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快车道”有感

 zonghua123456 2015-06-08

读“快车道”有感

                                

                                三源浦中心校:宗华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也可见读书在古人的修心养性、启发思维方面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于海生校长所著的这本“快车道”好像一盏指明灯,为我以后的教学指引了方向。

这本书不仅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还教会孩子礼貌素养。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精神非常鲜明突出的部分,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有礼、好礼、重礼向来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

中国文化的老祖宗一开始就认识到,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剩后嗣者也。”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人而无礼,胡不遗死?”“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讲究礼貌、礼让、礼仪、礼节,似乎又不独中国是这样。尽管礼貌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且因民族、性别、长幼差别而有所相异,但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把礼貌作为社会生活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礼貌作为一种个人修养,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常态,体现在小节甚至细节上。诸如见人问好或点头以示善意,而不是美艳无比却冷若冰霜,拒人于潜力之外;热心为陌生人指路;进门、入座时老弱病残以及女士优先;遵守秩序耐心排队;不随手乱扔果壳纸屑-----更别说随地吐痰甚至大小便了,等等。偶尔在电视上看到,有的官员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主宾明明坐在右边,他却看着左边自己一方的陪同说话;与人握手时手指几乎不弯曲;鼓掌时不是两掌相合而是用一只手的指头敲另一只手的掌心,等等,让置身画面之外的旁人都因其有意无意的失礼或缺乏教养为之汗颜。

 礼貌说到底是一种品格。之于个人,是人格;之于国家,是国格。所以古代的贤文上有“让人非我弱,我弱不让人”的话。

相信这本书能够让每一个读者获得不同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