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预测 | 2015年各高校自主招生局势分析

 elfen 2015-06-10

文|呉戈



5月中旬以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布了各高校2015年自主招生报名审核通过的考生名单。别小看这份名单,处于教育部“自招新政”的第一年,这份名单背后实则蕴含着各高校面对新政的应对理念,而从中又可以窥探今年自主招生的未来局势。


1、各校初审人数相差悬殊


令人惊讶的是,各校通过的初审考生人数相差实在太过悬殊。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CWCU)进行的2014年两岸四地百强大学排行榜,我们选取了大陆排名前15的高校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在2015年没有自主招生计划,故共有14所高校。其中,自招初审人数最少的是复旦大学,为356人;而人数最多的则是北京大学,达到了1900人——而与北京大学并列为中国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则只有546人。


1 样本高校自招初审通过人数

两岸四地排名

大陆排名

学校

自招初审
通过人数

1

1

清华大学

546

5

2

北京大学

1900

8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12

10

4

浙江大学

1090

11

5

复旦大学

356

12

6

上海交通大学

1233

17

7

南京大学

1254

19

8

华中科技大学

1761

20

9

北京师范大学

1010

22

10

中山大学

1436

24

11

南开大学

1624

26

13

武汉大学

1461

27

14

吉林大学

432

28

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77

2、从初审到认定,吉林大学考生最赚


绝对值比较有局限性,那么相对值如何呢?


由于2015年的招生结果还未出,我们便近似地采用2015年自招初审通过人数除以2014年新生人数,得到一个百分比,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初审比”吧。一般来说,各高校自主招生录取人数不超过该年招生计划的5%——也就是说,“初审比”越高的学校,将会最终淘汰越多的考生,因为目标只能缩减到5%


2 样本高校“初审比”



根据上述逻辑,我们发现报考吉林大学自主招生的考生似乎赚到了,因为吉大现在的“初审比”就已低于5%,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考生都很出色,吉大完全不会因为政策限制而“不得不”淘汰一些人。“初审比”低于20%的高校还有复旦、清华、北航、浙大、武大,报考这些学校的考生还是比较靠谱的。


与之相反,北京大学以将近70%的比例位列样本高校“初审比”第一高,而超过40%的高校则还有南开和中科大,风险有点高哦。


不过,位于“初审比”低区的考生也不可掉以轻心了。因为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14]18号)的精神,“自主招生”已经明确定位为“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尤其要“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存在的‘掐尖’、‘小高考’”。


所以某种程度而言,今年的自招新政实则是为那些有特长的“偏才怪才”提供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而不是为那些考试成绩本已优秀的学生提供一个“双保险”,也就是所谓的“掐尖”、“小高考”。从这个角度而言,“初审比”过高的高校确实有些令人费解,难道有“偏才怪才”潜力的考生居然有这么多吗?


3、什么是清华北大的“综合评价”?


在此次公示的自主招生初审通过名单之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还有一项“综合评价名单公示”,其中清华大学5400人,北京大学1946人。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清华和北大一起向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请缨,承担改革试点任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20147月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原则同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市进行教育综合改革,简称“两校一市”。


此次两所学校的“综合评价”名单即是“两校一市”的试点,也就是在自主招生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之外,提供另一条综合优秀的评价体系,即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和北京大学的“博雅计划”


在这些眼花缭乱的数字背后,该如何解读?这正是我们所希望完成的工作。


1)初审通过人数与最终认定录取人数。在此次公示的名单中,清华共有5946人(自主招生546+综合评价5400),北大共有3846人(自主招生1900+综合评价1946),但其实这些数字与最终的认定和录取人数是没有关系的。什么决定了最终认定录取人数?是两个学校的招生规模!按照往常的经验,两所学校的各项比例应当是一致的,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得知最终到底加上“综合评价”会认定录取多少比例的考生,但是两所学校相对而言肯定是一致的。所以按照清华往常近3400人,北大2800余人的招生规模,就能推算出最终认定和录取人数。


2)自主招生与综合评价的名额分配问题。正如我们在之前所说,在自主招生这一块,北大的“初审比”远远高于清华,所以前者会有大比例的考生被淘汰;而同时出于我们对两所学校“总比例”一致性的认识,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在综合评价类别中,北大的淘汰率要远小于清华呢?从单纯的数学计算上来说,这种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在现实中,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考生的成本花费和入选预期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综合评价,还需要经历如下选拔过程:高考之后,考生可自主选择参加若干所高校的笔试,而后各高校会根据该笔试成绩确定面试名单,并通过面试进行最终选拔。512日,清华大学公布了自主选拔测试方案,宣布将在全国设立30个自招笔试考点,而且考试时间定为612日上午,与其他任何一所高校的时间均不冲突——也就是说,考生不用必须赶到北京参加笔试,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能以最低的成本进行选择——不得不说,清华大费周章地设立这么多考点,确实就是在为更大范围和更大群体的考生提供参加笔试的机会,不得不表扬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