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照片引出的故事----张克群

 人淡如菊nancy 2015-06-12
(2011-03-30 07:05:28)
标签:

溜溜缝

建筑师

名人

分类: 中学点滴

校庆前,在和比我高一年级的校友hummingbird联系中看见他们年级同学一张照片(下示)。我惊叹我记得中间这个女孩子!

一张照片引出的故事
说记得,其实早忘记了她的名字。只是在学校时关注过她。吸引我的原因一是因为她长了个我喜欢的娃娃脸;二是她的短发有时理得很短像个男孩子;三是她是学校军乐队少有的女孩子(吹黑管);四是因为她的一句话。关于这句话她肯定不记得,而我却记得清清楚楚。记不清是哪年的事了,反正是粮油供应困难时期,我们这么大的孩子每次吃饭总觉得没饱。有一次在食堂吃饭,她的饭桌和我相邻。我发现她先吃干的最后再喝玉米糊而我则相反。于是我这个一贯好“多管闲事”者凑过去跟她说:“先喝糊糊再吃干的就感到饱啦!”她冲我一乐说“先吃干的再喝稀的溜溜缝,那才饱呢!”许是出于对高年级的佩服,我后来还真按她的话做了,似乎效果不错。于是我还广为宣传她的“溜溜缝”,这可能是我记住她这句话的原因吧!

一张照片引出的故事
她的名字?校庆后才知道是张克群,据校友介绍她生于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父亲张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力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回到中国。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退休定居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又是校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啊!

 

既是名人,我忍不住上网想知道她更多的事情。但没想到连起了一串名人。

 

下面这张全家福照片中有关张克群的父亲张维前边已介绍,她母陆士嘉是我国第一位(女)流体力学家,和她的丈夫张维曾同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后来在北京航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中功不可没,是北航建校三大主力之一。一张照片引出的故事                                  (照片取自网络)

前排是张克群的孩子,其中一个叫高晓松。这个因《校园民谣》而一举成名的音乐制作人连我这老太都知道更何况当今的年轻人了。

      一张照片引出的故事(照片取自网络)

张克群曾在自己的博客中以“二马虎”为题风趣地谈到她和儿子高晓松:【我和儿子都是丢三落四的马虎。昨天晓松请我吃蛇,顺便要我把他在美国的信件带给他。我于是拿了个小布包赴宴去了。回到家的第二天要买东西了,发现钱包不见了。左思右想有可能是连信件一起给了晓松,于是发短信曰:“我的钱包在我给你的布包里吗?”答曰:“布包拉在饭店里啦!” 】

 

张克群的舅公是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现如今北京同仁堂坐堂医生施小墨和施如珏是其儿子和女儿。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是张克群的大学老师。我特别喜欢张克群写的一段关于她和梁思成的回忆,非常生动:

【我从4岁半跟着父母回到中国后,就一直在清华大学里转悠,直至长大成人。开始是念清华附小,然后是清华附中、清华大学。要说清华园,那真是个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啊:不光是有山有水有河流,令我们这些孩子可以瞎跑疯玩,而且它既有清代王府的底子,复又在外国人手底下建了一批“洋房”,这简直就是个东西方文化融汇的小型实物建筑博物馆。
  我家后面不远的地方住着著名古建专家,建筑系的教授梁思成先生。他家有辆黑色小汽车,吸引得我和弟弟特爱去梁伯伯家玩。梁伯伯下巴上有个挺大的痦子,我曾问过他那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我要是想你了,就按它一下,嘟嘟两声,你就来啦。”我信以为真地踮起脚用手去按了一下,结果并没有发出什么声音来,倒是逗得梁伯伯哈哈大笑起来。
  1959年我上高中一年级。那年暑假,大学组织教师和家属去北戴河海边避暑。这天我因身体不适,不能下海,正坐在沙滩上写生,忽听脑袋上方一个和蔼的声音:“啊,你喜欢画画呀,画得还不错嘛。”抬头一看,是刚刚游完泳的梁思成伯伯。梁伯伯问我高中毕业后想考什么大学,我说还没想过。梁伯伯说:“想不想学建筑呀。”我问:“建筑是学什么的?盖房子吗?”梁伯伯光着膀子坐在我的边上,连比带划地给我讲了起来。大致意思是说建筑是比工程多艺术,比艺术多工程。我说,那我将来就考建筑系吧。梁伯伯一听很是高兴,叫上刚从海里爬上来湿淋淋的弟弟一起照了张相,事后还在送给我的那张照片背后题了词“大排骨菩萨与金童玉女屹立渤海边”。
  1961年,我如愿地考上了清华建筑系,终于可以正式在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了。梁先生教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作为他的学生,我亲眼目睹了他对中国古建由衷的热爱。在放幻灯片时,他会情不自禁地趴到当做幕布的墙壁上,抚摩着画面上的佛像,口中念念有词道:“我是多么喜欢这些佛爷的小胖脚趾头啊!”在他的课上,我深切地感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古代匠人们的聪明睿智。】
 

            

今年101中65周年校庆张克群也回到母校,我是事后知道的。前排左一那位既是她。我们都老了,但她那娃娃脸依旧。一张照片引出的故事

 

 

张克群对建筑挚爱的一生让人感动。她曾自白自己的建筑情结:【大学毕业后,我一口气做了30多年的建筑设计,职位也从见习技术员提到了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但是对古建的爱始终缭绕于心。2002年春天,我退休了,我想:既然生活在北京,我就要把身边的古代建筑先闹个明白。于是我边查阅资料,边看实物。从5月初到11月底,我开着我的斯柯达小车跑遍了北京城里和远近郊区县的大小村庄。一听见谁谁说哪里有个古庙,马上驱车前往。朋友们都笑称我是“破庙迷”。后来因故到了美国,当了个大闲人,为了打发光阴,几易其稿,终于纂成了“画说老北京古建筑”这三本书。其一,《红墙黄瓦》,说的是皇家建筑;其二,《晨钟暮鼓》,讲的是宗教建筑;其三,《八面来风》,讲的是早期洋人在北京盖的建筑,以及用砖头瓦块砌的但不属于前两类的构筑物。
  有人问我:“费了半天牛劲,你为什么呢?出版赚钱?写着过瘾?”我说:“什么也不为,只为此生的这段建筑情结。”】


 

一张照片引出的故事

  无意中想起她,一个没什么过往的校友。摘录她的只言片语中足见她的幽默爽朗,乐观达然。对伴随其一生的建筑之热爱更可显现人们对她的极简单而含金量十足的四个字的评价“认真负责”她并没有荣登母校的名人榜。但我愿写此博文只为儿时的有趣记忆,只为更多人了解她,和我一样喜欢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