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非遗馆:在历史深处

 热带咖啡 2015-06-10
县博物馆新馆内部抢“鲜”看 李士明/摄  

记者 陈惠敏

  个人的记忆处处皆是,漫落现实中不易看见;群体的记忆总有指引,仿佛是土地对春天天生的感知,一起风,万物生机,记忆被集体唤醒。历经三十载苦心收藏,三年的筹划期盼,苍南县博物馆新馆即将开启大门正式对外开放。至此,它不再只是一座大房子,而是苍南人民共同的记忆体。

  ◎有馆有舍

  1981年,苍南建县。1989年12月,县博物馆从县文化馆析出建馆。2008年正式更名为苍南县博物馆。多年来,因受馆舍面积及历史原因限制,县博物馆并未对外陈列展览,众多文物“枯守”库房,无缘与观众见面。

  与柴米油盐不同的是,博物馆并不是必需品,它是在满足了人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存在的文化场所,是人类高级的精神享受。2010年,为加大苍南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力度,发展繁荣苍南文化事业,县委县政府将县博物馆新馆筹建工程纳入苍南县“十二五”重点文化工程项目,一座惠及百姓的文化宫殿由此诞生。县博物馆与县文化馆相接,整体建筑称文博馆。2012年年初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文案策划工作启动;5月完成博物馆新馆打桩、地下室等基建工程;2013年1月,博物馆新馆陈列文案通过浙江省文物局审议定稿;同年3月,总投资金额6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的博物馆新馆顺利结顶;2014年10月,完成博物馆新馆陈列展厅内部装修;2015年1月中旬,陈列布展工作即将结束;春节前,新馆将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建成的新馆为五层建筑,地下一层为停车场,地上四层分为临时展厅、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厅和县非遗展示馆,总陈列面积4017平方米。另有库房区和办公区三个功能区。

  此后,在县城新区中心湖畔,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四馆”均开,正式拉开苍南的“四馆”时代。

  ◎有史有今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张苍南地图,也是一部时光机。在新馆的二、三两层的博物馆基本陈列厅,我们可以在抗倭硝烟中神游海防重镇,置身于红色战火中,感受革命激情,或是观看一段改革开放以来苍南稳步发展的百科全书。在这里,手工百业,文人乡贤,山海苍南和少数民族文化如万花筒一般,立体而又迷人。

  二楼陈列厅入口,以“苍南遗印”为主题的浮雕恢弘铺就在人前。长达十几米的浮雕展现了先人迁徙、抗倭的动人事迹。博物馆的时光轴以此为序,自然、遗存、文化、抗争、经济五大篇章随之展开。

  西南连绵,群山莽苍,鳌江口岸,鳌水泱泱。东海退,浮平原,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使苍南大地尽享矿藏、渔盐之利。在自然篇陈列区域内,现代化的投影设备让参观者更为直观地了解苍南的自然地理及行政规划。

  玉苍之南,躬耕乐道,山野乡间,市井百味。遗存篇陈列区域将隐蔽于、乡镇间诸多遗存分为生活遗址、墓葬、古建筑三类予以介绍,按一定比例还原古戏台、石盆墓等遗存古迹,于时间长河中重现苍南人生活之故事旧景。

  闽北浙南,隔海望台,移民迁徙,方言交汇。文化篇陈列区域悉数展示苍南境内的相融相生的文化事业,文教兴盛,历代县学书院育人无数,各界名士乡贤辈出,佛教、道教浩荡千年留史,神秘的明教在此亦有遗踪。

  五代拒闽,据分水关;明清倭寇,海防重镇;革命战火,抗争顽强。抗争篇陈列区以历史为脉,谱写苍南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另有台风4D体验区,设有大功率风机和喷水装置,可供参观者身临台风现场。

  抷土为器,烧石为矾,百业俱兴;商贸集市,码头港口,工贸兴隆;革命时期,实业救国,经济复苏;建国以后,改革春风,经济腾飞……为了再现场景,经济篇陈列区还原手工制碗、开矿练矾等场景,而水稻田中的甲虫、田螺、田鼠更是逼真无二。

  ◎有学有识

  受闽、浙两种文化的长期影响,多元文化共生相融,孕育了苍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全县共有1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23项,市级非遗项目72项。其中,既有“一人手上演百官”的单档布袋戏,也有“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的夹缬,还有提线木偶戏、渔鼓、木活字印刷术、夹苎漆器等。这些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苍南大地,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步入四楼非遗展厅,看头眼见序厅上方微微闪烁的星空便是如此寓意。

  非遗馆的主体分古韵、遗风、巧技三个篇章,各种集纳的旧藏和新作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来了非遗馆就像在古城逛了一场庙会”,工作人员介绍说,不同于其他展馆的静态展示,展览面积达千余平方米非遗展示力求带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巧夺天工的点色剪纸、精彩炫目的矾塑、朗朗动听的渔鼓、精彩绝伦的布袋戏、齐头并进的龙舟、精巧绝美的畲族刺绣……在非遗馆,你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还需要动手学。

  在巧技一条街上,将有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大师现场演示布袋戏、畲绣、米粿制作等绝技绝活。为了让参观者有更为深刻的体验,馆方按比例在馆内搭建了一座“荡木秋千”。与常见的软绳秋千不同,整座秋千架由数根大木头剪式捆扎成立椎状,再用两杆硬木杆和两根横木架成门框样的秋千,用绳子扎在椎体末端的横杠上,形成一座完整的秋千架。据陈氏族谱载,陈氏先人于南宋迁至现龙港镇陈家宅时就开辟了一块秋千地,并留下祖训,不准将秋千地移为它用,一直延续至今。每逢喜庆活动,陈家宅村人就在秋千地上架起秋千,全村老少均能登架表演。陈家宅人荡秋千既比荡的高度,又比荡的花样和动作、姿态的优雅,有时候,为了验证谁荡得更高,就事先在秋千架上悬挂一只大气球,谁能用脚踢着气球,谁就是优胜者。

  非遗是一项美丽而浪漫的事业,借助县非遗馆这个固定的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上非遗文化。通过互动与体验,为参观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对苍南历史的认同感。把根留住,把情留下,才是最好的拾“遗”。

  ◎有感有思

  “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苍南人来说,乡愁或许就是舌交上浓浓的乡味,耳边亲切的家乡音,和我们在展示厅里所能看到的一切。因此,无论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合适来参观博物馆、非遗馆,但此间需要的是一颗敬畏之心,一颗敬畏苍南历史、尊崇文化的心。

  探访博物馆、非遗馆正值雨天,因线路问题,工作人员在布展还时不时遭遇跳闸。“噔”,沉闷闷的一声,灯光熄灭,光线退出领地,在葱郁的黑暗中,城砖、瓷器和瓦当的残片若隐若现,上面也许还刻有先人留下的文字图案……它们已是一派久经岁月的静默无声。年轮飞转,这里所有的一切原封不动。过去未曾真正属于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若是不加以任何保护或补救,那样只会更让人意识到现在的时光正无情地流逝。

  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习俗、尊重人的情感价值,借此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有责任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有效的举措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将此财富传承给后世,以造福人类。正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庆泛所言,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向过往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在现代文明中不断失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