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幼儿园开始的丛林法则

 长沙7喜 2015-06-08



前言


前天的文章《穷养富养女生的区别,出身和家教决定一切》引起了家长强烈反馈,至今留言不断,向我剖心讲述自己的早期家庭状况和今日性格之间的联系,我对大妞们的信任深感荣幸和感谢!当你问我如何改变时,你其实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早在《四个德国孩子的命运》一文开篇,我已经说过:


尼采发明了一个很牛掰的词:永恒轮回... 略... 意思就是“个体是对原生家庭形态的“一系列永不停止的重复循环”,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自己原生家庭命运的重复,“认识到这个真理将鼓励每个人细致考虑他们的生命决定”,鼓起勇气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


《穷养富养》带有当今中国最敏感的两个字——穷、富:注定会是一篇让很多人看完虽然充满启发,但心里又充塞着不舒服的文章。请相信:DrBing没有那种恶趣味去刺激谁,我只是一个说出事实的,铁板板德国思维的人。如果我所言不是事实,读者大可淡然一笑;若有人不舒服,必是被戳到痛处。


收到一个典型回复


在日常社交,这非常对,这属于基本的社会智商。在社交圈子里,遇到玻璃心火药桶,我往往也是微笑点头应和,下次再约,找借口推辞,以免不必要的麻烦,不再往来。毕竟我不是普度众生的耶稣,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纯属找打。


但作为一个教育者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可不会特意为这些人改变风格去写什么“三观很正,中规中矩,谁都不得罪”的浆糊文:微信上尽是鸡汤,看完是很暖心,但很多年后,你会发现:这并没有什么暖用:“社会精英阶层一边啃着心灵鸡腿和心灵鸡胸,一边送上心灵鸡汤,说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和外在是否美。”这样最能维护阶层的稳固


所以再次尖锐地指出物质+精神穷养出来的玻璃心很难走出“永恒轮回”的原因:他的心理防御,使得接触另一种更接近现实的思维形态的可能性都降低了。


痛才是改变的开始。我的每一次自身超越,都是从痛开始的——还是剧痛!


第一步就是对自己有理性的审视,然后,你要开始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处事方法,最后总结出只属于自己的智慧来。


这篇文章是插播的口水文,和《穷养富养》同属“家长智商”系列,算是《穷养富养》的拓展篇吧,讲的是昨天身边发生的一件事。



下文文辞犀利,玻璃心请自行关闭,亲大妞请进。



富养孩子之烦恼


昨天周日,又照例去朋友家蹭饭,这个朋友就是在《家长的低智商总有一天坑到娃》里说的那个住在全广州管理费最贵小区,孩子读18万学费英国人学校的朋友A。我和A一家已经有5年的亲密交情,感情上已经完全像一家人。小A也已经是DrBing名正言顺的弟弟。小A的父亲是北大毕业,母亲人大本科,美国双硕士,两人都是文质彬彬,知书达理。小A是在广州市受着物质,精神上最高程度养育的孩子:一个物质+精神富养的孩子。


那他是不是没有苦恼呢?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苦恼,最幸福的孩子也有苦恼。


下午开始,和我亲密无间的小A开始在我身边绕着支支吾吾,我到厨房打下手他也跟进来,然后碎碎叨叨地诅咒某个英国老师的名字,最后居然抽泣起来。我们仨大人赶紧围上去问原因,这才发现,他还在为几天前学校的“割伤手”事件生气。


剧情大致如下:几天前家政课做菜,小A帮同学切做点缀用的生菜不小心切到手。在孩子完全无意(谁那么病割自己的手来事啊?),并且出于好心帮助别人,并且那么疼痛的情况下,任教老师Ms. N不但没有过来关心和包扎,反而当着全班面说他“wasting time on something unnecessary”。小N是一个很纯的孩子,社会性发育比较迟,不像那些小人精,三五岁就伶牙俐齿;加上英语毕竟不是母语,根本不可能和英国人老师当场据理力争。


都说人间三大恨,第一恨:吵架没词回嘴,事后空余恨。


A哭泣不成声,甚至大嚷要喝大人的酒,仨大人哄了好久,A妈立刻发信息约Mr.N老师见面,请求老师在全班面前平反,小A才慢慢平静下来。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想:这老师什么素质?那么贵学费竟敢得罪我娃?罪不可恕!立刻下岗,滚出教育界云云。这样想的请你现在面壁思过三分钟,再去看《家长的低智商迟早坑到娃》第一个故事。


智慧的家长,得体的处世


A妈不是这么说的,A妈告诉我:Mr. N我认识,她不是一个职业素质有问题的老师,这件事仅是当时处理不当,也许她仅想通过批评来回避责任(毕竟有学生在她的课上切伤了手);或仅是心里一烦说了句不经大脑的批语,没想到对孩子造成那么大的心理伤害。虽然她身为老师,但毕竟是一个人。国内喜欢道德绑架老师、医生、律师和法官,使得这几个职业工资不高,但压力山大精神紧张兮兮,最后优秀的从业人员都离开了,这么关键的职业,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差,最后倒霉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和她好好聊聊,让她和孩子两人都有尊严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


A爸和A妈都来自媒体背景,接触的是普通人都不知道的顶层信息。都说见多识广,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智慧。人的素质果然是体现在这些有冲突的情况下的。我看了看她发的英文短信,言辞的确极有分寸,:表明了事态的严重,但又对老师丝毫没有不敬。DrBing不禁大为称赞。


晚上我拉着已经兴高采烈的小A的手和同小区另一小妹妹妞妞去吃冰激凌(因为我有招小孩体质,身后经常跟一批各路小孩)。看着这眉飞色舞的孩子,捏了他一把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如果你嘴利,可以课堂上据理力争;嘴不利,爸妈还找老师为你讨回公道。如果是体制内的学校,除非遇上个品格特好的老师,不然你和你爸妈仨都得给修理得严严实实的。


确实是啊,前几天才有家长给我抱怨黄浦区(广州一个毫不起眼的学区)一所毫不起眼的幼儿园,因为摇号要排队8小时,家长在门外抗议,园长一烦索性闭园,家长哗然群起攻之,最后是惊动了媒体,才再次恢复派号。一个不起眼学区不起眼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抢夺战都已经可怕到这个地步,很难想象孩子以后在幼儿园学校受到有失公准的待遇的时候,在家校间神经如此紧绷的时世下,怎能产生出大家都满意的完美解决方案。


3月起看过我的文章的大妞们一定现在已经很清楚,早期体验对孩子今后整个人格塑造的关键意义(回复“早期体验”查看)。假设小A这次的事情不得到处理或发泄,迟早会多少有影响。晚饭期间A爸聊起了高发的美国校园枪击事件:大多高发于平时看上去普通,隐形人形态的孩子。他们忍受很多校园凌辱和无视,憋屈无法发泄,最后攒了多年后一次性爆发的时候,就是巨大灾难。



10年前流行大学生自杀,现在居然已经蔓延到了小学群体,这不,65号绥宁11岁女生小万因为校园矛盾跳楼自杀:事情经过如何?


女生小万和同桌女生小孟发生争执,双方对掐,4位男同学围观助威(小万啦啦队)。小孟败战,瘀伤被家长发现,次日,由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组成的撕逼小分队入驻学校,小万及其拉拉队被批评。小分队仍不满意,把毛头指向班主任,并且次日扩充军团再访学校,不但要求追究老师责任,还要与小万及其拉拉队家长一一碰面。小万害怕家长得知此事,一时想不开从7楼一跃而下。


本来DrBing心想找个最近案例会是半年前把,没想到是两天前,不知道是碰巧还是高发。


看着这些还那么稚嫩的字句,真让人心酸落泪


中国的孩子没有枪,他们不能去暴走,但他们可以跳楼。


幼儿园开始的丛林法则


孩子从幼儿园起,就相当于进入了微缩版的社会,用一个残酷但最贴切的比喻:这是一个生态圈,一个食物链。下面这一段,我会说得很犀利,自谓“三观很正”的家长请关闭,以免造成不快;DrBing的亲大妞请客观体会:


请别跟我说孩子是白纸般善良的,我接触过的每个班必定有一两个孩子是被同龄人一路糟蹋过来不成人样的。孩子不但和成人一样会耍心机,而且一样嫌贫爱富欺软怕硬。因为没有成人的功利心和社会道德约束,孩子在欺负别人时展现的残忍,完全超过成人的底线。不然shool bullying不会在全世界是那样一个严重问题,从幼儿园就开始,青春期尤为严重:孩子必定是要在各种冲突中认识世界的社会关系,这就没法避免过程中存在牺牲品。



就好像今天跟着我一起去吃冰激凌的妞妞,熟识也至少三年了,爸妈都认识,还去过她家几次:她在我面前就像小天使,粘着腻得不行,什么都听我的;但在小区里,因为性格强势,体格健壮,基本是没哪个娃没尝过她的拳头。在这个高端小区,她也算是仅次于《家长的低智商坑娃》里面小C的小恶霸了。


孩子是我们成人的原生态版本,更接近真实的人性(弗洛伊德的ID):他们具有两面性:人性的善和恶都显示得非常明显。对喜欢、可亲的人,显示出无比亲昵,可爱得像天使;对实力、气场强于自己的人又害怕或恭顺;但对比自己弱小的招讨厌类型的孩子,他们的残忍可以无以复加。


在班级生态圈里,他们要面对至少两种陌生的人际关系:


1权威(老师,校长)

这个人际符号代表着一种绝对权力中立评判,同时也是食物链的顶层:权威对自己的评断,往往对孩子起着巨大的作用。老师赞美孩子,他开心一天;老师批评,半天天昏地暗。权威除了有决定性的权力,还是孩子对自己评价的重要尺度,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父母是父母,他们的评价不具有中立性。只有中立权威的评价才是可靠的。所以小A哭成那个熊样:他们把老师的评价看的天大。


2.归属(同班,小伙伴)

这个人际符号代表自我等同: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属于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独立存在。如果孩子在这个整体里小有威望认可,那是很爽的(他会属于食物链上层);否则有个三五死党,那起码也是很安全的(中层);但如果是个透明人(0存在感)、软柿子(招欺负体质)或者讨厌鬼(招打体质),那在群体里必定是很悲惨的,他们就会是每个班里食物链底层的倒霉蛋。Mr.N在全班面前的言辞,已经伤害了小A在全班面前的威信(面子),深一层讲:小A害怕的是,这可能改变自己的在食物链的位置!


对孩子而言那是罪不可恕:于是一下午什么难听的词都从这文质彬彬的孩子口里冒了出来——你简直无法想象他的痛苦,委屈和暴怒!


A妈的处理方式是非常智慧的,因为她首先看到了上面两个本质:只有和老师好好聊聊,让她看到孩子的伤痛,在班上给孩子平反:孩子恢复了在老师、同学眼中的名誉,两个问题同时解决。另外,老师也不存在丢失威严的情况,这是一个双赢的解决办法。


因为忍辱负重这个解决办法鉴于对孩子人格的不利已经被排除,我们再看看在人际矛盾中家长的另一种解决办法:



撕逼大战


这次还增加了一个新的人际符号——同班家长:如果是朋友家长,那就是战友后援;如果是争执对象家长,那就是敌方后援。


从关于绥宁11岁女童跳楼案的简单报道中,只能大致猜测情况如下。小万是班级生态圈的食物链上层(成绩较好,有4名男性啦啦队)厮打中落败者小孟,是班上生态圈中的食物链下层,(成绩差,没有啦啦队)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决斗,也意味着积怨已深。其实哪个班级的孩子没有你打我我打你,这是孩子学习处理社会矛盾的必经过程。但一方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事情就开始复杂了。


小孟回家后并没想过昭告天下,而是被发现后,爆发的家长复仇团才绝地反攻,要进行彻底清算,这才酿出大祸。如果每次小的争执都经过协调处理,事就不会至此,可见小孟家长平时对她的观察是极为不足的。


同时一次打架引起的家长聊天就引发小万畏罪跳楼,可见小万对自己的家长也是极其不信任的(回想我小时候也没少来事,但从不会害怕告诉爸妈,因为爸妈总是能听我陈述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出客观判断,而不是上来一顿乱打)这可以推断是家教中的信任问题。双方家长必然都是有责任的。



后话


看到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智慧准则吗?

  1. 首先保证孩子的正面情绪,窝气必然长期不利。

  2. 把矛盾在最小时解决

  3. 考虑多方立场,心胸宽大,保证公平,做到双赢

  4. 任何时候,宁可走人,不要撕逼


人际矛盾各式各样,有智慧的家长可以次次见招化招;智慧缺失的家长,往往让问题积少成多,最后酿成大祸。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你是准妈妈,那欢迎您关注这位充满智慧的A妈,我的闺蜜+姐姐胡其萍的孕育工作坊:盐妈。这样一个人,所想所为,值得信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