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城市留住“大杂院的笑声”

 聂耳小书屋 2015-06-11

 

新邻里 新民风

为城市留住“大杂院的笑声”

——重庆市渝中区着力打造“邻里如亲”社区文化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特约记者 李宏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11日 04版)  

 

      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过去“同一大门内、同一屋檐下”的大杂院,换成了私密性更强的居住空间;几十年不变知根知底的“老街坊”,变成了来来去去流动性更大的左邻右舍。现代化的城市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能不能同时也留住“大杂院的笑声”?重庆市渝中区用“邻里如亲”的社区文化,焐热了那些不断成长的“水泥森林”。

 

把“陌生的楼宇”变成“熟人的社区”

 

    5月20日,是渝中区人大立法确定的“邻居节”。今年以“幸福社区,志愿同行”为主题的邻居节暨志愿服务活动周,全区11个街道77个社区共设计了“最美好邻居”龙门阵、“幸福渝中携手同行”集体婚礼、“奔跑吧邻居”渝中社区厨艺大比拼三大主题活动和爷爷奶奶的金婚故事、爱心捐赠等90多场邻里活动。

 

    在“最美好邻居”龙门阵上,听着歌曲《幸福社区好近邻》和快板书《幸福社区万年长》,大溪沟建设路小区67岁的张树贵不住地点头。“几十年前,我们在镇上住的是土坯房,左邻右舍见了面总是热热乎乎。后来搬到城里住了楼房,生活好是好了,但邻居之间基本上不往来,见了面名字都叫不出,确实有点难受。”张树贵说,“‘远亲不如近邻’,话是老话,理是新理。”

 

    先打开房门,才能慢慢敞开“心门”。10多年前,渝中区尝试通过开展“敲门日”、邻里茶话会、楼栋谈心会、互换书籍会、百家宴等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相聚相识、互敬互助。区里还在社区海选的基础上,连续10多年评选敬老爱老之星、助人为乐之星等年度“邻里之星”。“陌生的楼宇”变成了“熟人的社区”,张树贵这样的老住户找回了“热热乎乎”的感觉,更多的新居民也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

 

被动“参加”变成主动“参与”

 

    渝中区鼓励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自己设计邻居节的活动。通过集思广益,石油路街道有了“石头桌子”大碗茶话会,大溪沟街道总结了“十必敲”敲门法,大坪街道办起了“心连心”社区贴吧,朝天门街道开展了“夸夸我的好邻居”讲故事比赛,上清寺街道布置了“家庭手工秀作品展”。每年的邻居节,都有“邻里餐桌”“邻里趣味运动会”“晒晒全家福”等近百项趣味活动,让居民沉浸在“过节”的快乐之中。

 

    2012年以来的四届邻居节,渝中区共举办各类活动1000多场,近80万人次参与。在居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又适时推出了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安、邻里乐、邻里颂六大主题活动,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疏远的邻里亲近起来。

 

    十多年温暖的感召和传递,使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冷眼“旁观”、被动“参加”变成了主动“参与”。现在的渝中,每个社区都有志愿者队伍定期为居民提供便民维修、医疗卫生和综治法律等上门服务。一些社区的居民也自发组建了“幸福找茬队”、“社区红袖章”、文明劝导队,将参与社区建设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邻居节很好地营造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德、与邻为乐的邻里文明氛围,并逐步形成了渝中独特的睦邻文化。”渝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积光说,为增强居民对睦邻文化的认同度和亲合度,区委区政府面向全国征集到了邻居节主题歌《幸福社区好近邻》,全区各个社区都制定了《邻里守则》,既注重发展熟人基础上的睦邻关系,又倡导陌生人之间的“邻里自觉”;区里还通过“微故事”演绎市井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微视频”传递暖城之举唤醒平凡的感动,用“微话题”探索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修养,这些活动都赢得了广泛参与,其中微电影大赛吸引了全国2.7亿人次参与和关注,让文明和谐之音传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特约记者 李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