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发热那些事 (重症行者翻译组最新翻译作品,这篇文章给我们总结了ICU中发热的方方面面,值得学习希望大家阅读后学习到相关知识。本平台微信号:blue533007,添加好友联系小编) Fever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uthors SectionEditor DeputyEditor Disclosures All topics are updated as new evidence becomesavailable and our peer review process is complete.
Official reprint from UpToDate? Literature review current through: Sep2013.
介绍 发热是ICU中最常见的异常,它能提示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我们在这里综述其定义、鉴别诊断、诊断性评估以及ICU发热的管理。发热的病理生理将另篇文章讨论(见《成人发热的病理生理及治疗》)。 定义 尽管随时间的推移,体温测量方法不同,但是正常体温接近于37℃(98.6℉)。发热的定义是随意性的;因为如果将定义为发热的体温(数值)降低,那么它的敏感度将增强而特异性降低。美国大学的重症监护医学和美国感染病学会联合专家组定义发热的体温是≥38.3oC (101oF)。因为这个定义被广泛的接受,所以在这篇综述里我们采用此定义。在一些免疫受损的病人中使用低一些的体温定义发热是合理的。 体温的测量 ICU中体温常规测量方法包括:血管内、体腔内(例如膀胱)、直肠以及口腔。金标准是肺动脉导管的热敏电阻器测量的结果,尽管它不经常用而且如果导管在用于容量快速管理时可能给出的体温读数是不可靠的。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应该同样的测量方法和部位重复测量以了解连续变化的趋势。其他替代方法(例如腋窝、颞动脉、鼓膜以及化学点式监测)因为他们不够准确,所以在病情危急时不应该被采用的。 流行病学 多达70%ICU住院患者并发发热,并且常常由于感染或者其他严重状态导致。在一项24204例成人ICU住院患者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热≥39.5oC (103oF)与死亡率增加相关(20%vs12%)。发热还与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胰腺炎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更差的预后相关。与其他情况也许存在同样的相关性,但是未得到研究证实。发热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检查和导致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 发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的重要性较少被了解。尽管被认为是临床恶化的迹象,发热可能是一种对感染的适当的适应性反应。例如,一项研究表明,ICU感染患者升高的峰值体温与死亡率减低相关。与峰值体温在36.5-36.9℃之间的患者相比,峰值体温在39-39.4℃之间的患者存在显著减少的住院死亡率。然而,在没有感染的病例中,升高的体温增加死亡率(OR, 2.07; 95% CI 1.68 to 2.55)。 鉴别诊断 ICU中发热的原因可能为感染性(表1),亦可能为非感染性(表2)。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发热的相对频率因研究人群及“感染”的定义不同而各不相同。区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是个富有挑战的问题,发热的程度可能有助于鉴别。
上述所有的感染均有可能发展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见定义部分:脓毒症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定义、流行病学、预后)。 非感染性原因——ICU的发热来源存在非感染性因素(见表2)。多数情况下,发热仅仅表现为一种症状,因而明确其原因要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热的非感染性原因可能将伴随的分布性休克和非分布性休克概念化。(见分布部分:成人休克:类型、表现、诊断方法)。 不伴有休克的非感染性发热:通常不伴有休克发热的非感染性原因包括:输血反应、药物热、某些腹部原因(如无结石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缺血、胰腺炎、血管栓塞性疾病等)。
· 14%定义为>37.8oC (>100oF) · 6%定义为>38.3oC (>101oF) · 1—1.5%定义为>38.9oC (>102oF) 非感染性发热伴休克:非感染性发热伴休克包括:肾上腺危象(即: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甲状腺危象和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此类发热体温往往高于>38.9oC (>102oF),并且休克为分布性,其特点为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前区心音增强)、四肢温暖、少尿、精神状态改变和代谢性酸中毒(参见“成人休克:类型、表现和诊断方法”中的“分布性休克”部分)。
诊断方法 当ICU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时,均应进行完善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对于一个新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血培养是唯一的必须进行的诊断测试;原因是临床所见不能完全排除菌血症,而且菌血症若无适当的治疗,死亡率很高。根据临床评估,进一步查明发热的可能原因。
降钙素原(PCT)和内毒素活性试验是鉴别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的辅助诊断工具。尽管一些专业组织已将它们作为合理的检测予以支持,但我们认为这些检测应作为最后一招,直至阐明它们各自的益处。目前,PCT试验的证据总体上是相互矛盾的,而内毒素活性试验的证据也很缺乏。C-反应蛋白(CRP)虽然已被作为识别感染的生物标志物来研究,但由于其缺乏特异性,上升时间比PCT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 [48],且在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浓度更低,因此似乎更不可信。PCT和CRP都可以预测ICU患者的死亡率。
对临床医生来说,在研究发热时记住以下几点很重要:首先,始终应考虑到危重患者常常不止一种感染;其次,若患者存在免疫抑制,其感染及炎症的依据(如白细胞升高、脓液等)可能改变;最后,医疗技术(如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体外氧合膜[ECMO]等)也可能会改变或掩盖发热。 管理 发热的治疗应该由发热的根本原因来指导,这部分在单独的主题中进行讨论。 也许,有两个最常见的临床决策需要去确定:当患者在ICU中出现新的发热,是否需要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是否需要拔除患者的血管内导管。 在重症患者的特异性人群中,因发热开始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目前还没有研究。然而,有证据表明在疑似严重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短时间适当疗程的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降低死亡率。同时也有证据证实,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显著降低了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热患者死亡率。心室辅助装置的感染将是灾难性的,如果移植与发热不是同步出现的,通常来讲去除该装置是不合适的。在这些证据的基础上,我们建议,ICU患者出现新的发热,如果病情在恶化、存在休克、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者有心室辅助装置,推荐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我们也认为,经验性治疗推荐用于体温≥38.9oC(≥102oF)患者中,因为在这个范围内的大多数发烧都是感染所致。对于大多数其他病人,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积极的临床评估并完成更进一步的诊断检查,是合乎情理的。 在发热患者中,是否应该常规拔除血管内导管(或其他血管内装置)是一个有争议且不断发展的问题。一般来说,做决策时需要考虑以下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导管的放置时间、导管引起发热的可能性大小。 发热本身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外部冷却降温(如降温毯、冰袋)来治疗,同时有些证据提示应用退热药可能使感染的结局变得更差。但是,有一点例外,当发热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时(如增高颅内压)或当体温≥41oC时(≥105.8oF)。当体温超过“临界体温上限”(通常认为41.6oC至 42oC)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将接踵而至(如横纹肌溶解)。严重高热的管理包括外部冷却,将单独讨论。(见“成人严重非劳力性高热(热射病)” 一项1425名患者的研究提示,在感染患者中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对乙酰氨基酚控制发热,增加28天死亡率(OR值: NSAIDs 组2.61,对乙酰氨基酚组2.05)。相反,在一个随机对照试验中,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应用外部冷却,减少了血管加压素的需求和14天死亡率(19% vs. 34%)。虽然还不明确在重症患者中发热的处理中如何做才是最好的,但明确的是不常规应用退热剂进行药物治疗发热。外部冷却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和推荐 正常体温大约是37oC(98.6oF),尽管体温随着每天时间不同和测量方法的不同而改变。我们给发热定义为:体温≥38.3oC(101oF)。(见上述“定义”章节。) 在ICU,常规检测体温的途径包括血管内,内脏内(如,膀胱),直肠,和口腔。(测量体温的)金标准(途径)是肺动脉导管的热敏电阻。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应该重复采用相同的方法和相同的测量部位,从而便于(了解)这些测量(数据)的趋势。(参见上述“温度测量”章节。) ICU中的发热来源可能是感染性的(表1)或非感染性的(表2)。(见上述“鉴别诊断”章节。) 在ICU,不论什么时候病人出现非预期的发热,应该进行病史的回顾和全面的体格检查。患者有新的发热(症状),血培养是唯一强制性的诊断实验检查。一般来说,需要(启动)额外的调查,但确切的有适应症的检验,取决于对临床的评估。(参见上述“诊断”章节。) 发热的处理应针对其潜在的原因。当患者在ICU出现新的发热时,临床上也许需要作出两种最常见决定:即是否有必要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是否需要拔除患者的静脉导管(见上述“管理”章节)。 对于新出现发热的ICU患者,出现临床状况恶化,休克,或中性粒细胞减少,我们推荐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1A级) 对于有心室辅助装置(支持的)新出现发热的ICU患者,我们推荐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1B级)。 对于体温≥38.9oC(≥102oF)新发热的ICU患者,我们建议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C级)。 对于大多数其它新发热ICU患者,要求在抗生素开始治疗之前,先进行进一步诊断性的临床病情检查评估工作。 有可能(存在)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分开讨论。(见“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治疗”章节,“导管处理”部分。) 发热本身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外部冷却降温(如,降温毯,冰袋)来治疗。但是,当发热削弱治疗时(如,增加通气的要求),当发热可能招致不利的结果时(如,增高颅内压),或当体温≥41oC时(≥105.8oF),发热是需要处理的。(见上述“处理”章节。)
表1 、ICU中感染性发热病因 表2、ICU中非感染性发热病因
表3、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