宗教改革家胡斯的雕像,走在石子铺成的道路上,会想到这些石子曾被苏军坦克压出了“布拉格之春”。然而在生活中,捷克人更显得亲切,风趣。在饭馆吃饭,我们按主人的习惯,有时就AA制,饭后也是各人结账。细心的刘宪平发现餐馆的姑娘结账时,小费不到十个克朗,她只点点头,超过十个克朗,就会说一声谢谢。于是,好面子的朱小平,每次都要争取这个“谢谢”。
  在各地观光时,主人都安排导游为我们讲解和引路。导游姑娘大多长得漂亮,不仅导游,就是四处看到的姑娘,都十分美丽动人。有时是卖工艺品的,有时是咖啡店的,当了多年影视制片人的朱小平,常啧啧感叹道:“太浪费资源了,上镜一定好啊!”当然也有不太漂亮的,在卡尔什特因城堡,导游是一位个子很矮的女士,站在我们面前像个小学生,但是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令人感动。在卡罗维发利温泉城,导游小姐拄着一双拐杖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感到奇怪。原来一天前刚摔伤了腿,来不及安排另外的人,于是她就拄着双拐,给我们介绍市容。参观市容不是坐车,是边走边讲。她在一处景点讲完之后,拄着双拐飞快地赶到下一个景点,站在那里等我们,一点也不耽搁大家的时间。
  因为是捷克文化部的客人,我们也和当地的一些官员见面。和卡罗维发利州长见面时,他向我提问:“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说话都一样吗?怎么交流?” 这个管理着三十万居民的州长,让我从秦统一中国文字说到现在的电视“村村通工程”。比尔森市长十分年轻,他的市政大楼却是十五世纪的建筑。我们的代表团团长对他说:“比尔森的啤酒很有名!”这位市长“谦虚地”笑道:“我们比尔森第一有名的是斯可达汽车,第二是风景,第三是市政府的效率,第四才是啤酒。”在这座漂亮的老楼里,正在举办儿童画展,我心里犯嘀咕,市政府办儿童画展这对不上号啊?这个问号在奥洛莫茨市得到了解答。这个城市在捷克东部摩托车拉维尔地区,全城十万人口,帕拉斯基大学的学生有一万八千人,医院有三千医护人员,市政管理服务人员八百人。是个典型的文化中心。我们到这个城市为了到帕拉斯基大学交流访问。市长热情的接见我们,赶到市政府,也是一幢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楼房,市长正在和举办儿童画展的孩子们联欢。我站在一旁,看这位年纪不小的市长和孩子们一起歌舞,我想起了下个月捷克各地将举行选举,这是不是市长选举活动的一个内容呢?真有意思,市政大楼都历史悠久,举办的都是儿童画展,古老与幼稚,过去与未来,政治家与儿童画,多诗意!
  在捷克,我们走进了卡夫卡书店,在哥德住过饭店前留影,在塔波尔的小酒馆与南部的作家会面,在伏尔塔瓦河上与捷克作家乘艇夜游美景,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国家歌剧院观看德沃夏克的著名歌剧《水仙女》,金碧辉煌的剧场,华服霓裳绅士丽人,弦歌魅曲奇彩幻影,让我们感受到捷克民族的骄傲和高贵。
  走出剧场时,我发现就在几十米外的另一座建筑物,全副武装的士兵,荷枪实弹,进入的大楼的道路,有一道道的路障和隔离桩,这里是“欧洲电台”。据说它是国际恐怖分子的重要袭击目标之一。这个景象与城堡神话捷克、不设防的总统府、办画展的市政大楼那么格格不入,像吹入眼睛里的一粒砂。不知为什么?此刻我又想起了烟囱上的鸟巢,它又多了一层象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