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先的足迹·台州日报

 小木舟 2015-06-09

  本报记者包建永  

  

  

  我们现在生活的土地,曾经是恐龙的天堂。在6000万年前,恐龙灭绝,地球不知沉寂了多少年才恢复生机。

  等到我们祖先称王地球,已经是最近一万年内的事情了。在台州大地上,我们所能找到的祖先最早生活的痕迹,也集中在这段时间里。

  对于地球来说,一万年只是一瞬,对于人类而言,千年之前,已是遥远的过去。当时的历史,如今已埋在尘埃之下。

  我们所了解的几千年前的史前文明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许多文明未留下痕迹,许多遗址未被发现,或被破坏。

  考古爱好者胡先生说,考古犹如刑侦,都是为了探寻真实的过去——不专业不行,不下一番功夫不行。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全面客观地呈现“真实的过去”。

  专家的研究资料,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我们还希望内行人现身说法。

  但是,许多内行人不愿向我们透露过多遗址(尤其是未被发掘的遗址)的相关信息。这样的人有两类,一类是想从中获利,他们怕太多人知道而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一类是考古爱好者,他们怕太多人知道后,给了文物贩子有机可乘,从而破坏文物。我们采访到几位民间考古爱好者,他们的透露过程非常谨慎。

  这样的谨慎,事出有因。天台蒋严根先生,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与恐龙蛋化石结缘,一生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寻找和研究恐龙蛋化石上。他就曾碰到一件遇人不淑的事情,致使文物被盗,至今后悔不已。

  胡先生也是一位资深的考古爱好者。2010年,他发现路桥灵山遗址,2014年又发现临海小芝史前人类遗址。

  对于尚未发掘的遗址,他也认为,越少人知道越好。

  他有一套自己的考古方法,按照水系寻找史前文明是方法之一,因为接近淡水水源是先民生存的一个前提条件。小芝史前人类遗址就是通过水系走向发现的。他从椒江章安寻到溪口水库,从溪口水库再寻到小芝。小芝是临海溪口水库和牛头山水库水源地。通过观察,他发现小芝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水源充足,又有路与外界连通,比较符合先民生存,于是,再深入考察,果然找到史前人类在此生活过的证据。

  在他眼里,几乎到处都是遗址。比如永宁江流域,他也发现有先民生活的遗迹。“位于永宁江下游的台州学院椒江校区,前些年在施工时,我就曾采集到陶片。”

  我们聊台州古文明过程中,他一再强调,不要在报纸上出现他的名字。他不想被人误会,也不想因此带来麻烦。“我就是爱好考古,希望所有古文明遗址和文物都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希望台州人更了解自己的历史。其他都不是我所想要的。”他说。

  还有黄岩企业家郑达建,也爱好考古。“对于‘古老’的东西都喜欢,我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他说。台州许多遗址,他都去看过。前两年,黄岩城关桥亭头施工,发现古代瓷片,听说有关人员通知文保单位,但没人理会。郑达建闻讯后,蹲点两个月,捡到上万片瓷片,瓷片年代从两汉至唐宋,跨度千年。他觉得这些瓷片是有价值的。

  另外,我们还采访了本地一些文物研究专家。

  至目前为止,我们实地采访了仙居下汤遗址、仙居多处岩画和路桥共和岩画、小芝史前人类遗址、路桥灵山遗址、温岭东瓯国古城遗址、玉环三合潭遗址等地。这些是较著名的遗址,其他的还很多。以临海为例,在灵江流域、城关、邵家渡、东塍、桃渚、杜桥等地,近50年来发现了20多处史前人类活动的痕迹,采集到了石锛、石斧、石锤、石矛、石镰、石镞、石轮等石器上百件。

  从地理上看,这些遗址分布广泛而密集,东西南北都有,沿海有,内陆也有。从时间上看,这些遗址时间跨度集中在9000年前至2000年前,有一定连续性。

  一些研究者根据各地的遗址特征,曾做过大胆猜想。例如,猜测仙居横溪、淡竹一带,在古代是一个巨大的内陆湖。古人在湖中捕鱼,在岩壁上刻字。后来湖泊干涸,山升谷降,岩壁上的字就变成在半空绝壁上的蝌蚪文。(还有人猜测,大禹在此治水,把内陆湖的水都疏导到海里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天台悬棺的成因。但是,这种猜想一直未被权威专家采纳。

  还有人猜测,在河边、海边的古文明遗址,可能属于渔猎文明。距今3000年至2400年的玉环三合潭遗址,不但发现了完整的农耕工具石犁铧组件,还挖掘出了青铜鱼钩、陶网坠等海洋渔猎工具,分属于不同的捕鱼方式,我们由此可以想象,2400多年前的三合潭先民,捕鱼手段已经多样化了。不过,这些仍不足以证明渔猎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只能说渔猎成为生活的重要补充。

  玉环三合潭遗址还有一个特征,石器与青铜器大量共存,呈现出史前文化向青铜文化演变的历史趋势。它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典型的江南丘陵环境的建筑风格。它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根据出土文物分析,台州各地文明仍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先民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山辟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根据季节的变化,采集果实,狩猎、捕鱼,补充生活。

  总之,在各类文物中,路桥灵山遗址的稻谷和木桶,仙居下汤遗址发掘的石磨盘、石磨盘棒和纺轮,仙居各地似画似字似图腾的岩画,玉环三合潭遗址的似玩具的原始瓷狗以及温岭大溪古城的遗存,都让人兴奋。从这些物证中,我们似乎能看到,台州的先民从远古一步步走来。

  他们先台州地名而存在,长久生活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

  至先秦,他们生活的区域是瓯越地的一部分,没有专属地名。秦代,属闽中郡。汉初,先后属东海王、东越王辖地。

  又是近百年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先民脚下的土地才有了名字:会稽郡鄞县回浦乡。这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指称台州的名字。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汉朝政府改鄞县回浦乡为回浦县,县治在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

  从此以后,台州被正式划入中央政权版图,进入纪年历史序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