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语会牵制外语学习吗?

 长沙7喜 2015-06-08


文/祥灿07


“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在人们中间这种认识似乎很流行。在我早前的贴子中,我就对这种说法提出过质疑。那天听壮妈的讲座,壮妈也不赞同这种说法。至少是这个说法并不全面。打破天花板的目的,是告给人们,孩子从小学英语,是可行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别错过敏感期。母语和外语学习可以同时进行。 千万别听信什么学好母语再来学英语的言论。


为什么要说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呢?是用母语来学英语吗?是要用翻译式的方式来学英语吗?如果是这样的,那母语能力就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那样学出来的就是中式英语。很难达到英语思维。这种情况的孩子,是占大多数的。这是典型的学校学习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


我们混论坛,学习先进的学习理念,最后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此,是要达到听说能力很强,有英语思维,能看懂美剧,能自主灵活运用,能用英语表达思想,能流利快速阅读原版小说论文,通过英语来了解世界。。。。。。 如果能达到这种水平,我想,母语能力肯定不是唯一的天花板了。


如果要达到上面说的英语能力,英语也是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而不只是母语一门结果。英语思维和中文思维应是相对独立的发展,各发展各的。刚开始,是可以借助汉语的帮助,最终是要摆脱汉语的影响。用英语学英语,用汉语学汉语。


孩子太小时,我是不赞同搞什么同声传译的。让一一对应的一句英语,一句汉语。那样的结果就是,汉语带有英语思维,英语带有汉语思维。我家以前试果,结果就是这样的.两种思维互相干扰很厉害的.


语言只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说是动思维;思维还有静思维,写就是静思维,有的思维对语言依赖还不大。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带动的。思维好不一定语言好。语言好一般来说思维好(背诵的不算啊)。


人的聪明就是思维好。怎么开发思维呢,让人变聪明呢?我是赞同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搞科研,最好还是用的英语思维,有些表述用汉语表达会有歧义,或词不达意,好多科研成果来源也都是英语的。汉语容易产生歧义.

小孩子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把英语当成工具在用,用英语学习了很多知识,大量的英语对不上准确的汉语,是大量存在的,各发展各的就行了,孩子大了,理解力提高了,会慢慢对应上的

孩子不问,可以不解释,不要打断他的思路.没必要每个单词都要和汉语一一对应.整句输入也可以. 读书时,也不一定非要老查字典,我家还没查过.我想,查字典也最好是查英英字典.


就是咱们好多学科,都是从西方来的。为什么要学加州数学,主要是学人家的数学思维,看看人家的原意。咱们有些就给念歪了,数学当成了算术。当然中国教学现在也做了很多改进。背诵学习方式还是咱们很爱用的手段,追求短平快,直接,直取结果。数学思维与语言对语言的依赖也不太大。


学好母语,肯定也是重要的。我看到的早早对孩子英语启蒙的家长,对英语重视,对母语也相当重视,对数学也重视。并不是说学了英语,汉语一定就差。

学英语,有了一定理念和资源,还是越早越好。我是不赞同学好母语再学英语。学语言本来就是孩子该做的事情。不算是抢跑。要利用好学英语的敏感期。学好母语了,也该小升初了,那有这么多时间来大量听说英语啊。

学英语启蒙时,和孩子互动是必要的.但是我不赞同自己英语水平不高,还要和孩子只说英语的.除非你能用英语表达思想和情感,和孩子能情感交流的水平,那可以.我以前努力和孩子说单词词组,现在基本不和她说了,她自己会说了.

学语言就是学文化,文化也是要从小就是学习,从小容易接纳,大了很难改变的.思维是有习惯性思维的.多接触,早接触多元文化,对孩子有好处.那种只学中文,还要从小读一味地死读经,国学.才可怕呢..才会呆呢..

当中文思维很强后,逻辑性太强时.象成人学英语.老想用汉语来检验检查英语,来搞一一对应,不接收不太确定的意思,非要精准.导致英语思维很难建立起来.所以也要早学.趁汉语还不足够强大时.

总之,我认为,英语学好的孩子,天花板应是这样的,有的地方是中文的,有的地方是英语的,有的地方是。。。有的地方是混合的.

以下是几位高手网友之间的互动讨论:
飞龙在天:
而留在中国,通过母语学好英语的人,最终会发现---帮助他们真正学好英语的,并非母语或语文---这些语言的外在形式,而是母语后面的全人类共享的----人的意识、认知、思维和精神层面的沟通内核,是这个内核,帮我们实现了母语到外语的正迁移,而母语语言的外在形式,反而会成了干扰我们的负迁移。


RubyAtCuisine :

想当年我做交叉学科课题,因为都是英文材料,完全没有中文,根本不可能转成中文思考。而且,说实话,在这种情况下,转语言思考是很累的,不如直接英语来得干脆。
我女儿在数学上因为英语方面接触的知识没有幼儿园多,所以数数中文更厉害。但科普类,虽然她知道小朋友说的意思,但挨到她表达,通常会英语非常流利并且根本不愿意想中文。
所以,用何种语言思考,与阅读量有关,与可以满足思如泉涌的词汇有关,与是否第一或第二语言无关。


壮妈(盖老师):

同意。决定语言水平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而不是他的母语水平。

至于思维和世界观,对于双语的孩子来说,学了两种语言,就对世界的看法有了两种文化视角。这更有利于孩子认识世界。


飞龙在天:

一个人的思维意念的认知水平,才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天花板呢!

bambi2008:
很多人提出,学好母语再学外语,换而言之,就是小时候不必要学外语。

其实我个人就是不赞同母语天花板的观点。 作为一名外语工作者,我的外语能力目前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母语天花板的钳制,而是其他诸多原因造成的。如果我能达到中文的天花板,那个时候我应该对自己的语言能力相当满意了。

即使母语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也不能因为怕脑袋磕到天花板而放弃早期英语启蒙,因为孩子是不断在成长的,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天花板的高度一定在逐步地上升。

凡是借助翻译中文来学习外语的,中文无可避免会成为他的天花板。但是绝大多数人是学不到学不到类母语水平的,所以都不必担心会不会被天花板卡牢的情况。

猫妈家的虎妞:

我同意楼主的观点。就整体语言水平,母语肯定是天花板。但某些领域却可能不是。如楼主所言,如果你启蒙孩子的数学科学,直接用了英语或是别的什么语言,不需要通过母语再学这种学科英语时。再往深里说了,我们的母语首先是强大的口语。但母语的提高,需要阅读。在某领域甚至在整体的阅读上如果母语没跟上,那就可能母语不再是天花板了(当然这种情况很极端)。我认为在个别领域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


灿祥爸后补:

语言的高度,永远只有一个(绝对来说).用天花板来比喻,听着有点压抑,会让人觉得这就是我不越过的东西,不敢越过,并且天花板一般是平的,而各个领域高度也不同,除非比喻成是穹顶。我试着用山峰来做比喻。致高点是母语,最高峰,还有别的山峰了,不一定最高,但是也占据着某个山头。山峰也会变化,随着地震,可能别的山头成了最高峰了。原来的高峰又低了,不是主峰了。这也就是母语随着环境在变。


逃离神庙:
传说中的“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这句话我就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
1 外语能力再强,强不过母语能力?
2 母语能力越高,外语能力也就越高?但是外语能力始终高不过母语能力?

如果是1,我觉得对绝大多数中国生活的人都成立,除非是那种移民,汉语都忘了,当然英语就成了母语了。

如果是2,我不能同意,就以我自己来说,我母语能力一般,我儿子的母语能力也一般,但是就日常交流乃至工作上,英语上我可以完爆一些所谓母语能力强的,我儿子英语也远超一些语文学的好的,比如他自己的班级上。同时,我注意到,北京西城外国语中学,其语文水平实际落后的,但英语水平高(据说达到大学4级以上)。而那些语文学的好的,英语也不见得就行。
对于问题2,进行一些统计就可以得到结论。

此外,就一般人来说,英语始终和母语存在巨大差距,就像珠穆朗玛峰和小山丘,
道理很简单,全天你几乎90%乃至100%的时间都处于汉语环境中,而且是高度浸入的。英语怎么可能和汉语比较呢?



飞龙在天:
灿祥这个帖子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应该会使很多爸妈受益深远!

不仅是外语和母语间的对比,其实就是母语本身,也存在着赫然醒目的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环境熏陶】的悬殊差别,最后让人唏嘘不已---人都是环境下的产物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环境的强大制约下,言教和身教不经过大量体系下的维持和升华,最后很容易被境教抵消!

故人们长叹---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个在山,就是言教和身教,这个出山,就是人们接受一面压倒的环境改造

环境带给人的天花板,貌似可以压倒一切,但其实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可以不必---不加分析就全盘接受一种理念,对于每个不同的个体,事情常常有突破口,只要你看透了环境的形成和改变环境的真相,利用主观能动性去操纵某种的可变【量】,那环境的天花板就无法像理论中显现的那样,永远绝对在上的压制你和奴役你。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母语不一定是控制我们外语的唯一天花板,我们还有第二个空间和道路可选,至少我们自己决定了,在某个阶段,让谁来做我们的天花板,会对我们利益更大!

这个帖子讨论的意义正在此,让我们看到了---母语天花板并不是那么绝对的权威,它其实只是一种资源,我们质疑它,松动它,调遣它,变换它,让它变得也可以听从我们驱使。而不是完全被它征服,动弹不得,接受无法改变的命运!

我和某些人的主要分歧---正在此,我觉得对于每个具体情况不同的人来说,他把母语天花板这一套,说的太绝对了,太桎梏人了,不符合已经迅速发生改变的语言学习环境、会遮蔽人----发现改变环境的机遇和技巧的敏感眼光。母语不是语文,正像母乳不是奶粉。
另外如果母语这个母乳,已经生重病不适宜孩子吃了,你是不是找外来的优质乳母来代乳呢,英语语言同样可以促进孩子身心思维的成长,甚至可能成长的更健全。

.
灿祥07:

所以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和孩子形成相对平等,尊重,交流的亲子关系,学知识,学英语,只是亲子中的一个活动而已。要分清主次,再学英语,也不能损失亲子关系,也不能破坏孩子的天性和兴趣。
英语绘本,书,英语动画,可能对孩子的能力,思维发展更好。主要是中文没人好好开发,总之还是教育落后造成的。到现在,中文连自己中文的分级读物都没有。


若水可可4736:

有吧,只不过很少而已,名字不叫分级读物,每一个年级都有一套主题读物。不知道算不算。而且我们这里的小学语文老师,每段时间都会给孩子列个书单推荐给孩子看(书单并不长)。只不过,很多书是外国作品的中文版本。

灿祥07:

那不是咱们自己的,是人家的,并不是根据咱们的常用字,根据咱们的语言规律,认知规律,识字特点及重复等方法设计出来的。译过来的根本不算。人家的常用字词,和汉语的不一定就相同。
灿祥07 为什么有统计说中国一般孩子阅读量要比美国孩子阅读量少的多。第一,是因为中国字是表意的,英语是表音的,是拼音文字。两种文字识字难度不同,显然中文更难。还有一点就是不自己真正的分级读物。
灿祥07 虽然有一些注音的读物,译过来的,不成系统的,胡编滥造的,不是根据孩子心理特点编的。译过来的,有些是很涩的。比如有些名字还是按人家的起名习惯来的。我们要的是一个,一级一级的,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系统的读物”。 前几年有一个统计,说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很差,说是与阅读量少有关。我倒不觉得这是很有关系,可能有一定关系,创造力,想象力与其它的东西也有关,通过其它也可以训练。不过阅读习惯,爱读书,这很重要。亲子阅读,多早也不算早。重在亲子。识字也只是阅读的副产品。


bambi2008:
第一,我并不赞同“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这个命题,当然我也没有直接否定它。由于我个人思维能力短浅,还不能完全明白这句话的真正的精确的意思,但是这个命题引发了我的一些自由联想。一些用母语没法思考的问题(话题),如果是哟把那个外语也没法思考,是因为母语能力的钳制?比如德国古典哲学上的话题,不管是用中文还好英文,我既很难理解也无法展开思考,这是因为我母语能力太差?我觉的还是因为思维的限制。哲学家,和文学家,谁的语言能力强?哲学家的文笔也许没有文学家那么细腻,而文学家的思考也许没有哲学家那么高度严谨。

第二,我不赞同'母语没学好,学什么外语'的观点。因为很多人抛出““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这句话,实际就是用于支撑”不要从小学外语”的观点做支撑。他们的观点,换而言之,就是:“想学好外语,先把你的母语学好吧”。但是学好了母语,就能给外语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吗?我有不少母语学得还不错的、却没办法用英语思考的学生。如果我让他们就某样现象,进行评论,他们会说:“我用中文都会说,可是用英文脑子就一篇空白了。”限制他们英语表达能力的,并不是他们的母语能力,一是因为英语词汇量储备太贫乏,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句式来组织语言。思维和语言是相互制衡的。

第三,假如语言有天花板,那么我认为不同的语言有各自独立的天花板。中文和英文应当是两间并排的屋子,你可以造得一样高,也可以一高一低,完全取决于建筑师的个人爱好,但是左边的屋子的天花板造低了,难道右边的天花板还会塌下来吗?


以上纯属于个人陋见,欢迎非冷嘲热讽派的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