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山水画神来之笔《秋山图》

 阴山工作室 2015-06-10


齐白石山水画神来之笔《秋山图》
齐白石 秋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成交价4088万元


【作品鉴赏】

齐白石山水重写生、以大写意为主。白石老人曾经在45岁以后,“五出五归”,远游祖国大江南北,在1902年到1909年这八年间,白石老人过黄河、渡长江、抵洞庭、登华山、攀嵩山、上庐山,到达阳朔、桂林、珠江等地,先后跨越河北、江苏、陕西、江西、广西、广东六省,在沿途的游历中,从众多同好中直接学习到石涛、八大、金冬心、罗聘、黄慎、徐渭、陈淳、梅清等大家的真迹,加之名山大川的写生游历,胸中笔墨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导引下,自然地延伸成为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韵致风神。在他的自述中,白石老人不无感慨“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画谱选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
在创作上,白石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神俱到”,他曾坦言自己的画作“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将远游期间的山水写生稿整理后撷出50余幅编成《借山图册》。在我们研究白石山画时,这50余幅《借山图册》是极其重要的参考和例证。白石老人一生的山水创作都未曾离开这50余幅作品的基础和原形,也就是说均是以这50幅作品衍生演化、脱胎而成。任何一幅真迹山水都带有这50余幅《借山图册》的影子。
他画山水是大写意的,是“写”“大意”的。但这个“大意”在白石老人笔下却是极其准确而抽象、概括化的。有时他画远山,两个山头加起来也不超过五笔。但就是这五笔却能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明白地理环境表现得哈到好处而没有丝毫的“过简”之感。
上款“保生”即郭人漳,字葆生,行五,故名郭五。湖南湘潭人。官至钦廉兵备道。民国后,退居北京,一度任安福国会议员。他与白石结识于1897年。1902年至1909年在两广任官时,多次邀白石代笔作画。1917年,白石迁居北京,与他交往更密切。1922年,郭葆生病逝,白石甚伤痛,曾于日记中云:“朋友之恩,声名之始,余平生以郭五为最。”此画是郭葆生去世那年齐白石为他精心绘画之作。
齐白石二十七岁后,到胡沁园家,才正式学画山水。此时以临摹古代名家作品为主。四十岁前,他在家乡一带写生,并辑成《借山图》。四十岁以后,更曾经五出五归,跑遍半个中国,饱览名山大川。游历归来后,将画稿整理,编入《借山图》,共计五十二幅小图,并颇为自豪地题道:“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处也。”﹝《借山图卷》手记﹞借寓不以肖似为能事,乃表达心境而已。齐白石反对落入前人窠臼,反对死板临摹,拘泥于皴法,或某家法门,自称:“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他所画的是真山真水,他所创出的山水画,大多数是前无古人,在中国画史上崭新的杰作。
此《秋山图》是齐白石五十八岁时所作,经过逾三十年的苦心创作提炼,他已洗尽前人的面貌,将大自然的景观结合自己的个性,意境鲜明地自创一格。此画构图简单明朗,是他常采用的前景和后景隔河相望,并铺展成碎与整的对比,颇有意味。岸边的几株随风飘扬的柳树,齐白石以幼细绵长的淡墨线条写之,连绵不断的山峰用浓墨赭石渲染,这动和静、轻和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构成了无限的张力。山峰的造型被简单化,充满朴拙之感,与作者憨厚的真性情相互契合。作者在右下角岸边用重墨画了一道线连至画外,中间加上两点,成了一条独木桥,令这未见人影的画面骤添生气,可谓神来之笔,令人惊叹。

【作品资料】

作者 齐白石   尺寸 155×71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922年作
估价 RMB  4,000,000-6,000,000
成交价
  • RMB  40,880,000
  • HKD  46,613,455
  • USD  6,132,000
  • EUR  4,496,800
专场 中国书画 拍卖时间 2010-06-18
拍卖公司 北京传是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已开通官网 拍卖会 2010春季拍卖会



齐白石山水画神来之笔《秋山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