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种价格低迷,盈利一般: 2015年,鱼类成品价格整体低迷。受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比如鲈鱼、生鱼等陷入滞销状态。 生态环境污染,大环境富营养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江河湖海)生态环境受到工业、生活污染日趋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越来越明显,对于整个水产养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寄生虫多发(比如海区渔排大面积的白点病),疖疮病久治不愈,都和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 病害多发,爆发程度日趋严重: 以寄生虫、出血病、疖疮病、水霉病、真菌病、肝胆综合症最为常见。
水质底质管理不足,问题多多: 2015年,水质底质问题主要有蓝藻、氨氮亚硝酸超标、PH偏高等
养殖模式落后: 福建粤东地区的鱼类养殖,相比广东、海南等地,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具体表现在:
病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细菌感染是结果,而非病因。引起疖疮的根本原因是:鱼体感染寄生虫,或者鱼体“上火”。继续往下探讨,鱼为什么会“上火”呢?引起鱼“上火”的原因是:高密度养殖、高温天气。再继续探讨,为什么今年的疖疮在11月还是流行严重呢?因为今年是降温比往年慢,低温来得晚。加上寄生虫的感染,造成今年11月依然流行疖疮。 此外,饲料的高蛋白高营养,也是引起上火的辅助因素。这就好比:人在7-8月高温时天天大鱼大肉吃大餐,连续几天就会上火。 引起疖疮病最大的原因是:高密度养殖。这点一定要清楚! 预防:
治疗: 有寄生虫先杀寄生虫,具体可参阅寄生虫病害章节。 一、外用:
总结: 疖疮病的防治,应以中草药为主(外用和内服都是如此),消毒剂为辅,重点是“清毒降火”。要想少发此病或者尽快治愈,那么建议适当降低密度,发病率自然就低。
流行情况:低温季节多发,尤其是秋季。
体表感染容易判断: 需特别注意辨别鳃部是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细菌是充血发黑,真菌是失血发白(如图所示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渔排的大黄鱼养殖照样爆发此病!
预防: 寄生虫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同等条件下,水质底质越脏,感染寄生虫的机率越大!反之,水质底质调控到位,寄生虫感染的机率很小。
相对正常的肝脏 相对不正常的肝脏 流行情况:养殖全程。如图所示,左图为已经病变发黄的肝脏,右图相对正常。
![]() 蓝藻水色
大环境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外源水污染造成水源的寄生虫、真菌、细菌等含量超标,有养殖户形容:不加水没寄生虫,一加水就要开始杀虫了。 养殖模式落后: 不注重预防、不调水、不改底,靠天靠运气养殖,特别是个别养殖户,以杀虫剂为常规药,不仅有各方面的副作用,而且一旦感染寄生虫就无药可用。 池塘老化: 很多养鱼池已经养殖10多年,淤泥厚度深达一米以上,此类池塘的养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管理、病害问题。淤泥多前期是比较轻松,中后期就是氨氮亚硝酸超标、鱼浮头、发病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观念陈旧: 福建粤东的鱼类养殖,很多养殖户依然停留在10多年前的水平。不知道看水色、不懂得生物制剂、不会调水,甚至不明白水质指标和定期测水,在水产养殖发展到今天,依然停留在简单的肥水→杀虫的模式当中。即使新型的高价值鱼类的养殖,比如石斑鱼、黄鳍鲷等,问题照样很普遍。 养殖盲目,跟风严重: 从台湾泥鳅的一窝蜂到崩盘滞销,可以看出整水产养殖跟风习气的严重性。一旦某个品种价高利润高,整个区域的品种都为之改变,这就造成了市场的自然调整,带来了诸多品种的价格低迷。
蓄水池加过滤池: 水源的污染,不仅带来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也引起外源水的寄生虫、真菌、细菌就已经严重超标。因此,建立一个蓄水池加过滤池,在过滤水源后,在蓄水池里杀灭各种病原菌,再抽入养殖池塘,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办法。养殖的效益,不在于面积的多少,而在于成功和顺利! 改变观念,更新换代养殖模式:
传统的养鱼模式,在日新月异、污染严重的今天显得格外步履蹒跚。我们建议,在2016年的养殖过程中,鲈鱼、生鱼、黄顙鱼等土池养殖,改变传统模式,以生态调水、控底、底部增氧的模式,做到无虫可杀,无病发生。 中草药防控:
总结,2016年养殖建议:回归生态,理性养殖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问题请联系 fishfirst@126.com。如需转载,请按如下格式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