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评吕文岩山水画作品

 东方竹马 2015-06-08

简评吕文岩教授山水画作品

黑龙一跃入桑泊,巨擘精妙绘丹青;

悟得山水清旷意,不辞漂泊做吴农。

2007年,吕文岩教授从齐齐哈尔大学美术学院迁徙到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任教。作为画家的吕文岩,从此成为春来秋往、丹顶鹤般的艺术候鸟,用笔墨书写“两地书”,用丹青描绘“双城记”,用学术交流“兄弟情”。

吕文岩先生北人南画,人如斧劈,画似大吕,截取名山大川之轮廓,融入唐宋之诗魂,似与不似之间描绘山水人文,其实更注重心灵内视、物我外观、参悟性境、幽思古今,刻意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禅悟、人与自我的主观感受,进而寄托于山水,艺术地物化表达。

吕文岩山水画独具个性地较好解决了困惑许多艺术家的形式、内容和思想的契合问题,从而达到形神的完美统一。英国文艺理论家E.H.贡布里希曾说:所有艺术都是“制像”,而所有“制像”都是植根于替代物的创造。无论是“再现”的西方艺术,或是“表现”的东方艺术,都需要临摹所表现事物的“外形”,继而去完成一个“写实”或“写意”的审美及思想主题。从理论层面讲,艺术家是把“形式”从所描绘对象中抽象出来,雕塑艺术相对于绘画,是从实物中抛弃了色彩抽象出三维的形式,而传统中国绘画则是抛弃了第三维抽象出轮廓和色彩。在吕文岩的作品中,这样的轮廓和色彩并不忠实于客观本身,而是主观变形后渗透了强烈的文化评断。单纯从线条、皴法、用色、布局、款识、传承等手法方面,他基本恪守了传统和规矩,虽隐约可见大师们的风骨风格,但放弃追随、表现自我、意在笔先、得意忘形、贯通古今、删繁就简是支撑他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的形神合一的手法和过程。深厚的功底不是技法的简单演示,终极呈现的是思想、情感和对传统文化艺术新的解读。释道儒的宗义,唐诗宋词的意境,山水人文的交融,都在他的笔下大巧不工地流淌出来,每处山峦流水花草树木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审美的陷阱——引导欣赏者从吕文岩画面的表象步入他的精神世界。那是简约、深刻、童真等等的代名词,是吕氏用笔墨和你的情感对话和思想博弈。

吕文岩先生山水画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古朴稚拙与关注现实相容、装饰风格与率意表达合一。无论是表现传统题材还是写意现实景象,无不渗透着哲思与漫画式的艺术语言。他用老道的线条、吝啬的色彩、饱满的构图加以隐约的宗教意味组成自己的绘画语言,讲述“观虎”、“观花”、“观泳”、“读书”、“参禅”、“游山”、“乐水”等经他改编了的人生故事。无处不在的“白玉兰”、“芭蕉叶”、“松柏”、“茅庐”、“窗影”、“佛像”、“钓叟”、“牧童”等都极具象征意味,充满禅意哲思,包含文化隐喻。相对均匀的构图中存在一条主观的曲线,把古与今、主观与客观、人界与神界、自然与社会不断解构和结构。这种穿越式的时空对称摆布,使画面语言产生巨大的张力,使山水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了灵性,静默中在诉说一种感悟。打破时空关系的构图并不是传统的“散点透视”效果,而是主观的叠加和主客观的堆砌。他的绘画使用的是“减法”和“乘法”,简约中见繁复,简单中见深刻。他的款识也恰到好处地与画面形成完整的互补关系。有学问的文人画的特性始终充斥于他的画作,那是“大家”才具有的画外画内德艺双修的化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尺牍山水,大千世界;平方笔墨,气象万千;山水一角,学富五车。吕文岩的山水画,画如其名:大吕、美文、巉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