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琅琊山:醉翁名滁州

 文山书院 2015-06-07

琅琊山:醉翁名滁州

作者:雒三桂 李陈续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7日 10版)
深秀湖
醉翁亭前
收板栗
山的色彩
游学课堂
庙会挑竹筛
古道印痕
林中余晖伴游人
打麻糖
采滁菊 摄影:王家国 高 腾

    ——滁州民谣

 

    割韭菜,割苋菜,

 

    三把镰刀翻过来;

 

    卖梳子,卖篦子,

 

    卖给村头小四子。

 

    小蚂蚱,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摊油饼,蘸白糖,

 

    媳妇媳妇你先尝。

 

    采访手记:名士风流人才出

 

    在今天的中国,乃至所有有华人居住的地方,要问哪一篇古代散文最著名?肯定少不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篇文章影响了一方水土上千年,除了欧阳修的徒弟苏东坡的那篇《前赤壁赋》,恐怕没有哪篇文章能够与这篇《醉翁亭记》相媲美的了。

 

    我们乘高铁来到滁州的时候,正是细雨蒙蒙、百花盛开的季节。滁州城面积不大,却十分安静幽邃,空气清新,被评为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第二天,市里的滁州文化通,曾经长期担任琅琊山风景管理处主任的刘南川先生来给我们做向导,带着我们进琅琊山,观赏至今依然流淌的让泉,看“有亭翼然”的醉翁亭。登上醉翁亭,我们在亭中小憩,想象着当年欧阳修与一众文士登山游乐的场景,脑海里回荡着《醉翁亭记》的名句,那感觉真令人陶醉。向山中远眺,远远地可以望见丰乐亭。再往里走是琅琊寺。这座寺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的建筑是相传修建于东晋的无梁殿。由于琅琊山巨大的声望,滁州又处于南北交通要道之上,历代文人墨客不断来此游览,并留下许多诗文刻石,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琅琊山并不高大,却植被茂密,林木葱茏,十分幽静,山中到处是散步锻炼的人们。由于紧挨着市区,为了方便群众,滁州市政府把琅琊山建成了开放的城市公园,市民可以随时免费进山锻炼游玩。

 

    第二天早上,我们驱车前往数十公里外的清流关。数千年来,由于处在南北交通要冲,清流关一直是一座有军队把守的重要关隘。五代后周时期,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奉周世宗柴荣之命率军进攻滁州,在清流关与南唐军激战,生擒南唐大将皇甫晖,随即占领滁州,清流关由此载入史册。但战争是短暂的,和平时期繁忙的商业往来给清流关留下了更深的印迹。走在清流关的古道之上,可以看见山道上深刻得令人有些心惊的车辙痕迹,这深深下陷的车辙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见证了多少商旅的往来与人世的悲欢离合。直到民国时期津浦铁路修成之后,这条古道才逐渐废弃,留下满山的空寂与满目的苍荒。

 

    离开清流关,我们来到全椒县的太平桥。这座横跨一条小河,取名“太平”的桥梁,每到春节的时候,肯定是全中国人流最大的桥梁。正月初一,成千上万的全椒人聚集在这里,怀着虔诚之心走过太平桥,祈求一年的太平安详。祈福当然是重要的,感受人流的熙熙攘攘与节日的祥和幸福也许更为重要,跨太平桥因此成为全椒最靓丽的一道民俗风景。

 

    在安徽长江以北的各县市中,滁州与附近的桐城一样,百姓们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因此历代人才辈出。全椒县最著名的历史人物是写下《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吴家曾经是全椒有名的文化世家,而吴敬梓则不乐仕途,洞见科举制度的衰朽与荒唐,并将这些荒唐刻画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融入《儒林外史》,使读者啼笑皆非又震撼莫名。吴敬梓纪念馆就坐落在吴家老宅的对面,纪念馆中收集了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各种出版资料,供游人观赏瞻仰。

 

    除了风物之美,感受最深的还是滁州人对家乡的热爱与骄傲。陪同我们参观的刘南川是一位滁州通,研究滁州地方文化数十年。他满头白发,面色红润,语速快而铿锵,自称滁州历史文化没有他不知道的,连山中的植物也几乎没有他不认识的。在清流关古道上,我们还真见识了这位老兄知识的渊博,他能随时准确说出山中各种植物的学名、药用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在滁州的几天匆匆而过,而令人神往的古迹与风景却有许多没来得及寻访。我们还会再来!(雒三桂 李陈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