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巴碑》,又名《龙兴寺碑》,元赵孟頫撰并书于延祜三年(一三一六),纸本,纵三十三点六厘米,横一百六十六厘米。楷书,一百二十五行,共九百二十三字,现藏故宫博物院。《赵孟頫胆巴碑》是赵孟烦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六十三岁,为赵氏晚年楷书的代表作。《赵孟頫胆巴碑》笔法秀媚,苍劲浑厚,独具风格,于规整端严处见潇洒,点画顾盼有致,用笔沉着峻拔,充分体现了赵氏书法的风韵和神采。虽取法李邕《麓山寺碑》,但又较之舒展放松,去其险佻之势,化为端庄肃穆、雍容道美之姿。今以《赵孟頫胆巴碑》墨迹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参考。 卷后有清姚元之、杨砚、李鸿裔、潘祖荫、王懿荣等人跋。钤有清许乃普等人收藏。《东图玄览》《清河秘箧表》《南阳名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 赵孟頫书虽秉承传统,却不为陈法所囿,往往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变换书体,但不论怎样变,又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书法既有深邃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卓然不群。 赵孟頫最擅长的是大楷、小楷、行书。鲜于枢、倪瓒等人都说小楷是他各体中的第一,并对他写小楷又快又好钦服不已。据说他每天可以写小楷一二万字,黄公望说,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他落笔如飞的样子,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事。这当然是熟能生巧的结果。 而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大楷,世称“赵体”。在唐人已将大楷的院门锁定之后,竟能“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只有赵孟頫一人。他突破了唐楷过分森严的法度,而吸取李北海之长,将行书笔意融入其中,笔势流转,活泼生动,笔力又很遒劲。以前有不少人说他“媚俗”,是“书奴”,要不是对他缺乏研究,那就是犯了人云亦云的常见病。还是焦竑说得比较公允:“吴兴不可及处正在韵胜耳。世人效之,多肉而少骨力,至贻墨猪之诮。书病至重,积学渐成。以次解脱,乃入三昧。世徒见公一种趁姿媚书而不知其他,由见书不广也。”说得是,东施效颦怎么能怪罪西施呢? 《胆巴碑》为赵孟頫63岁时奉敕撰书,是其大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叙述元朝帝师胆巴的功德事迹。据《元史》卷二0二《释老传》及本文记载,胆巴,一名功嘉葛剌思,是西番突甘斯旦麻人,童子时出家。至元七年(1270),他随帝师巴思八来到中国,曾在五台山建立道场。成宗时曾受命祭祀摩诃伽剌神,获得应验。元贞元年(1295),他在龙兴寺期间上书皇太后,奉仁宗皇帝为龙兴寺大功德主,其时仁宗尚未被立为太子。胆巴命寺内僧众“曰讲《妙法莲华经》,孰复相代,无有已时。用召集神灵,拥护圣躬,受无量福”。虽然胆巴于成宗大德七年(1303)即圆寂,但至武宗即位,立其弟仁宗为皇太子后,仁宗为报答龙兴寺多年祷祝之功,将旧宅田五十顷赐给龙兴寺为产业。至仁宗登基后,又追谥胆巴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皇庆元年(1312),仁宗曾敕命赵孟頫撰文并书,刻碑于大都某寺中。至延祐三年(1316),又应龙兴寺僧之请,复敕赵孟頫为文并书,刻石于真定路龙兴寺中。《京畿金石考》谓碑在河北正定县,未言存佚;沈涛《常山贞石志》不载;孙星衍《寰宇访碑录》据嘉定钱氏拓本著录。似石已佚,拓本亦罕传。有真迹本传世,纸本卷装,前有“许乃普印”、“太子太保”、“自在堂”、“遐闇心赏”等印。篆额8行18字“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亦出自赵孟頫之手。全文125行,每行8字,毫无缺损。笔法出自李北海,古劲绝伦,神采奕奕。结体秀美,于规矩庄重中见潇洒超逸。 《清河书画舫》卷四“吴道玄”云:“赵子昂楷书《胆巴帝师碑》卷,真迹,上上。笔意略同《玄妙观》,二碑皆出李泰和家法,古劲绝伦,品属第一。”杨岘跋云:“吴兴书此碑时年已六十有三,用笔犹饶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 原 文 【篆额】 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