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凡是执行重大任务之前的航天人,凡是到此参观的各界人士,都要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向前辈和烈士们致敬! ![]() ![]() 同样,我被邀请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的前一天 ——2011年10月31日下午,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 ![]() ![]() 穿过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我来到陵园门口。花岗岩大门的顶端悬挂着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面是张爱萍将军书写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四周绿树常青,碧草铺地。远处的“神八”发射塔架巍峨挺立。 ![]() ![]() 走进大门,印入我眼帘的是敬爱的聂荣臻元帅之墓。聂帅墓的后面是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体仿佛一座高耸的白色飞天火箭,聂帅的题词金光闪闪。站在鲜花簇拥的聂帅墓前,望着“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金色墓文,他老人家1992年5月14日的遗言,仿佛回荡在我的耳旁:“为国争光,为人类进步多做贡献。” 聂帅墓的两侧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批进场的,为“两弹一星”献身的老红军、老八路、老将军、老科学家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业者们的墓地。让我们永远牢记他们的名字:孙继先、栗在山、李福泽、张贻祥、徐明、曾凡有、张雷平、乔平、江萍、高震亚、田园、张超义、石荣屺、李希宽…… ![]() ![]() 烈士纪念碑的后面,整齐地排列着六百余座黑色的墓碑与白色的墓穴,仿佛是威武雄壮的军阵列队在茫茫戈壁上。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归国后就扎根戈壁的志愿军英雄,有抛弃了优越城市生活、千里赴大漠的科学家和大学毕业生,有“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年轻指战员,有同样为航天事业奉献了宝贵生命的职工和家属,还有至今没留下姓名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航天人。 ![]() ![]() 向你们致敬!长眠在这里的元帅和士兵们! 你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未来,用鲜血和生命建设起来大漠明珠——东风航天城。你们的奉献精神融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你们的生命之光化作了宇宙永恒的星光。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 ![]() ![]() ![]() ![]() ![]() ![]() ![]() ![]() ![]() ![]() ![]() ![]() ![]() 孙继先中将:1958年首任司令员(原志愿军20兵团代司令员) 栗在山少将:1958年首任政委(原空三军政委) 李福泽少将:1958年副司令员(原广州军区副参谋长) 张贻祥少将:1958年副司令员(原总后军械试验靶场主任) 林 毅少将:1958年副司令员兼第二试验部部长(原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 徐 明少将:1958年参谋长(原空军副参谋长) 杨 卓少将:1958年政治部主任(原总参警备部干部部副部长)未到职。 张雷平少将:1958年政治部副主任(原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 张志勇少将:1958年工程部部长((原空军航空工程部副政委) 曾凡有少将:1959年后勤部政委(原空军某航空师政委) 张乃川大校:1958年首任后勤部部长(原志愿军后勤部军需部长) 杨学礼大校;1958年后勤部副部长(原志愿军后勤三分部部长) 吕琳大校:第一试验部部长(原志愿军火箭炮师政委) 乔平大校:1959年测量部部长(原27军炮兵副军长) 江萍大校:第三试验部部长(原志愿军高射炮指挥所参谋长) 蔡剑桥大校:1958年第二试验部政委(原空军第四师政委) 冰野大校:1958年第四试验部部长(原海军专科学校副校长) 田园大校:1958年第三试验部政委(原志愿军20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 ) 崔子高大校:1961年第一试验部部长(原志愿军20兵团司令部炮兵主任) 高震亚大校:1959年第一试验部政委(原信阳步校训练部部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