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饶平 文/图 五月初,玉溪棋手李选明参加云南省第二十二届棋王争霸赛,以不败战绩夺冠,获得中国象棋“云南棋王”称号。李选明成为玉溪有史以来第一位棋王。上周末,机缘巧合,记者遇上了风尘仆仆地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李选明。他向记者讲述了不平凡的学棋经历,以及坎坷不平、艰难备至的棋王之路。 下棋与下厨 李选明,华宁人,今年39岁,下象棋却下了30余年。在棋界来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才获得棋王称号,已经属于大器晚成的棋手了。 19岁那年,李选明高中毕业,就走上了自己的社会大学。一开始,他在华宁县城杀猪卖,期间也到山里收购活猪到城里出售。两年后到建筑企业打工,倍觉辛苦。一年后学做厨艺,开过一家小馆子。之后开过象棋培训班,教孩子们下棋,期间下了四五年江湖彩棋。 下了那么多年棋,他觉得,厨艺和棋艺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在自己的生活中会融在一起,连自己也觉得奇怪。有时,做菜就像下棋;有时,下棋也像下厨,两者并不矛盾。比如,调料时要像调动每颗棋子的效力一样调动各种配料功效,做出的美食才会色香味俱全。不过,他也说:吃饭还是艰苦的,自己苦的钱还是少。 今年,他到昆明做厨师,主要是做潮州菜。四月初,听说云南省将举办第二十二届棋王争霸赛,他抱着“下下象棋,见见世面”的态度报名参赛。心里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得冠军,因而,走棋都走得心无挂碍,没有了束缚,反而下得轻松自如,反而成就了一个新的棋王。 他说,因为上班的关系,有几个月没有下棋。所以,下棋时就特别用心一点,顺应自然,不管结果,以积极客观的心态去下棋。“那几天,赛场战火纷飞,群众将赛场围得水泄不通。但我一心扑在象棋上,一直领先,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是冠军。” 幸运遇到两位好老师 他最早接触象棋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他家门口不远处有个小铺子,是“华宁棋王”杨华武开的。那里天天有人在下棋。每天路过,他都要站看一会棋,看多了,入迷了,杨华武就教他下棋。他进展神速,有些大人纷纷成为他的手下败将。杨华武不仅给他讲棋,还给了他一些棋谱,通过打谱,开阔了他的眼界。他断断续续跟着杨华武学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去参加玉溪的象棋大赛,拿过一次冠军,多次拿到过二三名。” 前两年,他到昆明下棋,又遇到了云南省棋王王勇。他说:“大概我们之间也是心灵有一种相通吧,自然就成为师徒关系。我在他身上学到了运子功夫、控盘功夫、疑形攻击等等手段,还学到了有关象棋的系统的知识概念,也就是象棋哲学的理解和运用。天道酬勤,下棋离不开天赋与勤奋。” 下江湖彩棋不是正道 过去,下棋是为了好玩。后来,出现江湖彩棋。下江湖彩棋会提高积极性,会“长”棋,且“长”得快,有时还可以技艺大增。有些象棋大师都是从草莽英雄堆里杀出来的。李选明也是如此。 所谓江湖彩棋,原来是下棋之前依据棋力差距还可以事先讲好条件,比如长先、倒贴目、让两子等,然后在实战过程中,根据胜负情况协商调整。下彩棋的人自称这样可以让人更加认真,以避免走随手棋。 记者此时才知道,原来玉溪的江湖彩棋省内外有名。有时一盘彩棋会有上十万的彩金。下棋的人一般知道这盘棋是否能下,能下即下,不能下即不下。他说,棋里藏不了东西,一般下了一盘就知道对方实力。 继而,他感叹说,江湖诡道太多,棋盘上每天都在上演活灵活现的三十六计。其中美人计最突出,美人计不是送美人给你,而是送好子给你吃,你吃了就是吃亏。你的功夫和定力不到那个份上,会陷进去,并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所以,江湖彩棋毕竟不是正道,只是用来救急时的一种手段,不能长期以此为生,只能是去“长长”棋而已。 棋王心中的棋道 下棋三十余年,李选明以前觉得象棋有道,那就是“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有点像太极和少林相融合,需要内与外的结合。而今,成为棋王之后,他觉得最好的东西还是朴实无华的,棋道也是如此。最简单的棋,才是最厉害的棋,才是最高深的棋。越发复杂的东西越发容易引人思考,引人注意,越发容易看出来;越发简单的东西越发是附在事物的外表上,反而让人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棋的最高境界是下到简单明了、朴实无华,也就是让每个棋子的最高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象棋,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在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象棋则被视为是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李选明认为,下棋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从棋的道理里面可以领悟事物的因果,知道应该怎么样去面对人生。 李选明说,棋下多了,会觉得生活的经历、感悟等等会融在棋里,喜怒哀乐也会融到棋里去,正所谓棋如人生。“有时,我教孩子们下棋,想教这些东西,但暂时还教不了这些。要靠他们长大,慢慢去经历、去理解,去体会。” 记者问,成为棋王后有何打算?他说,把班上好,多做些事。有机会的话,多苦点钱。然后是多看看书,多学点东西。“另外,我最想做的是成为一个滇菜的厨艺师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