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里剂—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Earls360 2015-06-11


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方剂】:理中丸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0g。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加减】:若虚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加生姜、法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方解】: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作,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方剂】: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3片,饴糖30g。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加减】:若中焦寒重者,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方解】: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汤”名之。 

【方剂】: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9g,人参9g,生姜6片,大枣4枚。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加减】: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等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力;头痛较甚者,加川芎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等温里祛寒。

【方解】:方中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