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题为何不直话直说——兼谈2015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

 悦悦aaa 2015-06-09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以上这道作文题便是2015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一则大家所熟悉的寓言式材料作文再次引发了热议,不少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疑问——高考作文为何不直话直说,非要在语言上大费周章?就此问题,本文试作分析。


(一)为了防止套写作文


就作文题而言,命题人最为严防死守的便是“套作”。何谓“套作”?简单地说,就是套写作文,不靠临场发挥,而是靠着考前背下的大量范文,东拼西凑,投机取巧地套写。由于作文题分值太高,一旦套写作文蒙混过关,势必影响整个语文考试得分,故为命题人重点盯防。


可是,这和高考作文不直话直说,讲起话来弯弯绕,有何关系呢?请看文章开头的那篇材料作文。


泉水从鲜有人关注到为众人瞩目(是否被关注意味着什么,需要思考清楚),从在地下到奔向远方(“在地下”和“奔向远方”意味着什么,也需要思考清楚),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


首先,它在默默不语地积蓄、聚集。“积蓄”和“聚集”指的是什么?“默默不语”在暗示什么?考生必须理解透彻。


紧接着,它一旦有机会便骄傲地涌出。泉水是如何面对“机会”的?它的“骄傲”意味着什么?考生也必须理解透彻。


更重要的是,考生需要将以上这些零星的审题思考串联起来分析。


假设,一名考生考前背过一篇题为《日积月累,方有所成》的文章,那么,他如果想简单一套,一味去谈日积月累的好处,是很难写出高分作文的。


因为,根据材料的限定,就算考生以“积蓄”“聚集”为切入点作文,也不能忽略泉水所隐喻的有关“积蓄”“聚集”的前后关联。


泉水的“积蓄”“聚集”是有背景的,背景是它鲜有人关注。


泉水的“积蓄”“聚集”是有延伸的,延伸出它面对机会、展现自我的态度。


泉水的“积蓄”“聚集”是有善果的,善果既是它被关注,更是它能奔向远方,拥有不同于地下的广阔未来。


所以,这位考生就算围绕“积蓄”“聚集”来写日积月累的重要性,保险起见,最好注意贴合以上三点条件,在命题人设定的立意轨道上进行写作。当然,高考作文可以自选一个角度,笔者以为,考生也可以写其他立意,如“如何面对他人的漠视”、“如何面对机会的到来”等,但和前文所分析的一样,要基于对整体材料的理解,而不只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关键词单一论述。


历经以上分析,大家应该不难看出,无论一个考生考前背多少文章,想要在高考考场上随便一套,混个高分,是较难的。这也体现出高考作文面向全体、彰显公平的考试原则。


(二)为了彰显语文特色


看完上面的分析,大家一定会有进一步的疑问,就算这样出题可以防止套作,为何不把话说直白一点,用一段浅显的、理性的语言来说呢?非得大费周章的打比方、讲故事、编寓言吗?


这一点事关语文学科的特点。


如果把作文题的立意用直白的语言硬生生地讲出来,那岂不成了思品题、政治题、哲学题?那还有语文味吗?


什么是语文味?笔者以为,正是充满形象感的语言表达。


我们不要总是用“审题”这样一个冷漠的观念来看待对材料作文的品读,尤其是这种寓言式的材料。


事实上,透过这种形象的、比喻式的故事来领悟人生道理,正是一种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文学经典的魅力,正在于此。


庄子的神奇想象不正是如此吗?


莫言的大胆隐喻不正是这样吗?


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农场》里的荒诞描述不还是走的这一路线吗?


甚至,禅宗的偈语,圣经里的故事,不都有点雾里看花、似懂非懂的语言值得玩味吗?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思想和哲理都只能靠说明书式的语言来讲述,那是多么枯燥、多么可悲的事啊。


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也是作文题不一定都是直话直说的原因所在。


文/应如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