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动医疗定位:你是要把病人培养成半罐子医生,还是……

 慈溪全媒体 2015-06-08

关于面向病人端的移动医疗项目,其中有两种定位值得PK:把病人培养成半罐子医生呢?还是先做医患资源的优化对接?

文/王日飞


诸多移动医疗创业项目,都偏好慢病管理作为切入点。在玩家扎堆的血压、血糖监测领域,主流几乎都是推出直接面向患者的智能监测设备和包含医患问答功能的App:其定位清晰,做患者疾病自我管理的工具——移动的、智能的工具。


另一方面,虽然打车模式的“送药服务”遍地开花,但应用在 “叫医服务”并不多见(提供中医理疗、推拿的上门服务,倒是有好几家)。


前一种模式,是否会将病人培养成“半罐子医生”?后一种模式,则先定位于医患间的纯技术性连接,这在中国市场是否行得通(医生如此短缺,送上门还见不上面)?


美国市场的两个叫医生应用


Pager在纽约提供医生上门服务,其联合创始人Oscar Salazar来自原Uber创始团队。据其官网介绍,医生首次上门的服务费用是50美元,定期来访为200美元,体检是100美元/次。两小时内响应服务。


目前提供的服务有六大类:


  • 常见病诊断(可开处方药)


  • 轻微外伤的紧急处理(扭伤和伤口缝合)


  • 轻微皮肤病治疗(皮疹、烧伤等)


  • 体检(面向野营、学校或招聘)


  • 健康检查(血压、胆固醇、血糖等)


  • 儿科(6个月大以上婴童)


另据 “四海一家”报道:Heal也与打车应用Uber类似,只不过叫来的是医生。下载应用后,用户需要填写一些信息,如家庭住址、需要医生的原因等。一旦用户申请一名家庭医生或儿科医生,他们就会在20-60分钟内上门,每次诊费为99美元。


Heal 正式上线还不到四个月,目前只开通了洛杉矶和旧金山这两个城市,不过计划年内拓展至美国15个主要城市。创始人Renee Dua医生及其丈夫Nick Desai希望能把服务推向全美国:“在初级医疗上,美国人每年要去医生那看病20亿次,我们希望改变这个模式。”


今年3月间的报道显示,Heal已吸引到高通董事长Paul Jacobs和Lionel Richie这样的大牌投资人,并从天使投资人处募集到150万美元。


延伸阅读:上述俩公司堪称移动版的MinuteClinic——美国CVS旗下的一家连锁诊所,回复关键词“一分钟”可阅读笔者2010年撰写的研究案例)


按理说,美国的医患之间具有很强的社区关系,有着相对固定的私人医生或家庭医生,那为啥叫医生还会火起来呢?


但是,若以打车模式举例又觉得可以理解了:每千个美国人中有439辆汽车。大概两个人中有一辆车。这个数字相比所有西欧国家属于偏高。但是,Uber却于美国萌生,而且很快流行起来。


关于移动医疗定位之争


看到上述两个美国市场的移动医疗创业项目之后,国内移动医疗的一些特征迅速浮现在脑海中。


诸多主打“智能硬件+App在线问诊”的模式,定位轻问诊,引导借助移动工具的患者自我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有一种把病人培养成“半罐子医生”之虞。


不少的移动医疗项目,都在宣传大数据概念。虽然大神凯文·凯利也“预言未来20年科技潮流,大数据才是未来”。但是,就现在移动医疗启、精准医疗尚在起步阶段而言,供病人参考的、或是App本身给出建议指令所依赖的评估体系、医疗级疾病数据样本库及算法,究竟有多靠谱?还有待检验,也欢迎各大移动医疗创业介绍更多此方面的信息。


相比之下,借助于移动互联技术,定位于医患间的优化对接,帮助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切入角度,比如未能在国内快速涌现出来的“叫医生“模式,二者各自优劣势如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