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zjkzxd中国的老话很多,有着深刻的哲理。 到南天门一游,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便是杨树。 先说那棵“夫妻树”。几百年前,建村时就栽种树木。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栽种树木的重视程度了。历经沧桑,夫妻树虽然失去了老伴,但它自己仍然存活下来。这也说明后人对此树的重视。 看完此树,我到河沟南岸。看见一位老者正在用石头砌院墙。便搭话闻讯。老人自己介绍说,他已年过八旬。在30年前,他自己栽种了五棵杨树。现在,它们已经长成。并指给我看那几棵树。 他在讲述那些树时,很是得意。当时受到村里的肯定。虽然是“义务”栽树,但是能够得到肯定,也是很高兴的事情。 可能年岁的缘故,询问他,好像他听起来比较吃力。所以,问他的问题,难以满足。只能听老人所讲的。 看到老人劳动,听到老人所讲栽树,不免使人想到: 在村里,年过八旬还在坚持参加劳动。而我们只要年满花甲,就悠哉悠哉了。能够到南天门游玩,这就是闲在。和这些老人相比,就更该知足。 老人在50岁前后栽树,转眼30年。树长成了,人也老了。对于老人来说,只是看到了树的长成。而“乘凉”则是后人的了。如果大家都有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那么,早就成为“绿树成荫”了。 看到几百年前的老杨树,看到30年前栽的树,再看看村里的树木,是一种树木想法?也就是说,村里虽然有树,但是很不很多;树的种类也不多。假如村民在房前屋后都栽树,或者栽种一些果树,岂不更好?当然,什么样的树种适应这里,村民也应当知道的。 不论怎么说,对八旬老人的劳动、对老人30年前栽种杨树的举动,还是赞佩和敬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