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景观/建筑设计的前期思考设计概念/理念?

 pgl147258 2015-06-07

【硕楠的回答(178票)】:

景观的来答下。

@萧潇 对概念的总结非常到位,相信大家看了联想下自己接触过的实例都会有这种体会,已点赞。

概念/理念这个问题我原来想了好久也没想通,到底啥算概念,啥算理念,啥算主题,先提还是后提,到底到什么程度。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大一抄汇彼得沃克的Burnett Park时,我完全搞不懂他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我登陆了PWP的网站,他自己在项目介绍里是这么说的:项目有两层几何网格,草坪和抬起的花岗岩,目的是原址改造George Kessler 在1919年最初的设计,以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于是我觉得“概念”大概是一个很酷炫的东西,它指导了形式。

图:Burnett Park, PWP。来源:图:Burnett Park, PWP。来源:Burnett Park

但经历了不同的角度,我觉得现在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加深了。构思概念是一个阅读社会的过程,随你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变。但不管如何设立概念,一定要一遍遍问自己,如果我这么做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该怎么应对已强化概念。周而复始并逐渐图像化。概念是一个过程。

现在我理解Burnett项目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原址改造中用一层平面保留了原来的历史感,另一层平面通过抬高的构筑物赋予了现代感。并且两层的关系互动良好,创造了丰富的体验。

图:Burnett Park, PWP。注意两层网格的关系,以及抬高的花岗岩。来源:图:Burnett Park, PWP。注意两层网格的关系,以及抬高的花岗岩。来源:Burnett Park

我举几个切身经历的栗子来讲述这个理解过程。

栗子一:本科时班上有个同学接了个私活,是个公园的入口部分。包括前广场,停车场,大门,还有入园后紧挨着的一部分用地,合计约100米乘100米,不算大,报价也很低。底图拿到后发现限制比较多,按面积要求把各个功能区布完就很困难了。这个同学熬了几天设计好交差以后,被返图要求修改,复曰:“设计还行,但没有概念。”同学回来骂了一声妈的,就开始想概念。也亏得他古典文学底子厚,一晚上把红楼梦里某一章里植物相关的内容借出来,给一些点取了名字,还按植物的内容多画了几张节点。后来这个项目拿过去顺利中了标,复曰:“概念好。”

栗子二:硕士时做过两个跨国的workshop,其中有一个和瑞典做的旧城改造项目。我和同组的瑞典姐调研地非常细,整理了很多设计场地的问题和愿景。做方案时一点一点地对应着生成策略,落到空间上,最后几乎是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方案。最后我问了一句:“我们的设计概念是什么?" 她一愣,说我们需要吗,我们已经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这些就是独特的。我坚持把我们设计的信息点一处处拿来分析,看看哪些策略支配着别的策略,硬是分个层级出来,说服她把我们设计的旧城区内部电车交通作为概念。最后我们多补了几张图来强化那个最高级的策略。结果不错。

栗子三:才到德国时,第二导师让我帮忙整理硕士生某中期设计的图纸和名册。我看了一圈下来,他们的概念(Konzept)有的是保住路中间一棵老树,有的是搞了个巨大的儿童活动场帮助社区的移民融入。但无疑都非常细致地解释了如何贯彻的问题,比如保那棵树造成的交通阻塞问题怎么处理,人车怎么分流,机动车往哪开,树保下来了以后做啥,怎么保证他们能更好的享受因保留树带来的好处。细致到树要不要加护栏,是不是可拆卸的,特殊时期(圣诞节)怎么利用这些可拆卸的护栏。看得出他们是先有概念再有设计的,所有信息都能拴到概念劈下来的这一斧子上——落地很深。

我逐渐觉得概念是一个动态的问题,随具体所处的文化环境而变。直到前不久我和导师讨论一篇论文的写作计划时,我确认了这一点。当时讨论的不是方案设计,是研究。导师向我解释什么是好的研究,用了一个比喻,假设有一片黑暗挡住了你想要看到的东西,我们每做一次研究,就相当于找准一个点发射出细细的一丝激光去照射,总有一些点的位置比别的位置更能帮助认清背后的真相,同时也必须保证我们发射的激光能击中我们设立的点。其实这句话用在设计方案也是成立的,好的概念绝不是面面俱到(因为不可能),而是让人确信你设立的这个点能比别的点带来更大的价值和愿景,而概念的贯彻,就是这一束激光,能从你手上切实地发出以击中预设的点。这是两个过程。

所以就不难理解,一些著名的研究者为什么经常发表些蛋疼问题的研究。因为立靶可以是兴趣,打靶则一定是能力。

个人认为,学生阶段,要有立靶的意识,但最重要的是锻炼打靶的能力,也就是贯彻概念。比如现在你困惑自己提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亮眼概念,没有问题,一遍一遍问自己如何我这么做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怎么应对。

比如:做一个建筑方案,你提出了简易的概念,想把植物的形态用在建筑(景观)上

我上面栗子一提到那个同学,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点风雅又需要营造卖点的私活项目,他的概念是搞文艺用植物相关的诗词,实施的办法是取名字和多画几张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节点。

同样的植物概念拿给伊东丰雄,作品为Tod’s Omotesando建筑。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业主意大利Tod's公司需要设计一个足以传递高品质和辨识度的展销场所。他的概念是把树枝的形态投射到外墙,实施办法是用表皮的肌理和材料营造立面,配合光线和。概念实施阶段,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系列的发问,哪些因素会影响最后效果?表皮材料选什么,用什么颜色,厚度多少,要不要强化或弱化水平的层的概念,怎么安排水平线和斜线的关系,怎么和光线搭配,疏密怎么安排,稀疏的部分做入口,密的部分呢。既然是树那么有向上引导视线的功能,那么顶部怎样作为视觉结束呢。最终,作品的高完成度回答了我的疑问。如下图。

图:Tod’s Omotesando生成概念。来源:图:Tod’s Omotesando生成概念。来源:http://www.toyo-ito.co.jp/

图:Tod’s Omotesando, Toyo Ito & Associates。来源:图:Tod’s Omotesando, Toyo Ito & Associates。来源:http://www.toyo-ito.co.jp/

同样的植物概念拿到保罗安德鲁,作品为成都新行政中心。他的业主是成都市政府,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历史文化悠久,物产丰富,经济发展动力强劲的天府之国。他的概念是把自然观融入上述的某种综合的气质。('Thanks to it, we combine in a modern project the spirit of a very ancient and deep tradition, the tradition of the buildings in gardens, and the current concer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pect'- Paul Andreu)概念实施阶段,会有更复杂的一系列问题。这里只谈一点技术问题,安德鲁自己解释了花瓣的几个体块是供几个不同的部门使用,以协调建筑和权力问题(这几乎是行政建筑的最核心问题),用斜面来引导向心结构造成的视线问题,而随之而来的朝向和光照问题则通过网格结构解决。安德鲁不愧是相当熟悉中国规则的外国建筑师,从国家大剧院,到济南,太原,郑州,成都等一系列的项目,安德鲁的连续中标就已经表明他和中国权力机构打交道的丰富经验。

图: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City of Chengdu草图。来源:图: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City of Chengdu草图。来源:Centre administratif de Chengdu

图: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City of Chengdu,Paul Andreu Architecte France &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来源:图: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City of Chengdu,Paul Andreu Architecte France &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来源:Centre administratif de Chengdu

图: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City of Chengdu,复杂的外表皮网格结构。来源:图: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City of Chengdu,复杂的外表皮网格结构。来源:Centre administratif de Chengdu

所以我觉得概念是一个动态的问题,随具体所处的文化环境而变,也依你对环境的理解而变。但概念最好回答清楚,你提供了哪些我关注的价值,甚至是你帮我发掘出了哪些我没有发现的价值。它可能是一个关键矛盾,要么大家都知道它但是是你的办法完善地解决了,要么是大家没意识到是你把它找出来解决了。好的概念有可能是灵感,有可能是积淀,有可能是投资方(或评图人)的兴趣点,但只要是自己提了的概念,不论如何,跪着也应该坚决走完。否则概念再漂亮,也只是空中楼阁,嘴上说说而已,撑不起来的。

=====================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咯:)

【井鲤的回答(49票)】:

很早以前曾经答过一个类似的题,觉得,似乎说得差不多了。收到邀请,回看了一下当初的答案,似乎还可以有些微的补充,希望题主可以先看了文末的答案再返回看补充。(贴在文末)

以我自身的体会来看,一个概念能不能感动我,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这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出概念之前的,对基地的境况和问题的分析深度。

一个没有“厚度”的概念,很难真正打动听众。

多厚呢?

前些天 @铭蔚在群里分享了一个链接:

【一席】陆小璇「炸弹 树木 黄金」

如果真的用一句话概括,很简单,做一个战后景观。

当你看到那张在基地上航拍的,大地上满是弹坑的照片,是不是仿佛心底已经有了与之相匹配的形式,然后就可以着手画草图了。

但这不是建筑竞赛,事实上,我也很反对用做竞赛的方法去做一个课程设计。如果只做到这一步,或许我在看到概念的时候,脑海里会浮现一句:“噢,interesting."

thats all.

你看她做的,很多。可是似乎,无论是弹壳做的小船,还是探雷器叮叮叮的声响,都无法指向最后的设计……但是这些东西,这些厚度,都会默默地和你最后的方案黏在一起,有时候,你甚至无从去梳理出一条清晰的逻辑——原本也就没有似BIG分析图般的逻辑。

毛毛看完,说,震撼,在看到安检的地方大哭的那段真是…自己都想哭了。

它是有力量的。

最好的状态,你的概念和方案,是没有断层的,仿佛你走在田野上,累了,倒在麦堆里,伏倒的小麦也就成了一张床。

如果你做位于老城区的建筑,你最应该的,是去那儿生活一段时间。老人清晨早起,慢慢走过五分钟路程的小巷,和碰见的老人打个招呼,同行。再晚一些,门被推开,有人舀一瓢水,面对巷子刷牙。母亲叫孩子起床叫的厌烦了,声音穿过内向的庭院传出来……

巷道渐渐有人穿行,在某个缺口停下,招呼、谈笑。视线被横向延绵过去的房屋限定在了竖直方向,听觉变得敏锐起来,有竹板或是铁片敲打声由远及近,循着心里的预期出现在拐角,儿童则早已跑到巷口等待……

感动的概念,在这些东西背后。

曾经也听过东海的姚树全学长简简汇报他的毕设,已经不记得他设计了什么,只记得当时,不断变化的海水和海岸线,以及每年随海水沉积下来的砂砾,也沉积在我脑海中。

-----------------------------------------------------------------------------------------------------------------

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 - 井鲤的回答

曾经有段时间很嫌弃概念。觉得,既然一个基地在那里,你做一个锚固在基地里的东西,从头到尾很自在,让建筑和你的基地很和谐,即使不要概念,这样做过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建筑。

后来,回过头来看这段话,发现这其实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是我对概念这个词有偏见。

事实上,你做一个设计,不可能没有概念。

概念不一定是一开始就来的,它可以产生在你对建筑类型考虑的时候、你对基地分析的时候、你对总平进行布置的时候、你对空间推敲的时候、你在使用材料的时候……期间会有许许多多的概念和想法,一些要舍弃,一些很难做。这都可以,每个人可能擅长的方面不一样,有些人就是对空间没什么想法,但反而对于建构等方面很有感觉。在我看来,可能,你的概念,就等于你做设计过程中那些许许多多的想法,独特的能抓人眼球,但不独特的,你做下来了,也同样是一个好设计。

那么我嫌弃的是什么,其实只是那些很扯的概念,那些从天外来,没有扎根于基地或是建筑的概念。最扯的,莫过于各种如天圆地方,梅花形状……

概念不应该是独特和不独特这样子区分,这样子我们没办法谈。

因为一个好的概念,同样有独特和不独特之别。

有些概念,你真的从心底就觉得:

对,这个建筑就是应该这样子扎根在基地;

嗯,他这样做很赞;

嗯,他对这种类型建筑的思考,似乎的确很有道理;

嗯,这样做出来的空间,真的很感人。

……

在这之上,如果还能抓人眼球,那么你的概念真的很好。

随手举个例子:“我想让外部美好的景色延伸进建筑内部,消解掉建筑和环境的边界,人自然而然就从室内走到了室外,从室外进入室内。”

这也算一个概念,抓人眼球么?不抓,只是你会觉得很认同。但如果你将这个概念做的很精彩,那你的建筑也是一个能享受掌声的建筑。

你以一个好的独特的概念做下来的建筑,或是以一个好的但是平淡的概念做下来的建筑,它们都可以是一个好的建筑。

只不过对于那个根据独特的概念做下来的建筑,我们会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赞美,因为它值得。

----------------------------------------------------------------------------------------

回到琐碎的日常,其实即使是这样,就已经是很美好的了:

rossiegent的相册

【萧潇的回答(47票)】:

谢邀。

由于北林老师风格迥异,个人感觉似乎每个老师谈的概念都不是一个玩意儿,截止至目前我遇到的有如下几种:

1概念什么的都是用来骗傻逼甲方的

例子:五彩的哈达 如意 龙形水系

应对方法:平面图形式上有所体现即可,能让人大致看出你要画的形类似某具象物体即可。

2概念是由某具象物体抽象出来的形态特征

例子:故乡的色彩花园 摔碎的手机屏幕 叶脉

应对方法:用平面构成的手法把具象物体抽象再抽象,最终提炼出该物体的色彩及线条,并运用到平面表达上去。

3概念是一种情怀

例子:历史变迁 城市文脉

应对方法:用谷歌地图查历史图像记录,顺着周边的河道道路车站等等找设计场地与其他重要区域的联系,然后把这些东西用一些空间处理手法表达出来。

4概念是某个fashion的理念

例子:海绵城市 LID 景观都市主义

应对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明确这些东西的定义以及适用条件技术措施等等,看看在设计场地中是否可实施(在屋顶做雨水花园也是醉了)。然后,将你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用完整的清晰的分析图表达出来,并附上让人看不明白但是觉得很厉害的平面图。

建议先打好基础(多看好的概念,拓宽视野),再谈主义。

除了1中的实际项目,其他的例子都是学生作业,且大部分是不太好的概念,而后面的应对方法也是以顺应老师要求和喜好应付作业为出发点的比较简单可行的回扣概念主题的方式。有自己的设计追求和想法且不在意学分积的,可无视这些,另辟蹊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个人观点,不同于老师们的。不要把上面四条的某一条扣我头上非说是我的观点,然后开始反驳“我”。

理念是人生观,设计是方法论(此理念非彼理念)。

设计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理念可以体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并表现为发现问题的独特视角,分析问题的独特思维,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

设计师可以选择以上三个方面的某一方面作切入点提出自己的概念,并用图纸等形式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反驳他人命题时,可引用他人命题,但不能自行改造该命题后进行驳斥。

把命题的范围扩大和缩小至绝对化后再驳倒,是没有意义的。

我欢迎大家进行讨论,但非常不赞同用这种方式进行反驳。

【周黎明的回答(9票)】:

谁能够预测未来呢?

没有人。

猜中了也是蒙的。

所以,其实真相就是:

这些概念你都曾经认真做过,那么再有类似的情况,你就知道那个概念能发展下去了。

【Kane的回答(5票)】:

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写一个答案,不赞同@潇潇所表达的所谓“本科生谈概念是牵强附会”,反而我是觉得在本科阶段最好要多思考概念,等到面向市场和甲方,在诸多条件的束缚下,概念才真容易变成牵强附会,见过太多建筑师在网上随便百度几个图片就跟甲方扯概念构思的例子。

扯淡的概念有很多,但好的概念人一眼就能记住。

举个小例子。前几天一个师弟做竞赛,是一个关于沉降区保护的博物馆方案,基地沉降很严重,他在基地中央很醒目的位置插了一堆两人高的钢柱,好几十根,很是扎眼,我不明觉厉,说这是啥意思?他说这些钢柱看上去一样,但规格都不同,10年后,这些柱子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沉降,有的甚至倾斜倒塌,那时,人们对比10年前落成时,这些柱子整整齐齐排列的照片,就会清楚地感受到沉降的可怕,这些柱子,像坟场中一个个墓碑一样,将成为此地最后的纪念物。

像这样的小点子,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但是转化为设计是另一回事。这个师弟的设计让我一下子被抓住了,因为它是有意义的。无意义的概念很多,比如什么概念是龙,就做个平面是龙形的河道;比如什么概念是斗栱,就做个红色的像斗栱的建筑;比如什么概念是山水画,就把建筑外形做的像群山;比如什么概念是古钱币,就做个圆形的楼,中间掏个方洞。。。真是不要太奇葩。

概念是设计的起点,请争取赢在起跑线上!

【缪祁的回答(7票)】:

谢邀~建筑的不说了,不是行内没有发言权,就景观而言说说浅见,各位路过的大神轻点喷~

可能很多人都认同好的设计是有好的概念的,但是我觉得好是不够的,“好概念”已经是伟大的设计作品。

这里举例pwp的911纪念园--反省缺失,我不知道乃们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什么感受,而我的内心就像这张图一样是巨大的两个黑洞,触动非常。并且我明白这是超越“我也是从业者”这种范围的感受,那一刻我绝对不会去思考排水的设计或者石材的种类。

但是面临的事实是,大部分的设计概念都是生搬硬套,不符合场所精神,是项目目的导向,其中包括商业宣传卖点或者市政精神文明建设(你懂得~)。理念概念是触发你去做这件事的原因,这是一个高度的总结,需要庞大知识体系和感知能力,并且烂熟各种设计手法,甚至创造新的设计手法让他们服务于你的概念。我一直觉得这是大师区别与一般人的主要所在,异常困难。设计语言的伟大就在于:用精准娴熟的语汇,让专业超越专业层面,抵达情感和精神面~但这有一个前提或者说注脚:就是解决了场地的所有问题(最重要的人车流线),提供了合适并且实用的活动场所,考虑了合适尺度的植物环境等景观基本问题!!剥离开这些最基本的设计问题,去讨论概念和精神层面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抱着做设计的真诚的话,我的建议是不要在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定位往大师上摆,觉得提出一个立意屌的不得了,大功告成。大师无招胜有招完全是因为他们招太多了,咱别只见水不识源,对自己是很不好的。扎实做好项目场地考察,从大到小的对项目的环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该有的设计步骤一步步走下来。大多数情况下合理综合美观的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方案比对优化,方案唯一性越明显越好,这个过程对大多数人已经够个十几年,剩下那些,,,叫:拼天分~

【TianXArcher的回答(9票)】:

第一次有人邀请我 ^^ ,以后要做更好的回复才行。

该题,说真的,我就算毕业了,也没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说“概念”。

我一直觉得做设计有点像写文章,或者抒情文、或者社论。

前者基于对于美的感触。朱自清的文笔不是混弄所描写的大自然吧。“概念”也不见得只用来做做形式,糊弄甲方。对于它的理解部分取决于设计师的态度。能打动你自己的设计,一样能打动别人。

后者类比于“社论”,是我的惯用阐释。所谓社会评论,就是发现问题、曝光问题、解决问题、追踪反馈。比如我做一个校园规划:调查得数据大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很固定,大多时间宅在寝室。我们就想改变这种状况,怎么办呢,去发问卷,问问那些学生对于校园户外生活方式良好的新愿景。再根据结果,找问题模型,想构建思路。我们就想到能不能把城市绿道的概念缩小于校园尺度,用绿道贯穿校园户外节点,以行为顺承关系将它们串联,填补过渡地带,再根据学生课外的实际需要,引入对应的功能模式,构建户外空间。

这也是一种“概念”。

很显然,对于理科生来说,第二种思维更清晰,更容易推进下去。很多时候我们用第一种思维去进行设计,常常推进无力,无话可说。我觉得是因为它并没有真正打动自己,个人缺乏社会阅历,体验不足,没有能跟美的事物发生共鸣。

设计师、作家、艺术家,演小品、说相声的,我觉得,其实没差。

再者是”推进“。做方案会发现很多问题,有很多思路,但不是每一缕都能生长下去。设计过程也是权衡的过程,最终构建了比较好的问题模型,怎么把它用设计语汇表达出来,这又是一个问题。我常常会卡在这个地方,交设计成果恨不得直接交份策划案算了。庆幸的是,景观较于城规、建筑,它的设计语汇最为广泛、构建条件也最为宽松。

还是相比于写文章,美好的事物打动我了,提纲也列好了,怎么成文?这时候就需要很多辞藻的积累、一些规范的表达方式、完整的行文框架。要想更好的表达设计,对应的,就是多积累案例、遵循设计规范、掌握设计方法。这是贯穿职业生涯的过程。

总盯着图纸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设计师是一份职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做个有心人。懂得生活,懂得设计。 ^^

【叔己的回答(4票)】:

景观大二在读。杭州人在台湾。

萧潇说的非常到位。那一句话真的很重要,多做一些基础,少谈些主义。(不是说主义沒有意义,只是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做)

其实一个贯穿的概念无非就是给你的那些设计手法和样式提供一个(看上去)合理的解释。比如说,你的概念是海洋,然后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做各种曲线造型还有各种水景。

但是本科阶段,尤其是大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比较重要的。你要发现基地的问题,要去解决那个最主要的问题。如果一个设计只是好看或者(看上去)很酷,那不需要景观设计师,任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甚至平面设计师都能做到。

以我班上的例子来说,有一个同学他每次设计都会让人觉得很酷(模型很漂亮 特别有造型感 非常现代),而且每次给出的概念都很让人惊艳,可是他的设计课分数并没有很高。打分有老师的个人因素,但是也可以反映出他的设计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本质的内容。

虽然我每次设计都会有一个设计概念(当然有几次也被老师批评说概念不够有说服力,有时甚至比不过那些沒有明确主题的设计),但我现在觉得,解决一个最主要的议题,比任何花哨唬人的概念都要重要。

当你确定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用各种设计手法,这时候再去考虑要不要有一个设计概念吧。

一起共勉。

【豚豚酱的回答(2票)】:

才大二,很多人毕业也深入不了自己的设计呢

假设你的概念是你设计的一个出发点,你要尽量去贯彻它,从你的布局一直到细部。

有些概念是可以贯彻到最细部的层面的。

至于说,我们去讨论何为好的概念,很难说,合适就好。有的概念浮夸,用作商业景观未必不好,只不过大部分学校训练做的都不是商业景观罢了。也不是说生态的概念就一定好,生态不解决一个景观所有的使用功能。你的概念不能包囊你设计的全部,并不是概念有问题。

至于说,你要解决好场地问题,带来更适合的功能、氛围。需要去好好分析场地,再做假设,建立在你分析问题、见识的基础上。概念可以是分析的结论或者解决方案

【孙杰的回答(3票)】:

在大一入学刚开始读建筑学时,听过一个讲座,主讲人说了一段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话。

「很多从事几十年的老建筑师都不敢说自己懂设计,而我工作室的学生却总是跟我提"理念""概念"。要知道,你的理念概念只不过是"抄袭"前人的理念概念,你有的只是想法和切入点而已。大三之前,不提设计。」

而我的理解如下:

并不是我们不能对设计提出自己的"概念""理念",只是不要过分地强调概念本身。设计是要回归问题的解决方式和途径之上,能处理好问题和矛盾,注重使用者的感受,即便在学生时代的作品缺乏概念支撑,我认为这也可以称之为好的设计~

况且我们只是本科生,何必心急着要在一开始便掌握几十年的功夫 :)

【tingqrt的回答(2票)】:

在概念之前,要进行深度的场地分析,比如建筑阴影是怎么样的,所做庭院这块区域阳光多吗?相对决定你的某些功能,太过于潮湿地方,不适合休息平台…使用者代入很关键,具体情况分析,真实的使用者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功能的空间面积体量等等分析,再回到概念就可能目的性明确些!

【珈蓝的回答(1票)】:

概念非常重要,是设计的灵魂所在,是事物内在逻辑的概括和提炼,有时为了便于他人的理解需要用各种形式强化它,结果本末倒置的事就发生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概念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

【刘斐的回答(1票)】:

拙见:

设计理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解决途径的思路。有较成熟的工程技术支撑。

概念设计,提出前瞻性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会有争议和不确定性。

【马海东的回答(0票)】:

试错法,快速制作多个,然后挑一个满意, 继续发展多个,再挑一个满意的。 牛人迭代快, 不牛的一个都玩不起来。 这就与天份有关了 :)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我和题主同惑。最近一次和老师探讨一个项目,感觉自己开窍了些,写下感受和题主交流下。

老师说,做一个项目好比讲一个故事。我就想,一个故事一定有个名字。狼和小羊这个故事不管情节如何推进,狼和小羊要在。于是我:

1,concept有眉目之后就给这个项目一个名字,比如“树屋”,“绿之街”,“海湾园”。。。(名字越俗气越形象越容易保持啊)我叫“名字”,老师称之为“Tema”(意大利语母题之意);

2,推进下去,跟老师沟通,一草,改这改那;

3,停下来,看下“狼和小羊”还在不在,在继续推进,不在了把它们改回来;

4,二草,跟老师沟通,改这改那;

5,(重复3)

6,7,8。。。(重复2,3)

9,交付。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概念是不断深化的,也可以变化,但不是和前面毫无关系。另外,要讲概念,你的文字功力要好,写东西嗑拌的,只要形式主义即可。

【Vendetta的回答(0票)】:

mark有时间了答

【徐恪的回答(0票)】:

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学的时候,刚发下来任务书,各种概念,最后都因为随着图纸的深入进行不下去,要么太懒,感觉这样画好麻烦,要么就是老师直接否定你的想法(中国野鸡大学老师就是这么屌…),我觉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知识积累不够,好多想法不知道怎么去实现,被老师一些实际的问题问住,当然,学生作品不要太讲究后期…这个我觉得也有道理…

所以呢…如果你哪一天真的能把自己奇特新颖的概念(抄概念不算)玩到了竣工…基本在这个行业中我觉得算是很可以了…

我是怎么想的呢?我所说的概念不是说规划上的布局啊像什么啊,我这个建筑的样子像什么啊,那都是硬扯…我说得概念是建筑本身的…解决人地矛盾自己个人独到的方法,空间布局不一样的安排,建筑形式新颖的挑战等等…这些如果能从刚开始坚持到最后施工结束,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最重要的方面可能就是新形式对于建筑师构造与结构知识的挑战…概念这东西说得直白点就是针对各种条件和约束下的创新点…有创新就有探索的地方,随着图纸的深入,你会发现你的这些新奇点,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我不知道我说的能不能清楚,特么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奇差…说得具相点,打个比方,你这个东西看上去很美,施工的时候各种难题,这个不仅需要你自己要有合理合规安全适度的解决方法,还要有能力沟通好甲方和建设单位让他们愿意不怕花钱不怕麻烦陪你玩…这个都是考验建筑师能力的硬东西…

打的比方不知道合不合理…我已经加班加晕了,现在是凌晨两点…在等同事收工,检查一遍走人…

所以说,亲爱的建筑学同学们,学生时期应该鼓励自己多有想法,但是,基础的知识也要学牢固…构造啊,结构啊,甚至中外建筑史都要多看看,这对你以后工作当中玩概念都大有益处啊…

别像我一样,虽然毕业于堂堂中国野鸡大学,分分钟被各种概念虐杀啊…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