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贪字

 黄毅弘 2015-06-12
+贝=贪。
何意也?今天已经有了很多贝还不满足,吃着自己碗里的,瞅着人家锅里的,欲壑难填,蛇欲吞象,是为贪。

欲物也。心部惏,女部婪皆訓貪。 
形声。从贝,今声。从"贝",与财物有关。本义:贪财 。

=今(含,衔在嘴里)+贝(古代最早的货币,借代财物)。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衔在嘴里。

造字本义:对钱贝迷恋到想把它吞下去

 

会意字。从贝,古时贝曾用作货币,表示贪图钱财;从今,今指现在,表示贪者贪图眼前的利益。本义是贪图钱财。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

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块钱吧。

有些人总以为是上苍欠他的,老觉得老天爷给的不够多、不够好,贪婪之欲早已取代了感恩之心。



据说在印度有一种特别聪明的抓猴子的方法。

猎人们会拿一个椰子,在上面挖一个洞,这个洞的大小,刚好能够让猴子把手伸进去。

然后猎人们就会把这个椰子固定在树根,然后往里面塞一些食物。

猴子从树上跑下来,便伸手去拿食物。

但是,这个椰子洞的大小只够猴子空手进去,但拿着食物的手就会拔不出来。

如果想要自由,猴子只需要松开握着的拳头,放下食物。

然而大多数猴子都不会放手,最终就会被抓。

不得不说,世上有许多人都像故事里的猴子,拿着食物,拔不出手。

猎人之所以能够逮猴子一逮一个准,不过是利用了猴子放不下贪欲的天性,算准了它们绝不会放弃到手的食物。

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活成了无法挣脱贪欲的猴子。

背着行囊上路,一路上拾捡起一些名为财富、地位的石子,等到行程过半,才发现已经不堪重负。

学会精简自己欲望,懂得知足,往后余生,才能轻装上阵。


一道算术题左右明朝国运

明隆庆四年(1570年),一道人事任命震惊朝野。当年两广叛乱,平叛大军连吃败仗。内阁首辅高拱决定,将江西按察使殷正茂升任广西巡抚,统军十万,远征两广。文官出身的殷正茂极具军事才能,但他是个大贪官,当地方官吃农民赋税,到军队后就克扣士兵军饷。因此,满朝文武一致反对这项任命。高拱不为所动。

亲信建议派人去盯着殷正茂。高拱说,不用派人,他端出了那道著名的算术题:我拨一百万两军饷给殷正茂,他至少贪污一半,但以他的才能,足以平定叛乱;如果我派一个清廉的人去,或许一两也不贪,但是办不成事,朝廷就要多加军饷,这么拖下去,几百万两也解决不了问题。

果然,殷正茂上任后,几个月就平息了叛乱。当然,军饷他也没少贪。后来,殷正茂出将入相,后以八十高龄病逝于家乡。

高拱的算术题与大贪官殷正茂“善终”的结局,让许多人津津乐道,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有本事,贪不贪污无所谓。事实果真如此吗?

就在万历年间,后金崛起于辽东,此后数十年,挥师入关定鼎中原。拥有百万大军的明朝,之所以不堪一击,一条重要原因是士兵军饷被克扣。明代晚期,军队里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殷正茂,哗变讨薪在明军中不胜枚举。最反讽的是清朝绿营军,大部分由投降明军组成,因为解决了军饷,立刻改头换面。他们一路南下,杀得南明军队丢盔弃甲。

后人评价,明实亡于万历。在万历年间位极人臣的殷正茂,无疑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解。



“人过五十,五不贪”,饮食方面须注意5点:

(1)不贪肉

老年人膳食中肉类脂肪过多,会引起营养平衡失调和新陈代谢紊乱,容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2)不贪饱

进食过度,需更多能量去消化过多的食物,除了加重胃肠和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之外,别无益处。尤其晚餐不宜过多,吃八成饱即可。在暴饮暴食后的两小时里,血管梗塞的危险性会提高四倍。这种危险对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尤其严重。

(3)不贪酒

长期喝高浓度白酒,会损伤胃黏膜和肝细胞,还可诱发视觉器官和心脑血管疾病。经常过量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酒精性脂肪肝易转变为肝硬化。嗜酒有损健康,老年人应节制饮酒,特别是忌一醉方休。

(4)不贪咸

口味太重,进食钠盐太多,是诱发与加重高血压、中风、心脏病与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摄入的食盐量不宜超过5克。需要注意的是,味精也属于钠盐,不宜吃味精太多。

(5)不贪烫

中老年人的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宜温、宜软,进食时不宜太烫。研究表明,喜进烫食容易损伤口腔、食道黏膜。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与长期进食高盐饮食和烫食等有密切关系。

此外,除了这上述“五不贪”外,还要做到“不贪精”。长期食用精白的米面,摄入的纤维素少了,就会减弱肠蠕动,易患便秘。进餐应注意细粮与杂粮的搭配,荤食与素食的搭配,达到营养平衡。粗粮比细粮有更多的营养价值,它含维生素B1较多,有助于维持食欲和消化液的正常分泌,也可防便秘。

其实,人到五十,还很多东西也不能贪,比如不能贪财、不贪睡等,除了做到这些“不贪”外,还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适度运动,合理膳食,这样人过五十,也可以非常健康快乐。



贪【贪貪】(tān)

  “贪”,繁体为“貪”。形声字,从貝,今声。

  “今”的甲骨文像伸舌之口,表示正在享用,后引申指今天、当今,表示现在、眼前,与长远相对;“贝”是古代的一种货币,意为金钱,代指财物。“贪”表示痴迷于眼前享用金钱、财物,即爱财之意,如贪财、贪婪、贪污。《说文·貝部》:“貪,欲物也。”“贪”是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且只求多,不知足。如贪心、贪得无厌、贪天之功。“贪”字强调只看重眼前的暂时利益,而不注重长远的发展。在佛教中,“贪”是人的恶念之一,是诸苦的根源之一,又作“贪欲”、“贪爱”、“贪色”,略称“欲”、“爱”。

  “贪”主要指对财物的贪图、占有欲。《诗·魏风·伐檀》序云:“在位贪鄙,无功受禄。”指那些做官的人都贪图钱财。“贪”来自于无休止的物欲。金钱、宝物、美色甚至情感都会使人达到一种迷恋的程度,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志趣高尚的古人也为此留下了许多警世之言。如袁枚《随园诗话》引:“百物皆可爱,惟钱最寡趣;生时带不来,死时带不去。”苏轼《东坡志林》:“好货,天下贱士也。”喜欢聚敛钱财,是天下卑贱的人。古人的这些话是对那些贪婪、悭吝之流的当头棒喝。

  “贪”是贪婪,利欲熏心,求不厌足。贪婪之人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私欲,甚至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滥用手中的权力监守自盗、中饱私囊。疯狂的贪欲往往使人做出违背道德伦理、触犯法律的行为。故“贪”有纳赃受贿、贪污之意,指利用职权非法取得钱财。“贪官污吏”指贪财纳贿的官吏;“贪赃”指官吏受贿;“贪污”是指通过职务上的便利条件非法为自己牟利。

  “贪”为佛家“十恶”之一。佛教认为,世间人身有三恶,口有四恶,意有三恶。意中三恶分别为贪、嗔、痴,指贪欲、嗔恚、愚痴三种烦恼。这三种烦恼又是对人的毒害最重的,因此还称作三毒。又称三火、三垢、三不善根。《涅槃经二十九》曰:“毒中之毒,不过三毒。”意思就是说贪、嗔、痴三者是诸恶之中毒害最重的三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为愚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意思是,对有利于自己的东西生出贪欲之心,对违背自己的东西生出嗔怒之心,这些恶念郁结在心里,蒙蔽了人的智慧,从而陷入迷狂,产生愚痴之心;这三者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对众生的毒害非常严重,甚至阻碍人们出世修行的善念。所以佛教力戒贪、嗔、痴三种恶念。其中,贪又为意恶之首,对人的身心毒害又为重中之重,因此尤其应该加以戒绝。
 

兵士智斗大臣

  从前,有一个皇帝很爱戴戒指,他还在他最喜欢的一枚戒指上刻了名字。有一次,他戴着这枚戒指到国内游玩,可是不知怎么搞的,竟把它给丢失了。

  他回到京城,立刻命令通告全国臣民:谁要是找到了皇帝的刻名戒指,并且送到他手里,皇帝绝不吝惜金银,赏给来人一笔巨大的奖金。

  有个兵士很走运地找到了那枚戒指,他拣起戒指放在手中,站在那儿暗自思量:“现在我该怎么办?如果拿到部队里去宣布,事情会传到长官那儿;戒指就会从下级长官传到中级长官,又从中级长官传到高级长官,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会到皇帝手里?而且,决不会就这样完了的,说不定戒指在路上还会从别人手上转来转去,那么,我岂不是落了一场空!还是我亲自到皇帝那儿去一趟好些。”

  于是,兵士直接到皇宫去了。

  宫门的卫兵用刺刀挡住了他,问道:“上哪儿去?”“是这么回事,老兄,我找到了皇帝的刻名戒指,想亲手交给他。”

  卫兵收起刺刀让他进去了。

  兵士走到卫兵队长跟前,又不许他往前走了。“你干什么去?”

  兵士回答说:“我找到了皇帝的戒指,送还给他。”

      卫兵队长也让他进去了。

  兵士走到皇帝的宫殿跟前,被一个自尊自大,满身挂着金光闪闪的勋章,穿着华丽衣服的大臣看见了。

  “你怎么敢跑到这儿来呢?”大臣问道。

  “是这么回事,我找到了皇帝的刻名戒指。”

  “把它拿来,我转交上去。”

  “不!”兵士说,“不行,我要自己亲手交给皇帝本人!”

  “我是他最宠信的大臣!”

  “我不想和你争论这点,只要能把戒指交给皇帝本人就行啦!”

  大臣跳起脚骂了一顿。可是,兵士说什么也不肯把戒指交给他。大臣看见恐吓没有用,就说:“好啦,我替你去呈报皇帝,不过有一个条件,皇帝给你的任何奖赏,要分一半给我!”

  “奖赏不会太多吧?”

  “很多。你没见过皇帝就像没见过自己的耳朵一样!”

  “嘿,这真是少有的运气!”他想道,“那么,分一半给他也行!”

  “可以,”兵士对大臣说,“依你的办吧,我把皇帝的奖赏分一半给你,不过请给一张两人对半的字据。”

  大臣很高兴,十分满意,自言自语地计算着,会有多少金子到他的口袋里来。他拿起笔就写了张字据交给兵士,写完字据就到皇帝那儿去报告了。

  皇帝走出来,从兵士手中取回了自己的刻名戒指,很感激兵士,说:“兵士,谢谢你拣到的东西,我皇帝说的话是神圣的,你将会从我这儿得到一笔巨大的奖赏。”

  他把自己的司库叫来,对他说:“赏给兵士一千卢布!”

  司库数好了钱,可是兵士拒绝收下,说:“我不需要这种奖赏。”

  “你要什么奖赏?”

  “最好是朝我背上打一百棍。”

  “兵士,你怎么啦?莫非你疯了不成?”

  “我没有疯,反正别的奖赏我是不要的。”

  皇帝见到这种情形,也不想和他争论,就叫人把棍子拿来。

  兵士开始脱衣服了,他先解开制服上所有的纽扣,解完了纽扣,说:“这恐怕不妥当……”“怎么不妥当?”

  “我先领皇帝这份奖赏不太妥当。”

  皇帝很奇怪:“我一点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解释一下!”

  “我还有个伙计呢。”

  “什么伙计?”

  “就是他!”兵士指着大臣说,“他向我勒索您的一半奖赏,要是不给他,他就不让我见您。”大臣叫了起来:“兵士完全是胡说八道,我没有向他勒索过任何东西!”

  兵士拿出那张字据给皇帝看,问道:“这是什么?”

  皇帝笑了起来,说:“兵士,你想得真巧妙!把我的奖赏分给大臣一半吧!”

  大臣不敢和皇帝争辩,于是,人们把他按在地毯上,用棍子痛打,兵士在一旁替他计数。数到五十棍时,他说:“我不是一个贪心的人,而您的大臣应当分得更多一些。这样吧,我把自己的一半也送给他。”

  “嘿,你倒是个好心人!”皇帝说,“嗯,就照你说的办吧。”

  皇帝命令再打大臣五十棍。

  打到最后几棍时,兵士悄悄地从皇宫溜了出来,而贪婪的大臣却被打得皮开肉绽,疼痛难忍。



仇犹国君"欲钟之心胜","将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犹大臣赤章蔓枝怀疑智伯献钟有诈,遂向仇犹国君进谏说:"诗云:'唯则定国',我胡以得是于智伯?夫智伯之为人也食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仇犹国君不听忠告。赤章蔓枝为保全国家,数次劝谏,然而仇犹国君却说:"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详,子释之。"赤章蔓枝无奈,痛心地说:"为人臣不忠,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说完,"断毂而行",投奔卫国(一说齐国)而去。就在赤章蔓枝走后不久,仇犹国被智伯所灭。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吴越王钱镠在位期间,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建造了石堤,并在堤外埋置了十九行大木柱,称作“滉柱”。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近百年,到宋仁宗赵祯当政时期,这十九行“滉柱”依然树立在那里,于是,有人就向杭州的地方官提出了建议,说:“这些'滉柱’根本起不到拦水的作用,洪水到来时,照样会淹过'滉柱’冲向石堤,起挡水作用的是石堤,所以,这些'滉柱’没什么用。用来作'滉柱’的木头都是上等的木材,如果把它们取出来,可以获得几万立方米的木材!”杭州太守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下令将“滉柱”全部挖出来使用,不到一个月时间,这些树立了近百年的“滉柱”就被抽取一空;看着堆积如山的上等木材,太守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可是,当第二年汛期到来时,洪水却猛烈地冲向石堤,很快就将石堤冲毁,致使大部分城区被水淹没……人们这才回过味儿来:原来,前人埋置这些“滉柱”的目的,是为了减弱洪水对石堤的冲击,被“滉柱”拦阻之后,洪水的冲击力就大大减少,从而使石堤不至于受到直接的冲击、不至于决堤。取出“滉柱”,的确获得了大量上等的木材,然而,此后洪水年年决堤,为了治理洪涝灾害,政府耗费了亿万银两;取出的那些“滉柱”所换得的钱,与治理洪涝所花费的钱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看来,这个杭州太守数学学得不好,没算明白这个账。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调兵十万命大将伯颜为帅出师伐宋,元军攻势凌厉、所向披靡,南宋军队无力应战、节节败退,好在有长江天险,长江水深浪急,元军不知道从何处可以渡江,所以使南宋军队得到了暂时的喘息。然而不久之后,元军就从水较浅的阳罗堡处渡过长江,长江防线瞬间被突破,元军长驱直下,相继攻取了多处战略要地,并于1276年进攻南宋都城临安,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被俘,南宋政府在临安城里举行了和平受降仪式。这次渡江战役给南宋造成了沉重打击,从此以后,南宋政权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力量与蒙古兵抗衡了。那么,元军是怎么知道阳罗堡处的水比较浅呢?据《癸辛杂识》一书记载,原因竟然是由于南宋将士贪图小便宜造成的,原来,两军陈兵长江两岸对阵之际,宋军方面见对岸元军的马匹又多又壮,十分羡慕,就起了偷马的念头;南宋方面驻守淮河的将领也很贪心,支持手下的士兵过江盗马,便派了一些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从阳罗堡处涉水过江,到达对岸后,偷偷地将元军的马匹牵走……就这样,宋军士兵每天夜里都过江去盗马,因为元军认为长江水深不可涉、对岸的宋军没办法过来,所以没有丝毫防备,宋军因此屡屡得手。虽然蒙古军队的马匹多得数不过来,但马匹被盗之事还是引起了将士们的注意,于是便加强了巡逻,结果,有一天晚上,几名宋军士兵刚刚接近元军的马厩,就被元军逮了个正着。元军对被俘的宋朝士兵严刑拷打,目的只有一个——逼迫他们说出是从什么地方过江的,宋朝士兵受刑不过,只好招了,说:“我们是从阳罗堡过来的……”元军大喜,立即派人前往阳罗堡勘察水况,结果,发现这个地方水很浅、水流也不急,适合大队人马过江。伯颜立即将数万大军集合到阳罗堡,一声令下、全线出击,很快就渡过了长江、攻上了南岸,牢不可破的长江天险就这样被攻破了。

任何时候,都不要贪图小便宜,那样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为了贪图一点点的利益,却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从未见过如此爱占便宜之人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元·佚名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这可能是诗词里最爱占便宜的人。

从燕子的口中抢泥巴,在针头上削铁屑。想找金子,从菩萨脸上去细细地刮,总结一句就是:在“没有”中,找“有”。

更令人捧腹的是,他还在鹌鹑嘴里找豌豆,从鹭鸶细细的腿上劈精细的肉,更可耻的是,从蚊子肚子里刮油,亏他下得了手。

燕子、蚊子都不放过,针头、塑像上刮铁、金,套用一句话:从未见过如此爱占便宜之人。

穷,固然难过,但是,爱占便宜的人,离得越远越好。


雍正如何对待自杀的贪官

刘诚龙

雍正帝上接康熙帝,下启乾隆帝,爱他的人不少,恨他的也不少。爱他,则说雍正帝振起大清,让大清高飞了一阵;恨他,便说雍正帝害惨大清,让大清走下坡路。

雍正帝登基时,清朝官场在康熙帝的宽厚政策下已是政以贿成,贿赂公行,上以贿求之下,下以贿献之上。无官不贪,是官皆腐,百千万贯犹嫌少,堆积黄金北斗边。雍正帝一上台,先拿腐败开刀,口子选在清查亏空上。众官员又以为是康熙朝的狼来了,先是笑,到后头脸色慢慢转白、转绿、转青——雍正帝好像动真格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

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评论雍正帝反腐成绩时说:我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也。

雍正帝肃贪,地不分南北,官不分老幼,职不分大小,位不分内外,纵查到底,横查到边,全方位无死角地查。有人后来做统计,雍正帝这次清查,查出官员两千多人。雍正三年(1725),湖南巡抚上报,该省被参革者,占该省官员一半;雍正十年(1732),直隶总督李卫报告,其辖区内,续任三年者寥寥无几。

雍正帝这么做,断了许多官员的发财路子。但讽刺的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人将钱埋地窖,有人将钱藏粪桶,有人将钱转给儿女,有人将钱借给远房亲属。

福建有个叫陶范的官员,其时任兴泉道,任上弄了不少钱,金满箱银满窖,玉器满柜翡翠满屉,到手的都是财喜。康熙帝在时,陶范没被整治;到了雍正帝时,陶范日子便不好过了。

雍正帝开始着手清理腐败,这让陶范哭了好多回。福建巡抚毛文铨知道陶范弄了不少金砖银碗,便参了他一本。陶氏自知罪责难逃,尤感万贯家财不保,兴泉道陶范不俟审理明白,案子还在侦查阶段,未进司法程序,陶某便一根绳子绾脖子,自挂东南枝了。

多数官员如壁虎断尾求生,陶范却是守财奴,钱到手打死都舍不得拿出来。

官员自杀,素来不是好事,衙门也是内紧外松——内里脸皮紧张死了,外面却装无事。反腐逼死人命,闹出去很不好看。有些人想,人家都自杀了,干脆入土为安、身死了账吧!

但雍正帝说不行,查!继续查!若无别项情由,何不静候审讯,再将屈抑之处遵朕从前所降之防,赴都察院申诉?况陶范被参之案,其罪不至于死。陶范自杀了,其子还在,他爹贪了多少钱、钱转何处,都要审个明白。

实际上,陶范其罪不至于死,料必以为官职家财,既不能保,不若以一死抵赖,留赀财为子孙之计。他自杀只是想赖腐败账,觉得死后官家便不再来查,赃款便可留与子子孙孙了。

雍正帝在历史上名声不好,有抄家皇帝之称,恶评如潮,他对官员的态度也皆称刻薄。对待贪腐官员,他曾说:丝毫看不得向人情面,众从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

官员要查自是没问题,但官员子女要不要查?官员财产转到子女名下,要不要抄回国库?别的皇帝不知道,但雍正帝说要查、要抄,想叫子女靠腐败转成富二代”“富三代是绝对不行的。

有人说,雍正帝对自杀者也不放过是没有人性,但也许是他太了解人性。自然,有些腐败官员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是心理出了问题,患了严重抑郁症,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可怜。但也有些官员,却是趋利选择,非以死明志,是以死保利:保上司、保妻子、保儿女、保到手之钱。

雍正帝对自杀者不留情,实际正可能是以人性来管人性,非怂恿自杀,乃遏阻自杀。若官员心存侥幸,觉得自杀便可保得腐败财产,那么贪腐官员则一听甚风声,便跳楼,便自缢,便割腕,自杀或真成一种潮流

官员腐败被查而自杀,是谢罪,还是保利?前者或许可怜,后者却可恨。雍正帝反腐,揪了两千多官员,自杀的不多,除陶某外,还有广东一个叫李滨的道员。雍正帝对这等打恶主意者,绝不放过,自杀的官员反而少了。某种程度上说,雍正帝反腐看似人性残酷,反过来却是对生命的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