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纠结择校或幼小衔接了,做好这八条足矣!

 tianguofengling 2015-06-10

关于孩子学习的那些事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很关心,这篇就笼统地讲讲这个话题。想到哪写到哪,没写到的以后继续补充,也希望大家多聊自己的经验和问题,共同探讨。

1、学前时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基础

常常困扰家长的各种问题,大多可以追溯到学前时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上。

比如,时间管理能力。我们告诉孩子,下午有两件事要办,一件是必须做的,一件是玩的,我们要先把必须做的那个事做完,然后才能做玩的那个事。这样孩子就有要事先做的想法了。

再如,平时跟孩子玩,逐渐渗透目标意识,培养规划的习惯。比如在游戏之前,问问孩子的打算,要完成什么宏伟项目,要达到什么程度。过程中,关心他的进度。最后,用一两句话跟孩子总结一下。

再说自觉学习。怎样让孩子自觉学习?我想,这种自主意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态度,需要从学前就开始培养。只有当一个小孩能够自觉去做好自理和份内的家务活时,他才能真的去自觉写作业否则,他的自觉很可能是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并非很自然很情愿。

所以,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学前时期,逐步让孩子承担更多的事情,让他自己负责:收拾自己制造的垃圾、倒尿盆、倒洗脚水、收拾餐桌、盛饭、晾衣服、铺床叠被、准备第二天的衣物、倒垃圾、浇花喂鱼、整理个人物品、打扫自己房间、招待客人……当他在上小学前,对这些责任已经习惯了,这时,他就会比较容易地接受一个新的责任:学习、写作业。

其他各方面也是同理。

不论哪个时期,教育孩子,总的观念、思路应该是一贯的,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儿时期用心去做了,那么,对于上学后的那些问题,我们只要返回自己的内心,回顾一下过去想好的那些大方向、原则,想想宏观图景,或许一切就清晰了,我们自然就有办法了。


2、学习方法来自对学习风格的探索

上学了,家长会想:怎样让孩子适应每天要学习、复习、写作业的生活。我想我们可以颠覆一下这个想法,把“怎样让孩子适应学习”变成:怎样让学习适应你的孩子”。

过去在《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那篇里提到过多元智能理论。学校的老师一般难以做到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所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也常是一种奢侈,所以,这些,就需要我们家长去做。

细心观察,尊重孩子的特点,把学习过程变得个性化。

比如,有的孩子对图形敏感,是视觉类型的学习风格,那么我们可以给他准备各种彩笔、小贴纸,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卡片、画小图,可以把相关卡片、图画在家里到处贴,可以多给孩子买有关的画册,给他找相关的视频看看,我们可以把单调的数学用图来表示,并且详细画出解题环节的图示。

有的孩子肢体智能好,好动,那就多找机会让他在动中学。比如摆弄积木块来帮助学数学;或者让他站着写字;或者把课本和练习本放在两个桌子上,让他写一个字,跑回去看看书,检查写的对不对;或者让他做完一项作业,就起来打一下玩具保龄球……

如果孩子喜欢说话喜欢沟通,那么,或许比较好的学习风格是交流互动。我们可以让孩子把课业内容讲给我们听、讲给家里的玩偶或宠物听,或者约同学两人互相讲、互相考。我们也可以允许他在大厅里、在餐桌上写作业,因为家人间的互动会让他感到安全温馨,会给他力量,他有问题也可以随时问家长。

还有的孩子对声音敏感,更喜欢听,那么家长可以多给他讲一讲学习内容,或者给他找相关的音频资料,可以在教他新内容时用新鲜有趣的节奏、音响帮他记忆,甚至允许他边听音乐边写作业。

……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不是只有单一的某种智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多种智能在同时发展,所以,我们多动脑筋,尝试各种方法,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把学习的方式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化,这样,孩子不仅会喜欢学习,学的效率也会更高。


3、增加学习的乐趣

美国有位一线教师叫罗恩.克拉克。他创造了很多教育奇迹。这位老师在教学上做过很多疯狂的事,比如,把孩子们最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内容变成数学运算法则;用彩色粉笔在人行道上算代数题;让学生用马克笔在气球上解题,做对的学生可以坐在气球上把它坐爆……我们这里恐怕老师很难这样去做,但我们家长在家可以有各种尝试。

增加学习乐趣的办法,一是前面提到的,帮孩子丰富学习的方式,帮孩子创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比如变换环境、文具,比如设定小目标,把学习过程游戏化,达到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吃个水果),或者把不同的课本作业本放在文件架不同的格子里,给每个格子贴上好玩的贴画……

另一个方法是,把学习内容同生活中有趣的内容相联系过去写过,好的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看到所学知识跟现实世界的关联。在澳洲时,就感慨他们中学开了很多有关实用技能的课,比如,除了数学,有的中学还有财会、商务、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我们的学校课程或许这方面做得不够,需要我们家长自己多学习、多开发。

我们自己要拓宽眼界,对世界保持好奇、有趣的视角。我们眼中要能看到一个有趣的世界,我们才能帮得上孩子。


4、积极正面、乐观游戏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就是家里的大气候。孩子那里会有小的天气变化,但是通常跑不出大气候所营造的基调。具体怎么做?还是那句话,教育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不是割裂的,是连贯的。我们在孩子幼儿时是怎样让孩子起床、刷牙、洗澡、做简单的家务活的?我们用的是正面管教、游戏力,我们给孩子补充爱和趣味的油罐,那么我们现在也要同样做,只是变换一些方式而已。

比如,与其用严厉沮丧的语调一遍遍地催问:“作业写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不如跟孩子进行正面、具体的沟通:“你觉得哪科作业比较容易?”、“你喜欢先写容易的,后写难的,还是先做难的作业?”……与其说“写作业别磨磨蹭蹭的!”,不如跟孩子一起想办法,怎样用好玩的方式防止磨蹭拖延。

孩子上学以后,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不知不觉中就变得严肃无趣了,什么原因?

首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变化很大,可是他自身的各种能力并没有同步发生某种跃进,所以,家长要有耐心。

很多能力就像学英语一样,有个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突破、有爆发。如果家长心急,用各种高压逼迫的方式,那么这个积累再爆发的流程就受到破坏,变成恶性循环。

家长难以保持淡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小学里,对孩子表现的测评,不再像幼儿园时那样模糊,它被成绩量化了,这种量化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就好比,我们往往在家里管教孩子时,觉得可以做好,但是一旦我们跟其他家庭一起出去游玩,妈妈们就容易沉不住气,因为有了横向比较。而小学里,这种横向比较被现在的教育体制变得理直气壮、合理合法。

所以,要想保持正面、乐观的态度,关键是家长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有全面培养的规划。

5、全面发展的养育目标

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跟孩子坐下来详细沟通一次,告诉孩子,希望他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进步。比如,我们希望他在交往、家务责任、体育、理财、某项具体的兴趣爱好等等方面,能做到什么,我们对他在学校的课业成绩有怎样的要求,等等。

有了这样家庭版的目标和规划之后,不仅我们自己可以更容易地保持淡定,孩子也更容易保持淡定——因为成绩只是这个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指数而已。并且我们这个家庭版规划是个性化的,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现有程度制定的,它鼓励孩子去跟自己过去比较,鼓励进步。

家长需要清楚一件事——对于孩子,学校和家长同样都希望孩子很好地成长,但是具体目标或许不完全相同!学校更关注的是学业、成绩,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全面的成长。我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完整的健康的人,而不只是社会劳动力。家长和老师,职责不同、各有分工!


6、家长背后的功课

说不过分重视成绩,不是说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因为学校教育的“偏食”,现在的家长要做更多功课才能保证孩子全面发展。家长的背后功课,主要就是给学校教育纠偏。比如,我们要鼓励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创造创新,让孩子知道很多问题有开放的答案,知道怎样理性客观地评判;我们启发孩子想更多个解决方法,尝试各种路径,而不只是满足于答对;我们引导孩子听从好奇心的指引,学会寻找资源、寻求帮助,享受探索的乐趣……


7、培养学业之外的关注点

想专门强调这一点,就是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有学校学业之外的兴趣点、关注点。

孩子在小学时,可以在课余兴趣方面广泛探索、尝试。在初中时期,最好能有让他为之着迷的兴趣点、关注点。这可以是体育运动、才艺、某一类书籍的阅读、某种社会活动,或者哪怕算不上什么爱好,只是对某个领域特有的持续关注。

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期很重视这些,大一些了,就开始有顾虑,怕孩子投入过多时间,影响学业。其实我想只要家长引导孩子把握好尺度、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管理好自己时间,那么这个课外的兴趣点就是利大于弊的。它不仅是对学业的补充,它还会对学业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它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的孩子会更乐观、更自信,因为学业成绩不是他的全部,他在此之外还别有洞天,有更多的支点。一个热爱生活、对世界充满憧憬的小孩,他的抗挫折能力也更强,不会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就自卑、厌世。

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把孩子与未来相连接的通道——它可能通向孩子未来生活的快乐、职业选择、使命与追求。

美国青少年常常会在家里的车库中鼓捣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乐队、科学实验。很多我们熟悉的大公司、大品牌都是在卑微的车库中萌芽的:苹果、GoogleYoutube……数不胜数。前些天听说一位12岁的美国少年,曾尝试在自家车库里搭建核反应堆。14岁时,他成功制造出一个迷你核聚变反应堆,堪称全球最年轻的核物理学家。

所以我们在关注成绩和作业的同时,别忘了给孩子留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车库”。

8、对孩子的品德、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很多家长提出的具体问题,我想都可以放到这个题目下面来。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我们家长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不仅是在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在对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

比如,孩子说不喜欢哪位老师,也因此不喜欢那个科目,我们可以就此跟孩子多聊,了解为什么不喜欢。然后我们具体跟孩子分析,怎样对别人尊重与包容,怎样接受差异。对于别人不好的做法,我们怎样去理解,可以做什么。我们教给孩子分清事物的界限,理清原因和结果,教他要对自己负责,不把责任推诿到外界因素上。我们带领孩子一起去主动出击,扩大自己获取资源的范围,转化甚至利用逆境。我们让孩子体验到,事情是可以改变的,你是有主动权的,你不是受害者——当你能积极去学好那一科时,或许老师开始喜欢你,或许你也因此开始喜欢那个老师了。

比如,孩子淘气,老师总是当众批评孩子,搞得孩子开始自卑。我们一方面通过家庭的教育,丰富孩子视野、扩展他的能力,这样给他自信,帮他有更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教给孩子怎样让自己的个性有合理的表现,照顾到老师的要求、环境的规则、对他人的尊重。同时,跟老师做正面的、建设性的沟通,让老师更全面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他的其他侧面,看到他的努力和进步。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提高逆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跟老师意见不一致时,怎样沟通?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既是在坚持原则,同时又是以最大的善意在与人沟通。让孩子明白,多换位思考,才能明白对方的难处和动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与各科成绩相比,这些随时发生的,关于品德、能力的教育,其实更重要!这些我在过去的博文里写过很多,不再赘述。


结语:

上面的文字写于我女儿上幼儿园时。现在她上小学了,很快就上二年级了,回头看看,不仅仍然、而且越发认同!

常有家长问我幼小衔接问题。说实话,我自己的头脑里,一直没有这个概念。该做的,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一直都在做,以后也会继续做,不会因为为了准备上小学而有什么改变。有时,家长对所谓幼小衔接的过分用力,反倒制造了新的焦虑和问题!

小学生家长问我的各种问题,表面是学习问题,实则都是学前积累的各方面问题的表现。

所以,学前我们努力做好,然后一如既往地保持积极平和的态度,以满满的祝福和信任,来面对孩子人生中的每一步!

日子,如果在我们的心里是这样轻松自然的,那么它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是同样轻松自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