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秋雨新书《何谓文化》: 思索文化的最终目标

 情愫秋生 2015-06-11
摘要:  文化是什么,它可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可以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继《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余秋雨又推出了一部谈文化的重磅之作《何谓文化》。

  □本报记者 方嘉伟

  文化是什么,它可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可以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继《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余秋雨又推出了一部谈文化的重磅之作《何谓文化》。

  这本书自9月在张家港书城推出后,引起了许多港城读者的兴趣。在书城,记者遇到了前来购书的文学爱好者小严,“以前上学的时候,读过《文化苦旅》,从字里行间感受他对历史的理解,很佩服。这次知道他出了新书,赶紧抽空来了趟书店,刚翻了下目录,觉得很有必要细细品味。”与小严一样的读者还有很多,记者从张家港书城一楼经理方洁那了解到,来选择购买此书的读者年龄不等,在国庆期间《何谓文化》还屡次被一扫而空。

  本书不仅延续了余秋雨一贯的文化思考风格,而且将余秋雨散文的经典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这是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读本”,也是一份文化心路自白书。与《文化苦旅》这本成为了无数人文化历史观念的启蒙读物不同,余秋雨这次展现给读者的是一次文化的交集,在书中坦诚了他想说的话,他想表白的内心世界。

  在序言中,余秋雨就提及中国突然在渴求文化,渴求文化带来的精神财富,文化被百般重视。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呢?他说:“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在书中,余秋雨用了4个篇章来回答: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作者首先收集了一些他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学术报告上的讲座,从学理上比较完整地回答了“何谓文化”,旨在梳理关于文化的思路。其次,他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动情的文笔描述了大家们是如何践行着文化人的责任,如何承载着文化的重量,如何追寻着文化的执着,记述了作为文化代表的生命存在。再来,摘录了他为各地名胜题写的碑文,结合了自己对多处文化遗址的考察,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最后,是对一些经典白话文的翻译,包括《心经》、《离骚》、《逍遥游》、《赤壁赋》,从古典中提炼文化涵养,谈古论今。

  余秋雨说:“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他说他以最隆重、最诚恳的方式,回答了文化的问题。书中最让他动情的,是回忆文化巨匠的故事。其中对导演谢晋的回忆,最为让人动容。他写到谢晋的智障儿子阿三,曾经天天趴在门孔上张望爸爸回来,对他来说,那个闪着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的等待,眉毛因为摩擦而稀稀落落了,他也从没有放弃过。而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至今也不知道死亡为何物,他只是奇怪为什么爸爸的东西都在家,人却不知去了哪里。余秋雨将对谢晋的回忆缓缓道来,对于谢晋在晚年背负着家庭的巨大压力,仍不懈于艺术创造的精神力量表示尊敬。余秋雨正是通过描述一些文化人物的事迹,来说明文化建设之难,他认为这些大师亲身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对“何谓文化”作出了生命的回答。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余秋雨在书中第一次全面澄清和驳斥了历年来媒体和个人针对他的各种质疑和诽谤。比如在书中的《寻石之路》里,余秋雨以寻找“石一歌”这个带给他许多困扰的名字为主题,来详细道出自己一直未曾向世人述说的另一面。文化是什么,《何谓文化》就是余秋雨的回答。文化并不只是一种谈资,也不是一种口号,它是现代人所需要去细细体会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物,也是通过时间沉淀为人格,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