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会30种外语?|多语言者的秘密

 liuhy32 2015-06-12



对大部分来说,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很难。但在柏林一个350名多语言者的聚会(Polyglot Gathering)上,人们迅速切换不同语言交谈,甚至包括马恩岛语、克林贡语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驯鹿牧民说的萨米语。这些人中,有很大部分是“Hyperglots”,即掌握6种以上语言的人。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语言学家Richard Simcott,他会说30种语言。




一些学者认为,大部分人只有在童年中的几年“关键时期”里能够辨别陌生语言的细微差别,长大后我们就难以将外语学到当地人的程度。但最近Bialystock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习能力只是稍有下降,而非直线下降,这中间的差距被夸大了。其实成年后人一样可以学会陌生的语言。


很多掌握6种以上语言的人都是在成年时候学会多种语言的。Keeley在佛罗里达长大,他的学校里主要语言是西班牙语。小时候他会收听一些外国电台,虽然听不懂,对Keeley来说就像音乐一样。成年后他开始周游世界,先去了哥伦比亚,在大学里学会了法语、德语和葡萄牙语。随后他还去了瑞典、东欧,最后成为日本九州产业大学跨文化管理部的一名教授。现在他能说至少20种语言,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是成年后学会的。



如何成为多语言者?



那些掌握6种以上语言的人是如何学会多种语言的?“多语言者”的学习动机比一般人强一些。像Keeley一样,很多“多语言者”都是在环球旅行中边走边学语言。学习外语对他们来说关于生存,关系到他们能否在一个地方顺利地旅行。但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技巧呢? 我们能够效仿他们吗?答案是肯定的。


即便有强烈意图,我们中的很多人学习外语依然艰难。Keeley正在写一本关于“成为多语言者的社会、心理、情绪影响因素”的书,他认为学外语不仅仅跟人的原始智力有关。“尽管智力会让我们更快地拥有分析能力,但智力不是成为多语言者的主要原因。”相反的,他认为人格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多语言者。


Keeley的理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会让人再造出新的自我意识。优秀的语言学家尤其擅长采用一个新身份,“你就成了一只变色龙”,他说。心理学家已经发现我们说的语言和我们的身份意识交织在一起。 就比如法语让人更浪漫,或者意大利语让人更热情。每种语言和文化规范联系在一起,从而影响我们的行动——例如你更看重自信表达还是安静反思。众多研究表明,多语言者通常会根据所说的语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作家Vladimir Nabokov在撰写自传的时候发现,不同的语言也能唤起人生活中的不同回忆。母语是俄语的他最初用第二语言英语写作,并发现这非常困难。 Nabokov先用英文写了自传,但他觉得很多记忆都似乎保存在俄语中。他又用俄语重新写作自传,发现很多儿时的记忆都随着母语展开来。最后两个版本的自传竟然相当不同。 “好像英语的自我和俄语的自我有着不同的过去。” 基于这一点,Keeley指出,对记忆再造过程的抵抗会让阻碍人学好外语,因为学习了一门新的语言,就等于要修正一次自己的记忆。


近期Keeley正在进行一项关于说中文的人学日语的调查,检验他们的“自我渗透性”,即根据他人改变自我表现的意愿。“我觉得体会他人的感受很简单”,“我能按别人的印象行事”,“我能够根据周围的人改变我的观点”,在这些问题上得分较高的人,新语言也能说得更流利。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更容易认可和模仿别人。而通过模仿一个说外语的人,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改善语言学习。那些更容易认同其他人的人也更容易学习新语言。


另一方面,通过新语言习得的新身份和相关的记忆会在不同语言间设置神经障碍,以防止你将母语和新语言混淆。“我们脑中的每门语言、文化和相关经历一定有自己的家,这样各种语言都能保持活跃而不相互混淆”,Keeley说。“这不仅只是关乎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时长,情感性因素可以说更为关键”。这也解释了Keeley能在20种不同语言中自由转换的原因。



在所有的多语者中,Michael Levi Harris可能最好地佐证了这些原理。Harris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演员,通过模仿,他精通了10种语言,还能基本理解另外12种。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但他能毫不费力地转换成标准而时髦的英式英语。改变发音的时候,他的姿势都会随着他融入的新角色而变化。“我并没有刻意地去改变我的性格和我角色。一切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但我也清楚我突然不一样了。”


重要的是,Harris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和文化。基于他演戏的经验,他建议在模仿时连单词拼写也不要考虑。“每个人都能做到听和复述”,他说。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表演有点夸张,就跟演员刚开始表演时痕迹过重一样,但这是学习过程中关键的一部分。“学语言和演戏一样,最开始演的时候夸张一点,得到导演的认可,然后就可以平实一点。”他还建议要仔细观察面部表情——因为它们对发音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说话时微微撅起嘴唇可以让我们的声音更有法国情调。


最后,Harris建议在发一些“怪”音的时候,例如阿拉伯语的喉音,我们应该尽量克服尴尬的感觉。“你必须意识到这个音并不是外来的。当你潜意识里接受并允许,你就能发出这个音了。所有这些努力是为了帮助人们克服自身的抑制。“你要做的就是拥有这种语言,就像演员必须使观众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就是自己的话。当你拥有这种语言,你会说得更有自信,人们也会听得更投入。”


大部分人都认同,在学习的起步阶段不能过于好高骛远。“如果说有一个因素阻碍着人们学好外语,那就是我们认为必须要说得像当地人一样才可以开口去说,这个遥不可及的标准影响着我们。”坦普尔大学的Pavlenko教授说,“轻松地去表达最为重要,我们只是需要一个新的表达的手段。”


尽管不用过度苛求自己,学外语还是需要经常、短时间地练习——也许就15分钟一次,一天四次。 “我认为学语言和运动类比很恰当”,Alex Rawlings说。他和Richard Simcott合作设计了一系列多语者工作坊,教人们学习多语的技巧。Simcott建议,“即很忙或者很累,不能认真学习,仅仅练习一段对话或者听一首外文流行歌也会有所帮助。”


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英语国家,人们似乎没必要费力学习外语。这些国家的Hyperglots(掌握6门以上外语的人)学习外语不是为了有吹牛的资本,他们享受着多语言所带来的直接的回报——交更多朋友,取得更多联系,甚至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


Judith Meyer组织了这次柏林多语者聚会。她看见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以色列人和巴基斯坦人都在聚会上积极交谈着。“学习一门外语真的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接纳、从表情到行为模式到心理的全方位的模仿、频繁的练习、以及和那些母语者直接的交流是影响我们成为多语言者的最重要的因素。学语言从来不是一件单独和片面的事,投入它所代表的文化中去才是学习外语的正确姿势。




本文改编自David Robson在BBC网站上的文章

封面:Polyglot Gathering 2015: Day One | Lindsay Does Languages

插图:web 'European Day of Language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