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品选修课程《读典故·悟哲理·品人生》课程纲要 王国芳 一、前言 哲学典故是闪耀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灿烂星空中的一颗颗智慧的小星星。它们往往融哲学与文化于一体,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但又深入浅出,读来意味深长。它们往往熔思想性与生活性于一炉,在生活中凸显思想的智慧,在思想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千百年来,它们广泛地流传于人民大众之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它们是我们的先人馈赠给我们的巨大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把这笔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年轻一代从中吸取智慧、品味人生,从而让生活更美好、让生命更亮丽。学校教育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这也是我们开发《读典故·悟哲理·品人生》这门课程的目的所在。 二、课程性质 《读典故·悟哲理·品人生》是一门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它既是对语文知识的拓展,因为本课程选用的哲学典故本身就是寓言故事,阅读这些典故,一方面需要依托学生的语言特别是古文的功底,另一方面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它又是对哲学知识的拓展,因为这些典故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运用学生已有的哲学知识既能读出这些典故背后的深层意义,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与哲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当然,无论文学还是哲学,最后的归宿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会思考的人,也即要让人成为他自己。《读典故·悟哲理·品人生》是文学、哲学与人生三位一体的一门人文性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共分“省己”“待人”“明理”“处事”和“为学”五编,各编的具体目标如下: 1.省己。通过第一编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反省的意识,养成自觉反省的习惯,提高自觉反省的能力,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在自我反省中不断地走向完善,成为一个正直的、善良的、勇敢的、有担当的严于律己的人。 2.待人。这里的人,既指个人,也指社会。通过第二编的学习,唤醒和强化学生的向善之心,引导和培养学生善待他人,提高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为一代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 3.明理。人生就是需要不断地作出判断和选择,而判断和选择的前提就是要懂得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和道理。通过第三编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事物运动变化的道理,提高自己的判断力、辨别力和选择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情达理、合乎时势与潮流的人。 4.处事。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第四编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考虑问题更周到、进行决策更科学、采取措施更有效,真正成为一个有效率的人。 5.为学。通过第五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却又是很重要的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懂得学习的要义,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
四、课程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共分省己、待人、明理、处事、为学五编,也即五大主题。每个主题结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实际,选编篇幅短小、内涵隽永的哲学典故20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表达和阐述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每一单元之后,安排有单元探究题,供教学选用。 课程五大主题共精编100篇哲学典故,其中每一篇内容严格遵循“从品读典故到感悟哲理、再到品味人生”这样的逻辑上升的编排思路,由典故原文及译文、感悟哲理、品味人生等几个主要版块构成。 这样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本课程有分有合、能分能合的特点:分则每一篇典故都可单独成为一个微课程;合则二十篇典故组成的一个大的教育主题,一百篇典故组成了由五大主题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这样的设计思路,给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和选择空间,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师的教学自主性。 (二)教材章节目录
(三)教材编写样例 本课程共分五编,每一编各由经过精选的二十篇哲学典故组成,每一编之后有单元探究题供教学选用。每一篇典故又有原文及译文、感悟哲理、品味人生等几个主要版块构成。这儿摘录第一编中的一篇典故《相鲁嗜鱼》作为样例: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课时和学分安排 本课程设计总课时为18课时。建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编安排3—4课时。一般每一课时可从20篇寓言中按一定的标准选择3则左右,组织教学。 (二)课程实施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一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把相关典故组织在一起,又要重视教学策略的选择,引导学生在典故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提升认识,在探讨交流中分享收获,在互相启迪中领悟人生。 2.坚持文学性、哲理性与生活性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要把本课程上成语文课,也不要上成哲学课。应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典故的品读和哲理的感悟只是基础或条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品味人生才是本课程的宗旨与目的。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活,强调典故、哲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结合。 3.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创新课堂模式,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切实保障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课程实施成为学生交流分享智慧、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舞台。也可组织选修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 4.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兼顾。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在运用讲授、讨论、辩论、分享等多种手段提升选修课的课堂效益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网络资料收集等方式收集和分享教材以外的典故,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读,要求学生结合相关典故撰写小论文或者感悟文章,从典故积累和人生感悟两个角度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六、课程评价建议 (一)评价原则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出课堂出勤情况、课堂参与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贡献(主要指典故收集)、对课程的感悟和理解(主要看撰写小论文或者典故感悟心得)。 2.量化考核与质性评定相结合。本课程的采用先量化考核,再把考核结果转化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二)评价项目的量化 1.考勤情况(20分):本课程为18课时,每课时进行签到,期末以签到次数计算,一次计1分;加上课堂表现的印象分2分,满分20分。 2.课堂表现(30分):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特别是课堂讨论、交流等活动的交流情况进行计分,满分30分。 3.课程贡献(20分):主要看学生课外收集到的教材以外的典故及解决情况。若无则计零分;若有,则按质量赋予相应的分数,满分20分。 4.课程感悟(30分):主要看学生完成的结合典故所撰写的小论文或者感悟文章的质量情况,满分30分。 (三)评价结果 按考勤情况、课堂表现、课程贡献、课程感悟四个项目考核得分情况确定相应等第。其中得分在90分及以上者为优秀,80—89分之间为良好,60—79分之间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考核结果合格及以上者,赋予1个学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