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 | 锦衣卫的另一面,看来电影骗了咱!

 育则维善余言 2015-06-10

【登载于1841期《作家文摘》】

电影《绣春刀》中张震饰演的锦衣卫举伞的仪仗兵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设立的拱卫司,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卫队。按照明代兵制,锦衣卫排在亲军卫之首,直接听命于天子,相当于皇帝的贴身护卫。

锦衣卫的“将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将军,而是负责皇帝近身雇从的卫士的荣誉头衔,称大汉将军。其工作类似于仪仗兵,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任务,往往要从凌晨三四点钟一动不动地伫立到中午时分。在殿内侍卫的大汉将军不得挠痒、打哈欠,身上也不得有臭气。明熹宗有一次破天荒上朝,看见身边的大汉将军站得稀稀拉拉,盔甲破破烂烂,衣服鞋子也是脏兮兮,还骂过相关的领卫勋臣。

皇帝常朝时,大汉将军也要在奉天门侍卫。在皇帝出巡时,统领大汉将军的千户官要悬挂“礼”字号金牌,举着金香炉,作为仪仗前导。殿外露天肃立的大汉将军则要经受风吹日晒、霜冻雨淋,典礼完毕之后还要对身上的金甲进行擦洗保养,然后才能上交到左网门南边三间廊房的“金甲库”中储存。

“锦衣”之名反映了锦衣卫服装上的特殊性。明朝对皇亲勋贵百官平民的服色等级有严格的限制,不准逾等。按照明朝制度,锦衣卫的正三品堂上官可以着大红纻丝飞鱼服、佩绣春刀。

电影《锦衣卫》剧照皇帝的情报局

锦衣卫负有保护皇帝之责,由此承担了秘密调查和刺探情报的工作。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其首脑称为“锦衣卫掌镇抚司事指挥”。南镇抚司掌握锦衣卫的法纪、军纪,同时掌管制造兵器的军匠。锦衣卫北镇抚司则负责在暗中秘密侦伺文武百官,同时还担负着监视藩王、反间谍等任务。《明史·职官志》中称北镇抚司的任务是“盗贼奸宄,街涂沟恤,密缉而时省之”。

北镇抚司逮捕人的时候不需要经过外廷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法律手续,而是直接逮进锦衣卫诏狱。被捕者一旦走进诏狱大门,十分之九便无生还之理。锦衣卫执行侦察和缉拿等任务的部队则称为堤骑,由校尉、力士等低级军士充任,其人数在洪武朝只有五百人,到正德年间膨胀至六万余人。到嘉靖年间,还有外围线人十五六万。

有明一代,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被统称为“厂卫”。明武宗宠信的江彬曾同时领导厂、卫两大特务部门。此外东厂的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其下面有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电影《新龙门客栈》里的东厂太监与锦衣卫

另一方面,锦衣卫也负责情报收集,其情报侦缉手段对朝中的重要大臣根本不具备威胁,自嘉靖年间的首辅夏言开始,明代历届倒台的首辅没有一个是被锦衣卫搞掉的,反而主要是靠言官(御史和给事中)与风宪官(都察院、大理寺、按察司)之力。不过,在明代另一项臭名昭著的制度“廷杖”当中,负责拿棍子打大臣屁股的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则是司礼监太监。不少忠言直谏、触犯天颜的大臣在挨廷杖的时候惨死在锦衣卫的棍子下。

在壬辰倭乱期间,锦衣卫还曾经派出名为“夜不收”的间谍,刺探日本军队情报。这一点也被如今的文学或影视作品过分夸大、并且进行传奇性渲染。实际上明代各地边防守军中都设有“夜不收”,在中前期以刺探蒙古方面动静为主,后期则加强了对女真的哨探工作。“夜不收”通常以本地人组成,能操本地语言、熟悉附近环境。

到明朝灭亡时,锦衣卫的情报侦察能力已经弱到了几近于无的地步。在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前夕,锦衣卫对于京城内的“奸细潜入、佣夫贩卒为流贼所遣,无一举发”。

阎京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