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岳洋论中国画的法则与创作

 清静大海 2015-06-09
 
 
 
 
     作者:李岳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石涛讲:“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此天地之缚人于法,人之役法于蒙,虽攘先天后天之法,终不得其理之所存。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之也。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目远矣。”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

 

  “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之也。无法则于世无限焉。是一画者,非无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法无障,障无法。法自画生,障自画退,法障不参,而乾旋坤转之义得矣,画道彰矣,一画了矣。”

 

  中国画的法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中国画的法度与审美的集合。它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人文精神,和对于笔墨气韵的审美定式。如果无法则,绘画如涂鸦,如囿于法,则束缚创作。“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是绘画创作法则与自由的高度统一。黄宾虹讲:“自然就是法,”“无法不足观,而泥于法者亦不足观。夫唯先求乎法之中,终超于法之外,不为物理所拘,即无往而非理。”“无法即如黑暗夜行,虽历荆棘瓦砾之劳,而终是无路,此之谓魔,非正道也。彼成魔者,非不用功,非不练习,只是不闻道,道如大路,平方正直。”

 

  中国画的民族性即中国画的法则。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思想,归于儒,道,释。儒家的仁和,道家的虚无,佛家的慈悲。这无疑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基础。但是今天西方的美学思潮,当代的艺术理念,社会经济的大潮,无时不在冲击这中国画的壁垒。无时不在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回归传统,是文化的回归。而不是天天临摹传统绘画,当成民族性的绘画创作。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继承,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才是中国画的出路。吃透传统是为了创作,创作是为了发展。而非复制。复制是回归传统吗?千人一面是民族性吗?难道中国画非走清“四王”的老路吗?“无法不足观,而泥于法亦不足观。”是非曲直,仁者自知。

 

  中国绘画史是继承创新的历史。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观点。

 

  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等都是在传统的笔墨法则下,创作出时代的,民族的,个性的绘画风格。那像今天有些人临摹复古成风,取代艺术创作。我们不能放弃传统,又不可墨守成规。对前人作品顶礼膜拜,终生临摹,虽位尊奉厚,历史不耻。

 

  还有一些艺术家,放弃传统笔墨的学习,还没进门,大搞创作。作品笔力软弱,点染无法,造型不准。但到处办展,著书立说。大肆炒作,名噪一时。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提高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品德修养,文学修养,一方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重奖优秀作品。使人们凭眼睛去购买艺术品,而不是凭耳朵去买视觉艺术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在中国画的法则之中自由驰骋。中国画的春天即将到来。

 

李岳洋
2009-3-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