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吾行的天涯 2015-06-10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古襄寇才质集
  道可道章第一
  此章《南华经》言:天地无为不言之教者,古之所大也,而三皇之所以共美也。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无为而已矣。古者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后世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大道无为,天地不言之大教矣。天常无欲,无为自化,无教言也。
  道可道,
  《通玄经□道原篇》曰:夫仁义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於时,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非常道。
  《洞灵经》曰:后世仁义礼乐人事小成之道,曰可之教,饰辞政败,非常道也。
  名可名,
  《通玄经》曰:书学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诈伪,不知於道。
  夫着於竹帛之书,镂於金石之言,可传於人者,非藏书也,故名可名,非常名也。
  非常名。
  《洞灵真经》曰:后世多诵方书,或学技艺,通说之言曰可言之言,翦巧绮滥,非常言也。
  无名,天地之始;
  《通玄经》曰:无名则无形,大道无形即静而无为。大常之道,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此之谓天府大道无教也。
  有名,万物之母。
  《通玄经》曰:有名则有形,天地有形即静而不言。大常之言,不言之言,芒乎大哉,此之谓天府天地无言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
  《南华经》曰:有天道焉,无为而尊天道也。天地大智,无为闲闲,大道无为,自然之妙也。
  常有欲,以观其徼。
  《南华经》曰:有人道焉,有为而卑人道也。人学小智,有为闲闲,人道有为而徼幸也。《通玄经》曰:有为也,则伤而徼末也。
  此两者,
  《通玄经》曰:循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为俗学也。《南华经》曰: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同出
  《南华经》曰:合异以为同。《通玄经》曰:圣人从事於教,同心而同归。
  而异名,
  《南华经》曰:散同以为异。《通玄经》曰:后世五帝三王殊事而异路,五帝异道而覆天下,三王殊事因时而变而异言也。
  同谓之玄。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与天同心,与道同体,谓之无为玄妙大道矣。
  玄之又玄,
  《南华经》曰:夫道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众妙之门。
  《通玄经》曰:道者一立而生万物,故万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门。《南华经》曰: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其来无迹,其往无涯,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此章《通玄经》言:圣人者,通於灵府,与造化者为人,执玄德於心,而化驰若神,无一言而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是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谓之天府大道无为,天地不言之教。万物自化,不用小成,美有为言,民恶不善也。
  天下
  《通玄经》曰:后世无道治天下,天下之贼也。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有为也,下亦有为也。
  皆知美之为美,
  《通玄经□微明篇》曰:后世知学浅於道矣,古不知学浅於道矣。今之知学外於欲矣,古不知学内於性矣。后世孰知知学为不知道,古不知学为知道乎?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斯恶矣;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聪闻,聪闻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明见,明见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辩言,辩言非道,乃学也。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南华经□无始》曰:古不知学,深於道矣。今知之学,浅於道矣。弗知内性,知学外欲,於是泰清中而叹曰:古弗知学,乃知乎道,后世孰知不知之知乃知道乎?故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斯不善矣。
  《南华经》曰:夫道不可以聪闻,聪闻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明见,明见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辩言,辩言非道,乃学也。斯不善矣。
  故有无之相生,
  《通玄经》曰:人君之道,有无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
  《通玄经》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后世以邪教化,难而必败。舍其易必成,从事於难必败,故难易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
  《通玄经》曰:古者民童蒙,长短不相形。后世有为,长短之相形。
  高下之相倾,
  《通玄经》曰:古者民童蒙,高下不相倾,轻重均则衡,不倾无偏覆也。后世高下之相倾。
  音声之相和,
  《南华经》曰:大人之教,若声之於响。《通玄经》曰:如响之应声,上唱下和也。
  前后之相随。
  《南华经》曰: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通玄经》曰:如影之像形,前后相随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大道之本在於法天,上圣法天。法天者,法天地之道也。虚静无为,是谓天地。
  处无为之事,
  《通玄经》曰:古王道者,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通玄经》曰:古王道者,行不言之教。
  万物
  《南华经》曰:今计物之为数不止於万而期日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故曰万物。
  作而不辞,
  《南华经》曰:天不产而万物育,地不产而万物化。
  生而不有,
  《通玄经》曰:道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长,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
  为而不恃,
  《通玄经》曰:道成物也,莫见其所为而万物成,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
  功成不居。
  《通玄经》曰:不居者,无为也。无为则不居,无名无言也。大道无为,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
  夫唯不居,
  《通玄经》曰:不居者,即处无为不动无言也。
  是以不去。
  《南华经》曰:道之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
  不尚贤章第三
  此章《南华经□天道篇》言:古者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是以太古圣人之治天下,虚心实腹,乃无为也。常使民无知无欲不敢有为,不尚贤贵货。无为则治也。
  不尚贤,
  《南华经》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摽枝,民如野鹿。
  使民不争,
  《通玄经□下德篇》曰:后世人之情性皆愿贤己而疾不及人,愿贤即争心生,疾不及人则怨争生,怨争生则心乱而气逆。古者圣王退争怨,争怨不生即心治而气顺?故曰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通玄经□上义》曰:古者为国之道,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
  使民不为盗:
  《南华经》曰:古者藏金於山,藏珠於渊,不利货财也。
  不见可欲,
  《通玄经》曰:古圣不见可欲,心与神静,乃无欲也。
  使心不乱。
  《通玄经》曰:后世人君好色,弗使风仪而国家昏乱,其积至於淫泱之难矣,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之。《冲虚经》曰:后世君淫民淫,古圣淡然无欲而民自朴。
  是以圣人之治,
  《通玄经》曰:为治之本务在无为,是以圣人之治,虚无寂漠,修自然之道,淡然无为而天下治。
  虚其心,
  《通玄经》曰:其听治也,虚心得道。圣人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见不足,故能成其贤,奢者不长。
  实其腹,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则胸腹充实而嗜欲寡也。
  弱其志,
  《通玄经》曰:其听治也,弱志得道。志弱事强,安静不能不虑而得。
  强其骨。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即合於神明无为之道。神明得其内者,五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坚强而不匮,无所不逮。
  常使民
  《南华经》曰:古者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治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无知无欲,
  《南华经》曰:古者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则民素朴。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南华经》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为无为,
  《通玄经》曰: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南华经》曰:帝王之务,在於无为。
  则无不治矣。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淡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淡然无治而无不治也。
  道冲章第四
  此章《南华经》言:夫道冲和之气,和养万物也。无所不在,是处有之。在蝼蚁蠢物,无不养育,何其道下挫其锐邪?在瓦甓土石,无不成就,何其道愈甚散其纷邪?在稊稗草木,无不生成,其道愈下和其光耶?在屎溺粪壤,不拣秽污,同其尘也。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大象乃谁氏之子,象帝之先天,象道气也。
  道冲
  《通玄经》曰:大道阴阳和气澄清。
  而用之,
  《通玄经□微明篇》曰:道冲而用之,又不满也。
  或不盈。
  《通玄经》曰:道者,和气冲而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南华经》曰:天道冲和之气生成万物也,无所不在,是处有之。
  挫其锐,
  《通玄经》曰:夫道挫其锐者,无暴恶也。
  解其纷,
  《通玄经》曰:夫道解其纷,无争乱也。
  和其光,
  《通玄经》曰:夫道和其光者,无怨逆也。
  同其尘,
  《通玄经》曰:夫道和其尘,同尘秽也。
  湛兮似或存。
  《通玄经》曰:天以之清,湛然澄静。
  吾不知谁之子,
  《南华经》曰:吾不知其谁氏之子。
  象帝之先。
  《南华经》曰:冉求问於仲尼曰:未有形道之子孙而以有形天地子孙,可乎?仲尼曰:可有形先天地生者,皆物邪?物於物者,道非物物。
  天地章第五
  此章《南华经知北游篇》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圣人者,原天地无为之美,达万物自然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於天地无为之谓也。不教仁义小成、有为多言之事,以百姓为草狗,随圣人之风声自然偃化,天下治也。
  天地不仁,
  《通玄经□自然篇》曰:天地之道,以德为主,道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其内,不以事贵,不须礼而庄,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夺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於德害於物,故阴阳四时五行同道而异理,万物同情而异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以万物为刍狗;
  《通玄经》曰:天地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
  圣人不仁,
  《通玄经》曰: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夫慈爱仁义者,近狭之道也。狭者入大而迷,近者行远而惑。圣人入大不迷,行远不惑,常虚自守,可以为极,是谓天德。故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以百姓为刍狗。
  《通玄经》曰:百姓听上如草从风,其於化也若风之靡草。
  天地之间,
  《南华经》曰:地籁则众窍是也。夫籁者,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吹万不同,而使其自然也。咸其自取,万物怒号者,其谁使耶?
  其犹弃钥乎?
  《南华经》曰:人籁则比竹是已。风唯无作,作则万物鸣号,动而为声也。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犹吹人籁比竹管钥之声乎。
  虚而不屈,
  《通玄经》曰:上圣法天虚静无为,治天地之道也。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是谓天地也。
  动而愈出。
  《冲虚经》曰:唐之治天下,游於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唐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谣言乎?童儿曰:古诗也。
  多言数穷,
  《通玄经》曰:后世民知书而道衰,知数而德衰,任数者劳而无功,书数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诈伪,不知於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冲虚经》曰:齐鲁多机巧,有善书数者。
  不如守中。
  《通玄经》曰:为教之本在去小成。体道者,佚而不穷,神化无为,天下相应微矣,此所谓天地不言之教,芒乎大哉。后世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大道无为,天地不言之教矣。
  谷神章第六
  此章《南华经》言:大道无形,有情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得一气,清虚主其运也,地得一气,安宁处其甩也。故天地谷神不死,是谓阴阳玄牝造化之神。玄牝,阴阳之门户,是运天地根。天则绵绵若存,地则用之不勤。道,天地之根也。
  谷神不死,
  《冲虚经》曰:天地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四时尔,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冲虚经》曰:大道常生常化,无物不生,无物不化,阴阳尔,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冲虚经》曰:大道阴阳,疑独其道不可穷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冲虚经》曰:天地四时,往复其际不可终,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冲虚经》曰:绵绵若存。《通玄经》曰:大道至神,绵绵若存,故能天运。《南华经》曰:天其运也。
  用之不勤。
  《冲虚经》曰:用之不勤。《南华经》曰:地处用也。《通玄经》曰:用之不勤,故能地滞。
  天长地久章第七
  此章《南华经□则阳篇》言:大道者,气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天地无私也,故能长久。是以古之圣人将欲禅位,为帝者奉天至公无私,覆载也。天下长久,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耶?故成其私。
  天长地久。
  《南华经》曰:天无私覆,无不覆也。地无私载,无不载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通玄经》曰:大道者,气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天地无私也,故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
  《南华经》曰: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长焉。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故能长生。
  《通玄经》曰:天地无私去也,无私就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
  《冲虚经》曰:唐召於舜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南华经》曰: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
  后其时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先以后为主,圣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后也,后以自安。
  而身先,
  《通玄经》曰:退则故能先,此天地之所成也,以退取先矣。
  外其身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圣人法道之小者,所以自卑也,卑以自卫。
  而身存。
  《通玄经》曰:小则故能大,此天道之所成也,以亡取存。
  非以其无私耶?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与天地相保,公正无私。
  故能成其私。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无私德也,其无私德,其无私福。
  上善若水章第八
  此章《通玄经□道原篇》言:夫水之为道也,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与天地共同,是谓至德。水柔近於道,夫上古圣人法天善道,若水之上善。
  上善若水,
  《通玄经》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水善利万物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上天为雨露,万物不得不生。
  又不争,
  《通玄经》曰:水流不争,疾去而不迟。
  处众人之所恶,
  《通玄经》曰:泽及蚊蛲而不求报。
  故几於道。
  《通玄经》曰:水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水柔近於道。
  居善地,
  《通玄经》曰:水之为道也,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
  心善渊,
  《通玄经》曰:水广不可极,深不可测。
  与善仁,
  《通玄经》曰:水则富赡天下而不既德。
  言善信,
  《通玄经》曰:夫水有余补不足,任天下取与。
  政善治,
  《通玄经》曰:夫水息耗灭益,过於不訾。
  事善能,
  《通玄经》曰:夫水利贯金石,强胜天下。
  动善时。
  《通玄经》曰:夫水禀受万物而无先后。
  夫唯不争,
  《通玄经》曰:夫水所以能成天地至德者,以其绰约润达也。
  故无尤矣。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百事不得不成,长极无穷,远沦无涯,大苞群生,施百姓而无费。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