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杭州丝绸

 青梅煮茶 2015-06-09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称,一直在汉族传统丝织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道出了盛唐时期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在那个时代,杭州地区的先民就已能种桑、养蚕、织帛和制造原始的缫丝工具。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为富国政策。唐代时,杭州盛产的绫类已有'天下为冠'的盛誉,成为宫廷贡品。南宋时,杭州市内呈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和'都民女士,罗绮如云'的盛况,由此而称'丝绸之府'。1000多年前,杭州产丝绸就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诸国,从陆上和海上铺设了'丝绸之路'。




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中国丝绸——即便当时的罗马人相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产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




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

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公元97年,东汉将军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汉朝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后,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条支(大概范围在今土耳其的安条克),而当时安条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争夺的国土。因而中国与埃及最早的官方沟通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




渊远流长的杭州丝绸发展至今,已有绸、缎、棉、纺、绉、绫、罗等十四个大类,二百多个品种,二千余个花色,图景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许多产品荣获国家部优或省级优质产品奖,远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