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门文化调查报告

 昵称14409948 2015-06-10

有道是月是故乡明,出门在外的游子心中对家乡的那份情愫永远是那么浓重。利用假期时间,我对海门的文化进行了调查,感慨颇多。

海门坐落于黄海之滨,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东临黄海,南依长江,与黄金海岸T字型的结合点;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倚广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门之称

提及海门,大家都会想起海门常乐的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清代状元张謇,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我做过这样一项有趣的调查,询问全班60位同学,“如果谈到海门文化,你会谈点什么?”答案几乎无一例外是“大状元张謇”。然后又问“那你知道张謇故居石碑上刻了什么吗?”只有两三个同学答出“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调查结果一方面显示了对文化了解面的狭窄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对自己了解的文化也不够透彻与全面。

谈起我市现存的文化遗产,不能不首先说海门山歌。海门山歌可以分为两大脉系,一是流传于北部的民歌,她早在明代就已盛行,是古代海门山歌的遗存;二是流行于南部沙地的山歌,她是江南吴歌的支脉,而作为海门山歌剧的唱腔音乐,则主要来源于后者。海门山歌的魅力和她的发展历程大家已耳熟能详。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她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毋庸置疑。首先,海门山歌传递出过去时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是研究海门历史的活化石。从其流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吴文化向江北地区拓展的轨迹,可以领略先民们勇于开拓的精神内涵。其次,海门山歌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纯朴自然,形象生动,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北部的民歌号子激情奔放,是真正的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是祖国民间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海门山歌是当代文化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当代海门文化的繁荣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传承和发展使山歌成为海门文化个性、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了海门山歌,还有海门方言、土布生产工艺、民间文艺和通东民俗等四大类也不容忽视。海门方言是移民方言,主要分为沙地话和通东话,这两类方言同属太湖片吴语,海门方言中的俗语歇后语谚语等是其中最精妙的部分,这些俗语、歇后语体现了海门人机智、风趣、幽默的性格。有的反映海门传统男耕女作的传统生活方式;有的表现孩童的想象;有的勾勒出海门特有的民俗风情。我们并不担心海门方言会消失,但其中最为精彩的俗语等却在消失,即使在农村,青少年中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使用这些语言,再经过几代,这些语言极有可能丢失。海门文化界知名人士管剑阁、袁劲等曾对海门方言做过专门研究,编著了《海门方言俗语志略》、《海门方言》等书,留下了重要的文化记忆。蓝印花布。如今已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蓝印花布只是土布生产工艺的一种。大多数海门人并不知道,早在明清时期,余东镇曾是南通地区土布纺织业的中心,是古代海门的家纺城。勤劳的余东人民生产的芙蓉布(麻布)曾经作为贡品远销海外,明清两代的《通州志》就记载用苎麻织成之,出余东镇者为佳手巾之出余东者,最驰名。如今,芙蓉布工艺已经失传,但浸麻的芙蓉池仍在东岳庙后。如今,大部分土布生产工艺已经失传,甚是可惜。民间文艺最具个性的是海门的民间舞蹈,比如跳财神,还有通东地区放施食中的舞蹈。放施食起源于道教仪式,后演变为通东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放施食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的变衣跑五方等是种古老、原始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直到现在,它依然在通东民间流行。如果我们对它进行科学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完全可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民间歌舞。通东民俗地域特色明显,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海门社会生活的信息和古代海门的民间文化特征,由于沧桑变迁和人口流动,通东民俗又融合了江南、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各地的文化元素。通东民俗有其特定的地域性、群体性、社会性和模式性,远比沙地民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通东民俗中当然也包含大量的封建糟粕,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民俗的传承自有其合理性,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东民俗反映在居住、服饰、岁时、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多方面。

除了上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灶头画、山墙画为主的农村壁画;篾竹编制床席、帐席等竹编工艺;通东地区手绘年画;颐生酒的传统酿造工艺等文化也令人啧啧赞叹。

海门文化灿烂,可是现在渐渐在流失,很多面临失传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工资方面就可以看出

单位

工资/

山歌团

2000-3000

西门子电器

7560

中南控股集团

5146

海隆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3230

现代人普遍的趋利性心理,宁可放弃文化的传承也不愿生活水平低下。其次,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无法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海门工业明显比文化业发展快,虽说百姓十分重视教育,但是目的80%为了以后在更好的工业单位从事工作。当然还有政府对文化继承和发展这一方面做的不够的缘故,经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无可否认但是发展文化的软实力实在无法忽视。

加强海门文化的发展需要从现在做起,探索过文化流失的原因,那么燃眉之急就是尽快找到解决方案。作为海门公民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我想提出以下方案:

1、政府方面:加强对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

2、学校教育方面:积极开设文化课程,定期举办文化知识问答比赛,组织学生对传统工艺以及文化遗产的参观学习

3、公民方面:对于居民,停下前进的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空闲时间,尽量不要窝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出去走走,参观参观博物馆,品品访访民间工艺。茶后除了家长里短也可以谈论一下有文化内涵的话题,闲时唱唱海门山歌。而对于外出工作或求学的公民,应该向外面的人多介绍介绍海门文化,让文化走出去,我们要积极做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海门文化的美好明天有赖于海门每个公民的努力,家乡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们有义务为家乡的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增强家乡文化软实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