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岛《暮过山村》审美赏析

 阿凤ok 2015-06-08

                     贾岛《暮过山村》审美赏析

贾岛《暮过山村》这是一首羁旅诗。诗歌为了突出“过”,在布局上以“寒水”开始,以“烟火”告终,中间描写了山间中“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意象,给人以由寒而暖的感受,从惶恐而至欣慰之喜,从而表现了对山村的热爱之情。全诗如下: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首联写道: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首句“数里闻寒”是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来写。诗人经过山村,几里之外,就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这里,“寒”字用得很妙,不仅表明了山泉水的寒冷,更主要的是自己行走在山间的感受。接着写道:“山家少四邻。”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村人家稀稀落落的。这里,诗人用了“少”字,说明了山村人家少,也照应了“寒”——冷清和寂静。就如王维所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以及“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一样。这样,诗人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和感受,共同营造出了山村凄清的氛围。

颔联紧承上联,诗人写道:“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从律诗的角度来说,这是“景联”,诗人通过写景,把对“寒”的独特感受具体化、对象化了。意思是说,旷野之中,只听到了怪禽啼号,看到了落日下坠,天色逐渐转暗,使行人害怕起来。当然,来到这样的“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的陌生山村中,自然有这样的感受。其中,诗人用了“恐”字,不但照应了强调了这里的偏僻少人,更表现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落日”照应了诗题中的“暮”,也表明了时间——傍晚,为诗人投诉山村铺垫。

颈联承上联一转,诗人写道:“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这一句也是写景。“初月未终夕”中“初月”即指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也用于泛指初升的月亮。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写道:“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其中的“初月”即是也。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接着就是“边烽不过秦”一句。其中,“边烽”即边疆报警的烽火。唐沈佺期在《塞北》中写道:“海气如秋雨,边烽似夏云。” 明代梵琦在《居庸关》中写道:“渠答自今收战马,兜铃无复置边烽。”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边塞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没有硝烟。这对现在的诗人来说,月色下的山村尤其显得静谧和宁静。可以说,这一句也从反面照应 “落日恐行人”。诗人面对如此清新、宁静的山村,开始那种恐惧感就没有了。

尾联写道:“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萧条”即寂寥冷落,或者草木凋零。“桑柘”即桑木与柘木。“外”即村外。“亲”即亲近,也就是一扫以前的“恐惧”感。这一联的意思是说,山村之外都是零落的桑木与柘木,房舍上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走进。诗人由远及近,走进了山村。诗人在这里,写出了自己的情感的变化,可以说,走进山村,就恍惚返回久别的故乡一样,此时的偏僻的山野村落,诗人与村民们融为一体。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表现,表明了对山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现实社会动荡与黑暗的厌恶之感。
   在艺术上,首先,双线发展,推进情感发展。诗歌中,明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由远渐近,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描绘出了诗人过山村的全部过程。而暗的线索就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表现出诗人的感情从“恐”到“亲”的变化过程。其次,意象鲜明,体现了农村自然特色。诗歌中寒水、通过“山家”、“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桑柘”、“烟火”等意象,营造出了山村特有的氛围。再次,用词准确,主观情感鲜明。如,“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中的“怪”和“恐”字的运
用。第四,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描写中,诗人对山区景物描写,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推移,而不断变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