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不同衾,死不同穴

 昵称14979747 2015-06-12
 作者:谙达 提交日期:2009-05-05 22:13
??4月18日,给外公扫墓。
  
  很大一片墓园里,外公和外婆的墓地,离得很远。外婆的墓是和她弟弟合葬的,她弟弟还健在,如今尚是个空穴。而外公和外婆,近四十年的夫妻,在一个墓园里,却没有合葬。外婆是1981年去世的,2001年才葬到这个墓园,当时外公还健在。后来听大舅说,把外婆和她弟弟合葬,是大姨擅自主张。其实,大姨虽然主意大,但这样做了,兄弟姊妹,加上尚还健在的老父,都没有翻脸,总有她的道理。
  
  外婆不是外公的第一个太太。
  
  外公1911年出生在齐齐哈尔,家里做小农机具生意,据说垄断了整个齐齐哈尔以及周边地区的小农机具的生意,可谓富甲一方。记得我曾经问外公:“你的俄文是跟谁学的?”他说,学校里教,然后常和家里厨师聊天。家里分中厨和西厨,西厨是从俄罗斯逃难来的(十月革命?)俄国人。外公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令人羡慕的,打猎、郊游、摄影,啥时髦玩儿啥,东北的冬天很长,三个月的寒假,他常常带一个仆人、两条狗、一杆猎枪,在深山老林里一转就是两三天。当然,他念的也是齐齐哈尔最好的学校。
  
  上中学的时候,外公遇到了他的第一位太太,是同年级的女生,非常美丽,那时候,外公18岁,她17岁,都在念高二。青春岁月的爱情大概都差不多,即使是在30年代。而我一直觉得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火频仍,也因此,政府无力对思想进行严苛控制,反而是活跃与开放的年代。
  
  据说那是位非常任性的小姐,爱上了外公就一定要嫁她,居然让自己父亲主动上门提亲。她父亲在政府部门任要职,因为早年出过国,家里非常洋派开明,住的是西式楼房,喝咖啡、骑马,那时一个政府小吏一个月的薪水是7块大洋,这位小姐的一双丝袜就要5块。
  
  齐大非偶,不能算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但外公的岳父显然非常娇宠这个女儿,一心想要成全了她的心愿,态度谦卑而诚恳。这里要说的是,外公年轻的时候是美男子,真正的翩翩少年、玉树临风,且有好家教,外在谦和内心骄傲,大概是是很能讨老丈人喜欢的那一型。以至于我孩童时代捧着外公年轻时的照片痴想,我以后的丈夫也能像外公一样就好了。
  
  外公的父母犹豫了很久,担心娶这位小姐过门伺候不起。不过最后终于答应了,主要是外公自己愿意。在当时,外公的年龄已经要严肃考虑婚姻问题了,外公的哥哥才比他大两岁,已是两房妻妾。外公的妈妈老觉得对不起这个小儿子,偏偏外公两年来相亲都没有中意的,好不容易有一个愿意的,妈妈当然高兴。
  
  双方家长各自提了些条件,据说外公的岳父只有一个条件:过不下去了可以离婚,但只要婚姻还在,不管发生什么事,外公都不能娶妾。
  
  外公一口答应!
  
  外公没有和我详细描述过他的爱情,而且听上去都是对方主动。但我确信他是极爱她的。外公是狮子座的东北男人,家境好、人漂亮,内心骄傲得像一头雄狮。之后遭遇颠沛流离的战乱、各种政治运动,都宁折不弯,骄傲的个性,一直保持到暮年。而一个东北男人在那个年代答应岳父这个条件是罕见的。但他不觉得委屈,认为理所应当。
  
  诺言这件事现在已没人当真,轻易能许下,转头就放弃。都说爱要说出口,其实不说的,也许才是藏在心底最深的感情,那看似吝啬的表达下面,藏着的是珍重的底子。
  
  80年前,一个18岁的少年为爱许下他的诺言,犹如雕刻般,一斧一凿地铭刻在心,哪里想到此后的沧海桑田、世事难料。(待续)
  
谙达的资料 更多 女 注册日期:2003-11-06 上次登录:2012-12-31 2009-04-18 成人世界 悲观爱情——看朱丽叶·比诺什的舞剧《我之深处》 2009-03-22 四匹大白马——读《听杨绛谈往事》 2005-08-10 大爱无言——悼念恩师陈琼芝 2005-02-10 看书听戏,两大致爱!大家是否有京剧方面的书籍推荐?
作者:谙达 提交日期:2009-05-06 00:34
  谢谢大家。
  这是外公十年前对我亲口讲述的故事,一直想整理,一直没有动笔。好在当年听故事的时候留了心,做了笔记,今天还能梳理出来。今年春节问妈妈是否知道外公在外婆前有过一次婚姻,她居然不知道。妈妈是外公最疼爱的长女,但他也从来没有提过那段往事。大概,现在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了吧。
  这个故事里会有两段爱情,前一段真挚动人,却令人扼腕;后一段无奈感伤,痛苦累累。都是真实的事情,发生了,没有对错,大概都是因果。
  因为是口述整理的,我也不敢保证每个细节都记录得很准确,而外公10年前回忆的时候也已经八十多岁了,未必也都记得很准确,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也请宽容——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一段回忆。
作者:谙达 提交日期:2009-05-06 21:35
  外公坚持先订婚,中学毕业后才结婚,双方家长都同意了。所以一年后才正式结婚,当时外公19岁,他太太18岁,在当时算晚婚了。
  
  婚礼很隆重,据说是齐齐哈尔城里少见的西式+中式的婚礼,铺了长长的红地毯,蔚为壮观。之后两人各自上了大学,外公念的是东北大学的法律系。东北大学当时创建没多久,但因为校长是张学良办,东北人有感情,都愿意投考,而外公的人生理想曾是做一名法官。生活对他们俩来说,好似在蜜罐里浸泡着,只有欢笑,不见愁苦。从订婚以来,大概是外公人生中最轻松幸福的两三年吧。
  
  一年后的暑假,1931年,俩人到北平度假。没想到人生就此发生惊天逆转!“九一八”事变爆发!一时间,东三省和全国完全被隔绝,而旅途中的外公夫妇也傻了眼,回家的路断了,而他们只带了应付旅行的盘缠和衣物,娇生惯养的一对儿第一次面对了人生的重大考验。
  
  外公那时毕竟已经20岁了,生逢乱世,人总是要早熟些。一方面,他怀着巨大的悲愤参与到学生抗日游行的队伍中;另一方面他联络很多被滞留北平,与家庭失去联系的东北籍学生,一起去找当时在北平驻扎,但在东北起家的一个军阀,请求庇护,他们并不认识这个军阀,仅凭同为东北人这一点找上门去,居然说服了那个军阀资助他们。听外公说,那个军阀后来答应,已经在北平上学的学生学费和生活费他全包,像外公这样的特例,可以自己去考大学,只要考上了,他也可以资助。
  
  其实外公夫妇在北平也不能算是流落失所,他妻子在北京的亲戚安顿了他们,还专门找了独门独院的房子给他们俩住。但外公总觉得打仗不是一天两天,不能总靠亲戚,至少作为男人,必需寻好出路。
  
  外公在北平复习半年,又再投考大学,考上了北平大学的国际贸易系,五年制。因为这个原因,外公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26岁了。而北平大学国际贸易系是归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掌管的中央财政部门直属,毕业生都不愁工作,直接可以进入国家金融系统,这也是外公投考的原因。漂泊在外,顾不得什么人生理想,他从一个大少爷,开始要务实地考虑为稻粱谋。
  
  “九一八”是外公一生的痛,记得我小时候,他已经六七十岁了,一听到收音机里放“九一八”那首歌,依然会泪流满面。
  
  外公在北平的这四年相对于其他东北学生还算幸运的,家里有亲戚资助,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也都不用发愁。他太太嫌麻烦,不肯再考一次大学,只是在外公的大学申请了一个毫无压力的旁听生的资格,基本也就是消遣时光。后来发现两边家族在北平都有些生意,突然音信不通了,父辈在北平的朋友都很关照他们,也有诚实的商家会和外公说,你们家有多少钱是存在我们这里办货的,打仗了估计货就不要了,钱你们取了生活吧。外公一直很感念那些在落难的时候帮助过他的人们,感慨那时北平人真是诚实守信。
  
作者:谙达 提交日期:2009-05-06 21:50
  听了糖-饼的故事,一直在考虑,标题是用“寝”还是“衾”,现在觉得似乎“衾”更雅一点儿,不知道还能不能改?怎么改呢?是要麻烦版主吗?
作者:谙达 提交日期:2009-05-06 23:24
  有的人生注定坎坷,外公大学毕业居然正好是1937年,这个年份的北平,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外公六月毕业,局势已经很紧张,他被安排到江南的一个小县城任主管财政的小官儿,当时,地方财政的人都是由中央财政直接委派人掌管,而不归地方政府管理。
  
  外公说他离开北平没几天,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所以他一路向南赴任时,基本也就是中国军队被日军一路追打、节节溃败的时间。等他们夫妻到了那个县城,县长已是如坐针毡,因为外公算“中央”直接排遣来的,县长来和他商量,日军逼近,是否要弃城?因为周边其它地方,有的官员都已经携家带口的撤了。外公说不行,如果有命令叫撤,没有命令叫逃。真要逃了,能留下一命,却一辈子都留下做人的污点。二十六岁的他不是不怕死,但从“九一八”之后流落失所、与亲人音信皆无之痛,成为每个东北人心里不能触碰的雷区,几乎每个东北学子都曾在北平街头奔走号呼过,要为家乡抛头颅撒热血吧……
  
作者:谙达 提交日期:2009-05-07 09:57
  外公和县长决定留下,但把家眷都送走,希望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他们也开始疏散百姓,为开战做准备。外公认为,虽然抗日是匹夫有责,但首先应该承担责任的是军队和政府官吏,这些人吃粮饷(虽然那时他连一个月的薪水都没有领),就应为国尽责,不到万不得以,不要将平民卷入战争。
  
  外公花很多钱,托了人,给他太太买了最好的车票到重庆,一路都是头等车厢,这是他能为她做的最后一件事。她一直娇生惯养,虽然后来流落北平,但和外公感情很好,他宠溺她,不让她吃一点苦。兵荒马乱的,坐头等车厢的旅客,人家不知道是什么来头,也不敢轻易骚扰。又把他们剩下的钱也都给了她,这是他让她孤身上路最后一点保障。
  
  她走的那天不要他送。他下了班一个人在空空如也的家中发呆,却突然看到她笑盈盈地倚门站着。他以为看花了眼,再看,果然是她——她没有走,把票送给了邻居,那一家三口只买到了一张票,现在好了,一家团圆,夫妻俩可以带着孩子逃生。
  
  可她呢?她巧笑倩兮:“不能共生,唯愿同死”。他说那一刻是他14岁以后,第一次流泪。
  
  那一年,他们结婚七载。现代人都在讨论七年之痒怎么办?70年前,她为爱了7年的那个人,放弃了生机。
  
作者:谙达 提交日期:2009-05-07 21:35
  小号鲨鱼:谢谢,我去给版主发消息试试。我不常发帖和发言,基本是潜水,对好多“技术手段”都不了解,只是一直很喜欢书话的气氛。
  谢谢楼上几位同学喜欢,我写得很慢,白天上班疯了似的忙,晚上写点儿自己想写的东西,只当是种休息。
  
  
作者:谙达 提交日期:2009-05-08 19:20
  多谢yiping1914版主帮我改了标题。
  ——————————————————
  
  小县城渐成空城,作为主管财政的官员,外公没太多本职工作可做,辅助县长每天看看防务,剩下时间就是二人世界。她不会操持家务,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他们就只是随便找些东西果腹,可是每天两个人都穿得漂漂亮亮——她大小姐脾气,豪气上来,把他给的钱也送了大部分给逃难的人——其实,她是觉得,那钱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了。他心照不宣,不闻不问。既然衣服是唯一剩下的财产,就每天换一套来穿。她明艳动人,他丰神俊朗;执手相望,宛如对舞。俩人在衰败凌乱的小城,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最危难与困顿的日子,居然也过得像童话,像传奇。
  
  ——这是在死神照耀下的幸福。
  
  两个人曾经都是时髦贪玩的人,可是被困小城,白天人烟稀少,晚上只有煤油灯相伴,连看书都难。问外公,闷不闷?“不闷,我们聊天。”
  
  他和她讲打猎遇到熊的事儿,她和他讲第一次骑马吓得直哭……可是,我很好奇,结婚七年了,都没有讲过那些故事吗?
  
  “讲过,就是重复,有的时候她会说,你再讲一遍打猎遇到熊的事儿吧。”他就再讲一遍。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津津有味,好像第一次。
  
  十年前听到这话,我没有感觉。今天才慢慢明白,人与人相爱,就是从有说不完的话开始。对着一个陌生人,忽然愿意把生命中有过的点点滴滴都捧在手心里给他看,快活得像个傻子,真是妙不可言。只是,说了7年的故事,看了7年的人,如何还能两不相厌?以前看过董桥的一篇文字,大致是说恋爱的人最初是“相吸”,但幸福的关系,感情将升华为“相依”。我想,他们真的是“相依”取暖。不过二十岁就遭遇人生巨变,生活的巨大落差,让俩人从单纯的相爱变成了互相依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就好像空气环绕在身边,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重要,没有的时候却会无法呼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